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创建页面,内容为“替代=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演出剧照|缩略图|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演出剧照   1954年4月,高阳县政府在民营和平老调剧团的基础上成立高阳县老调剧团。1959年5月,保定地委决定将高阳县老调剧团调归保定专区,以该团为基础,从全区抽调了一批艺术骨干,将剧团定名为保定专区老调剧团——即现在的保…”)
 
第5行: 第5行:
  [[保定老调]]剧团,是河北省建团最早的国营专业艺术团体之一,隶属保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保定艺术剧院。2006年6月,省政府公布保定老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保定老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保定老调]]剧团,是河北省建团最早的国营专业艺术团体之一,隶属保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保定艺术剧院。2006年6月,省政府公布保定老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保定老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保定老调剧团现有演员57人,其中有在职一级演员、伴奏员李淑荣、刘金萍、李彦明、韩库 4名,在职二级演员、伴奏员14名,在职三级演员、伴奏员12名,另有新生代年轻演员20名。
         保定老调剧团现有演员57人,其中有在职一级演员、伴奏员李淑荣、刘金萍、李彦明、韩库 4名,在职二级演员、伴奏员14名,在职三级演员、伴奏员12名,另有新生代年轻演员20名。[https://mp.weixin.qq.com/s/DY59gRRAuUpSv31v7v1F7Q]


==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自2008年后,保定老调剧团王贯英(已故)、辛秋花、赵宝垣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周淑琴、杜振中、毛素欣、张春燕、石艳梅、韩文梅、李淑荣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金萍、韩库、李玉改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53年,高阳县老调剧团成立。1958年,中央领导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在保定河北礼堂(后为河北影剧院)观看了老调剧团演出的《盘夫》等老调剧目,邓小平同志称赞:“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保定老调剧团曾在保定和多次晋京、进北戴河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有关部门召开的会议演出。1959年,邓小平同志来保定视察工作,曾给予“保定有宝,老调不老”的美誉;1960年,保定老调剧团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时,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毅、彭真、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特别是文艺界的专家学者郭沫若、田汉、梅兰芳、老舍、马连良等,看了保定老调剧团的演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文联召开了保定老调艺术座谈会,高度肯定了保定老调的艺术成果,称赞王贯英在《潘杨讼》剧中饰演的寇准具有独特的地方艺术特色,崔澄田在剧中饰演的潘洪被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赞誉他是“能得一百分的潘洪”。中国文联曾向剧团赠送了“老调不老,桔木逢春”的锦旗;老调剧目《潘杨颂》于196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艺术片。
  1959年,以高阳县老调剧团为基础,成立了保定专区老调剧团。


        1980年,又创作演出了新编历史剧《忠烈千秋》,又再次进京为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和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演出,还到石家庄、邢台邯郸、廊坊、沧州、天津等城市乡村演出,于1980年11月,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排摄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影片在全国发行放映后,产生了很大影响。
  1960年2月,保定专区老调剧团进京,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小礼堂等重要场地,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毅、彭真等同志观看了演出。在京的艺术大师梅兰芳、马连良等,高度肯定了保定老调的艺术成果,对崔澄田在《潘杨讼》中饰演的潘洪形象,交口称赞。老舍评价他为“应得一百分的潘洪”,并号召花脸界向崔澄田学习。中国文联向保定专区老调剧团赠送了“老调不老,枯木逢春”锦旗。同年,《潘杨讼》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


        上世纪80年代后,保定老调剧团创作演出了《宋江嫁妹》、《日月经天》、《拒马令》、《钟离春》、《痒痒挠》、《三凤求凰》、《婚事》等,改编演出了老调传统戏《金沙滩》、《杀宫战街》、《吴三桂反云南》等剧目,还恢复整理了三出保定丝弦戏《井台会》、《卖凤针》、《指路》。
  1980年, 保定老调剧团携新创演的《忠烈千秋》,再次到北京为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和全国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及首都群众演出。同年12月,《忠烈千秋》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杜振忠,在电影《忠烈千秋》中,饰演杨文广一角儿,颇受观众欢迎。


