滑县大弦戏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1948年被冀、鲁、豫边区政府命名为“民众剧社”,归平原省管理。1952年移交滑县,并被命名为“滑县大弦戏剧团”1960年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撤消,与滑县合并,称滑县大弦戏剧团。

溯源

  滑县早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有大弦戏活动的踪迹(在“滑台重修明福寺碑”的副碑上有:……“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有规模较大的班社“公兴班”座斑滑县。清朝大弦戏到了鼎盛时期,班社增多,仅汴梁一带就有十八班社,分“礼”、“敬”、“旺”三门,后“礼”门去了山东;“敬”门流入滑县;“旺” 门去向不明。“敬”门流入滑县与“公兴班”合并,实力增强,影响较大。清光绪年间,易名“大兴班”。

剧团历史

  1948年被冀、鲁、豫边区政府命名为“民众剧社”,归平原省管理。1952年移交滑县,并被命名为“滑县大弦戏剧团”1960年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撤消,与滑县合并,称滑县大弦戏剧团。

  1969年(文革期间)与滑县豫剧团合并,大弦在全面绝迹,1979年恢复建制。

  滑县大弦戏发生、发展经历了唐代的产生期;宋、元代的形成期;明、清两代的鼎盛期;民国的兴衰更迭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新生转折期;“文革”期间的绝迹期;[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8年挖掘、抢救、复苏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振兴期。自恢复建制以来,滑县大弦戏有了较大发展,2001年该剧团被省文化厅授于《河南省百佳文化文明经营单位》称号。

  2004年被列入省“民保工程”首批试点项目后,工作又了新的起色,同年11月在荥阳市举办的省优秀少数剧种汇演出、音乐伴奏双金鼎奖和演员个人三金一银的好成绩,居各参赛团队之首。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滑县大弦戏剧团获得“大弦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