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大弦戏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千年古县濮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还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戏曲渊源地,除豫剧(大高调)外,还有曲剧、大平调、二夹弦、大弦戏等等。其中,濮阳县的大弦戏,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唐宋大曲、宫廷音乐等艺术形式,堪称“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濮阳县大弦戏剧团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唐朝宫廷戏班”。

简介

  大弦戏又名“弦戏”“弦子戏”,源于唐代宫廷音乐,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濮阳为中心,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一带,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大弦戏的得名,是因为该剧种的伴奏乐器均以“三弦”领头起板,因此称“弦子戏”。大弦戏起源于唐代宫廷梨园御戏,传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创,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比号称“戏曲之祖”的昆曲还要早四五百年。为突出“宫廷御戏”的尊崇地位,故称“大弦戏”。

  大弦戏有唐宋大曲和俗曲小令等七大声腔,唐宋大曲是以演奏为主,演唱为辅的欣赏型曲牌,集唐诗、宋词及宫廷音乐为一体,是典型的“阳春白雪”。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大弦戏为皇室所有,唐朝灭亡后,原本由朝廷供养的梨园弟子没有了经济来源,便到民间搭台演出,皇宫乐曲一步步被带到民间,并逐步向戏曲转型。至宋代,已基本形成了大弦戏的雏形。当时,有不少文人雅士为大弦戏填词,流传至今的许多宋词都是当时的大弦戏唱词。大弦戏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北宋末年,当时最大的大弦戏戏班──“公兴班”从宫廷走向民间,后在濮阳扎根。

历史

  建国初期,濮阳大弦戏剧团归平原省管辖,改为“新新剧社”。1953年平原省撤销后,复归濮阳县管辖,更名为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文革期间,大弦戏剧团解散,后经多方努力,省委宣传部下文,保留了这一稀有剧种。目前,全国只有两个大弦戏剧团,分别是濮阳县的大弦戏剧团和滑县大弦戏剧团。[1]

  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不足百本,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黄花寺》《西厢记》《两架山》等。

  2004年10月,河南省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河南省文化厅将濮阳大弦戏列入“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重点保护试点单位”。

  2006年5月20日,濮阳县大弦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濮阳一张文化名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