髯口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又称「口条」「口面」,戏曲中各式假须的统称。又称“口面”。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从山西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来看,早期的髯口似用细绳所拴,三绺髯、满髯都较短,紧贴面颊,接近写实。后来改用铜丝作挂钩,趋向夸张、装饰,式样上也逐渐丰富。

  一般有黑、黪、白三种,以区别角色的年龄。少数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红髯、紫髯、蓝髯、黑红二色髯的。

  不仅是遮盖演员演唱时口型的美化手段,也是一种刻画人物心情与神态的艺术工具。演员通过各种髯口的表演技巧,可以以优美的身段造型,来刻画人物。髯口还可以通过其形状、样式、长短、疏密及颜色来表示剧中人的年龄、身份、容貌和所处的境遇。并由此而形成"髯口功"。

分类

满髯

《穆桂英挂帅》王强戴黪满
《穆桂英挂帅》王强戴黪满

  长而浓密的胡须,不分绺,人物连腮长髯。满主要有:黪(cǎn)满、白满、黑满三种,也有戴紫满、花满、蓝满等,长短不同,有时齐腰,有时齐胸(净角满髯较生角长些),形状长而顺直,浓密,一般武将及性格猛烈、阴险狡诈或年级老迈等有地位的人物使用。

二涛髯

『四进士』宋士杰戴白二涛
『四进士』宋士杰戴白二涛

  是一种比满髯稍短,而且髯梢两侧逐渐圆下来的口面。分:黑、黪、白。一般为末行角色所用。

三须

『游龙戏凤』正德皇帝戴黑三
『游龙戏凤』正德皇帝戴黑三

  又称三髯、三截髯,用于生角扮演的各种文武角色,适于表现儒雅清俊的人物。戏曲舞台上,文官或老书生一般戴三须,瘦弱的帝王将相有时也用三须。

扎髯

扎髯
扎髯

  是露口的满髯,将满髯中间一片剪与嘴齐,下边另有一片吊在颏下,适于表现性格粗豪、好勇狠斗的人物。

一字

『穆柯寨』孟良焦赞戴一字髯
『穆柯寨』孟良焦赞戴一字髯

   络腮胡须。人物的两鬓、两腮与上唇部位,生长着一排相连的整齐的极短的满髯,形如一字。挂一字髯一般为性情直率的人物。

虬髯

『野猪林』鲁智深戴黑虬髯
『野猪林』鲁智深戴黑虬髯

   软而乱的卷曲短须。浓髯大架,须不杂花,前后一样粗细,两颊外张。多用以表现人物豪放不羁的性格。一般性格火爆用红色,性格直率用黑色,外夷、神怪用黄或绿色,老人、仙翁用白色。

丑角常用髯口

丑角常用髯口
丑角常用髯口

   有丑三髯、八字髯、四喜髯、五撮髯、一截髯、吊搭髯等,用以表现诙谐、猥琐、不拘、穷酸等小人物性格,或塑造各种下层人物,如樵夫、艄翁、禁卒、老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