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演出剧照
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演出剧照

  1954年4月,高阳县政府在民营和平老调剧团的基础上成立高阳县老调剧团。1959年5月,保定地委决定将高阳县老调剧团调归保定专区,以该团为基础,从全区抽调了一批艺术骨干,将剧团定名为保定专区老调剧团——即现在的保定老调剧团。

现状

  保定老调剧团,是河北省建团最早的国营专业艺术团体之一,隶属保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保定艺术剧院。2006年6月,省政府公布保定老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保定老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保定老调剧团现有演员57人,其中有在职一级演员、伴奏员李淑荣、刘金萍、李彦明、韩库 4名,在职二级演员、伴奏员14名,在职三级演员、伴奏员12名,另有新生代年轻演员20名。[1]

发展历史

  1953年,高阳县老调剧团成立。1958年,中央领导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在保定河北礼堂(后为河北影剧院)观看了老调剧团演出的《盘夫》等老调剧目,邓小平同志称赞:“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1959年,以高阳县老调剧团为基础,成立了保定专区老调剧团。

  1960年2月,保定专区老调剧团进京,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小礼堂等重要场地,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毅、彭真等同志观看了演出。在京的艺术大师梅兰芳、马连良等,高度肯定了保定老调的艺术成果,对崔澄田在《潘杨讼》中饰演的潘洪形象,交口称赞。老舍评价他为“应得一百分的潘洪”,并号召花脸界向崔澄田学习。中国文联向保定专区老调剧团赠送了“老调不老,枯木逢春”锦旗。同年,《潘杨讼》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

  1980年, 保定老调剧团携新创演的《忠烈千秋》,再次到北京为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和全国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及首都群众演出。同年12月,《忠烈千秋》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杜振忠,在电影《忠烈千秋》中,饰演杨文广一角儿,颇受观众欢迎。

  1984年,保定老调剧团应邀到北戴河,为中央领导演出,王任重、杨静仁、包尔汗等领导观看了演出,获好评。

  1991年,时任保定老调剧团团长的杜振忠,携新创演的《秦廷之乱》、《痒痒挠》、《义斩皇叔》、《乡间怒火》等剧目,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进京汇演获好评。

  1995年,时任保定老调剧团团长的杜振忠,携新创演的《梁红玉》,再次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进京演出,获得成功。

  崔澄田、王贯英、辛秋花等老艺术家,开创了保定老调的巅峰时代,成为保定老调艺术的领军人物。在传承与发扬过程中,杜振忠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代老调艺术的积极传承者。在他任团长23年的时光里,有20多个剧目由中央、河北等多家电视台录制成电视艺术片、光盘、盒式录音带,在全国发行。《潘杨讼》、《忠烈千秋》、《梁红玉》、《拒马令》、《红衣仙子》等五个剧目,载入中央电视台《中国精品库》。此外,老调剧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北京、河北等多家电视台播放,多次在电台播出。

……

  2008年5月,时任老调剧团团长的杜振忠,遵照上级指示精神,组织完成了《河北省保定老调剧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申报工作。同年6月,国务院将老调剧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系列,序号694,编号IV-93)。这是保定人民的大事,喜事,值得骄傲和自豪!

  同时,王冠英、辛秋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12月17日至12月30日,为迎接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保定解放60周年,庆祝老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杜振忠组织剧团全体演职员,在保定玉兰剧场,演出了10台传统戏和现代戏,受到保定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广大戏迷朋友们纷纷赞扬说:“杜振忠这个团长当得可不赖,是个合格的团长,称职的团长,是优秀的带头人,掌门人,敢想敢干,能打能拼,敢于冲锋陷阵,有真本事,光做实事儿,不停地排新戏,好多新戏,唱的是咱们保定的好人,讲的是咱们保定的故事,又鼓舞人,又教育人,那叫一个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张飞打铁——人硬货更硬!……”

  2010年6月,杜振忠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定老调省级传承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