        据不完全统计,保定老调曾经演出和正在演出的老调剧目近400余个。除了两个代表剧目被搬上电影银幕外,二十余个剧目被制成盒式带或光盘在全国发行,十几个剧目被中央电视台录制并多次播放,先后10余次进京、赴北戴河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
  1984年,保定老调剧团应邀到北戴河,为中央领导演出,王任重、杨静仁、包尔汗等领导观看了演出,获好评。


        该团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在近几年举办的历届河北省戏剧节、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青年演员大赛等各种汇演和艺术赛事中,曾荣获多项剧目奖及演员个人大奖。
  1991年,时任保定老调剧团团长的杜振忠,携新创演的《秦廷之乱》、《痒痒挠》、《义斩皇叔》、《乡间怒火》等剧目,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进京汇演获好评。


        老调剧团二十多个剧目由中央、河北等多家电视台录制成电视艺术片、光盘、盒式录音带在全国发行,并有《潘杨松》、《忠烈千秋》等五个剧目载入中央电视台《中国戏曲精品库》。老调剧目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十一频道、北京、河北等多家电视台、电台播出。
  1995年,时任保定老调剧团团长的杜振忠,携新创演的《梁红玉》,再次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进京演出,获得成功。


        老调剧团培养造就了崔澄田、王贯英、辛秋花、周淑琴等老一辈老调表演艺术家和一批中年优秀演员杜振中、毛素欣、张春燕、石艳梅、韩文梅以及青年优秀演员李淑荣(女花脸)、刘金萍(女老生)、李志伟、张兴旺、王海波、杜国静、沈艳秀(女老生)、蒋丽琴(女小生)、张婵娟、齐秀坤、祖宝茹、李香玲、李成奇、孙丽花、韩红新、张新贺、杨田民、王永申、赵文良等。
  崔澄田、王贯英、辛秋花等老艺术家,开创了保定老调的巅峰时代,成为保定老调艺术的领军人物。在传承与发扬过程中,杜振忠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代老调艺术的积极传承者。在他任团长23年的时光里,有20多个剧目由中央、河北等多家电视台录制成电视艺术片、光盘、盒式录音带,在全国发行。《潘杨讼》、《忠烈千秋》、《梁红玉》、《拒马令》、《红衣仙子》等五个剧目,载入中央电视台《中国精品库》。此外,老调剧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北京、河北等多家电视台播放,多次在电台播出。


        据初步统计,保定老调剧团及部分演员18次进北京为中央领导、中央组织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演出;20余次进北京参加央视春节、元旦联欢晚会、“名家名段”栏目演出及录像;4次随中国艺术团、河北省演艺公司赴欧洲、非洲、美国等地进行国际交流演出;中央领导、著名文艺界专家学者30余次在北京或保定观看保定老调剧团的演出;创作的剧本《潘杨讼》、《忠烈千秋》、《拒马令》等由出版单位出版发行;《潘杨讼》、《忠烈千秋》拍摄成戏曲艺术片。保定老调剧团以及著名表演艺术家崔澄田、王贯英、辛秋花等在河北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https://mp.weixin.qq.com/s/DY59gRRAuUpSv31v7v1F7Q]
……
 
  2008年5月,时任老调剧团团长的杜振忠,遵照上级指示精神,组织完成了《河北省保定老调剧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申报工作。同年6月,国务院将老调剧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系列,序号694,编号IV-93)。这是保定人民的大事,喜事,值得骄傲和自豪!
 
  同时,王冠英、辛秋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12月17日至12月30日,为迎接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保定解放60周年,庆祝老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杜振忠组织剧团全体演职员,在保定玉兰剧场,演出了10台传统戏和现代戏,受到保定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广大戏迷朋友们纷纷赞扬说:“杜振忠这个团长当得可不赖,是个合格的团长,称职的团长,是优秀的带头人,掌门人,敢想敢干,能打能拼,敢于冲锋陷阵,有真本事,光做实事儿,不停地排新戏,好多新戏,唱的是咱们保定的好人,讲的是咱们保定的故事,又鼓舞人,又教育人,那叫一个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张飞打铁——人硬货更硬!……”
 
  2010年6月,杜振忠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定老调省级传承人。[https://mp.weixin.qq.com/s/K17IJq60Qqbh0E2K9R-qXw]


{{GroupList
{{GroupList

2023年1月6日 (五) 17:03的版本

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演出剧照
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演出剧照

  1954年4月,高阳县政府在民营和平老调剧团的基础上成立高阳县老调剧团。1959年5月,保定地委决定将高阳县老调剧团调归保定专区,以该团为基础,从全区抽调了一批艺术骨干,将剧团定名为保定专区老调剧团——即现在的保定老调剧团。

现状

  保定老调剧团,是河北省建团最早的国营专业艺术团体之一,隶属保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保定艺术剧院。2006年6月,省政府公布保定老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保定老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保定老调剧团现有演员57人,其中有在职一级演员、伴奏员李淑荣、刘金萍、李彦明、韩库 4名,在职二级演员、伴奏员14名,在职三级演员、伴奏员12名,另有新生代年轻演员20名。[1]

发展历史

  1953年,高阳县老调剧团成立。1958年,中央领导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在保定河北礼堂(后为河北影剧院)观看了老调剧团演出的《盘夫》等老调剧目,邓小平同志称赞:“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1959年,以高阳县老调剧团为基础,成立了保定专区老调剧团。

  1960年2月,保定专区老调剧团进京,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小礼堂等重要场地,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毅、彭真等同志观看了演出。在京的艺术大师梅兰芳、马连良等,高度肯定了保定老调的艺术成果,对崔澄田在《潘杨讼》中饰演的潘洪形象,交口称赞。老舍评价他为“应得一百分的潘洪”,并号召花脸界向崔澄田学习。中国文联向保定专区老调剧团赠送了“老调不老,枯木逢春”锦旗。同年,《潘杨讼》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

  1980年, 保定老调剧团携新创演的《忠烈千秋》,再次到北京为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和全国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及首都群众演出。同年12月,《忠烈千秋》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杜振忠,在电影《忠烈千秋》中,饰演杨文广一角儿,颇受观众欢迎。

  1984年,保定老调剧团应邀到北戴河,为中央领导演出,王任重、杨静仁、包尔汗等领导观看了演出,获好评。

  1991年,时任保定老调剧团团长的杜振忠,携新创演的《秦廷之乱》、《痒痒挠》、《义斩皇叔》、《乡间怒火》等剧目,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进京汇演获好评。

  1995年,时任保定老调剧团团长的杜振忠,携新创演的《梁红玉》,再次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进京演出,获得成功。

  崔澄田、王贯英、辛秋花等老艺术家,开创了保定老调的巅峰时代,成为保定老调艺术的领军人物。在传承与发扬过程中,杜振忠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代老调艺术的积极传承者。在他任团长23年的时光里,有20多个剧目由中央、河北等多家电视台录制成电视艺术片、光盘、盒式录音带,在全国发行。《潘杨讼》、《忠烈千秋》、《梁红玉》、《拒马令》、《红衣仙子》等五个剧目,载入中央电视台《中国精品库》。此外,老调剧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北京、河北等多家电视台播放,多次在电台播出。

……

  2008年5月,时任老调剧团团长的杜振忠,遵照上级指示精神,组织完成了《河北省保定老调剧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申报工作。同年6月,国务院将老调剧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系列,序号694,编号IV-93)。这是保定人民的大事,喜事,值得骄傲和自豪!

  同时,王冠英、辛秋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12月17日至12月30日,为迎接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保定解放60周年,庆祝老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杜振忠组织剧团全体演职员,在保定玉兰剧场,演出了10台传统戏和现代戏,受到保定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广大戏迷朋友们纷纷赞扬说:“杜振忠这个团长当得可不赖,是个合格的团长,称职的团长,是优秀的带头人,掌门人,敢想敢干,能打能拼,敢于冲锋陷阵,有真本事,光做实事儿,不停地排新戏,好多新戏,唱的是咱们保定的好人,讲的是咱们保定的故事,又鼓舞人,又教育人,那叫一个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张飞打铁——人硬货更硬!……”

  2010年6月,杜振忠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定老调省级传承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