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没有差异)

2022年12月12日 (一) 11:14的版本

沪剧,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吴语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

【艺术特点】

沪剧唱腔音乐来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广采博取,逐渐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曲调以及独特的风格。它既擅于叙事,也长于抒情。为了适应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演唱时巧妙地运用速度的放慢或加快,变化其节奏、节拍、调式与伴奏过门等,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板式,曲调主要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类:

板腔体唱腔包括以长腔长板为主的一些板式变化体唱腔,辅以〔迂回〕、〔三送〕、〔懒画眉〕等短曲和〔夜夜游〕、〔寄生草〕、〔久闻调〕、〔四大景〕、〔紫竹调〕、〔月月红〕等江南民间小调。长腔长板包括一系列不同速度的板式,因其代表了沪剧的风格,应用广泛,所以一般称为"基本调"。在其演变形成的过程中已男女分腔,采用同调异腔方式。女腔为商调式,男腔为羽调式。另一类板式唱腔,是在沪剧发展早期即吸收"苏滩"的太平调、快板、流水等唱腔的音调、节奏,与沪剧曲调结合衍变形成的。

曲牌体唱腔,多数是明清俗曲、民间说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另有从其它剧种吸收的曲牌,也包括山歌和其它杂曲。如[夜夜游]、[寄生草]、[四季相思]等。在传统戏中,多数情况下只应景应时作插曲性质的运用,有的只在翻牌点唱或电台广播中演唱。

沪剧的伴奏乐器,从对子戏时的一把胡琴、一副板和一面小锣,到40年代时较大的沪剧团已使用五至七、八件乐器伴奏。以竹筒二胡为主(俗称"申胡"),辅以琵琶、扬琴、三弦、笛、箫等,属于江南丝竹类型配备,也采用支声复调手法演奏。后吸收了少数广东乐器,使一些江南丝竹乐及广东乐曲的音调融入唱腔过门中。沪剧的表演艺术,没有那种配合虚拟夸张的程式动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种锣鼓点子的运用,打击乐很简单,并有在静场及某些情节中奏一段民间乐曲作为气氛音乐的做法。建国后,有的剧团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的弦乐、木管乐(有时还有铜管),组成中西混合乐队;有的还设置电声乐器,应用复调、和声以管弦乐技法配器,向新歌剧及电影音乐借鉴,戏剧配乐和剧情紧密配合。与此同时,发展了前奏曲、幕间曲及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的运用。

【沪剧名家】

老一辈著名演员:丁是娥、筱爱琴、解洪元、石筱英、邵滨孙、筱惠琴、许帼华、赵云鸣、韩玉敏、沈侠民、王盘声、赵春芳、杨飞飞、汪秀英、王雅琴、金耕泉、施春轩、邵鹤峰、杨云霞、俞麟童、陈松林、李廷康、顾智春、李仁忠、施文韵、施春娥、杨美梅、陈美英、沈仁伟、王珊妹;丁少兰、筱文滨、沈桂英、夏福麟、杨月英、筱月英;筱月珍、凌爱珍、顾月珍、张丽君、杨月霞、吴乐声、袁滨忠、赵云鸣、杜智华、凌大可、沈仁伟、沈天红、小筱月珍;周素君、张云珍、吴瑜、孟俊泉、赵佩华、吴莲芳、陆莲宝、张金德;丁国斌、赵春芳、赵燕华、顾秀玲、韩玉敏、诸惠琴、张清、张杏声、王明达、陆敬业、汪华忠、王明道、李仲英、黄士英等。

当代著名演员:茅善玉、陈瑜、徐俊、马莉莉、倪幸佳、孙徐春、王立海、金玉明、吕贤丽、钱思剑等。

【经典剧目】

▪罗汉钱▪芦荡火种▪十不许▪小分理▪女看灯▪借黄糠▪捉牙虫▪贤慧媳妇▪陆雅臣▪顾鼎臣▪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黄慧如与陆根荣▪阮玲玉自杀▪空谷兰▪冰娘惨史▪雷雨▪魂断蓝桥▪秋海棠▪马永贞▪铁汉娇娃▪叛逆的女性▪碧落黄泉▪少奶奶的扇子▪铁骨红梅▪白毛女▪大雷雨▪蝴蝶夫人▪阿必大回娘家▪母与子▪庵堂相会▪星星之火▪一个明星的遭遇

▪沪剧传统戏"九计十三卖"(王盘声大师之女黄士英老师留存版):

九计:

*《连环计》、《僧帽计》、《扁担计》、《灯笼计》、《黄狼计》、《酒壶计》、《酒缸计》

《蓝衫计》、《麦园计》(注:亦有以《花鞋计》《烟筒计》替代《蓝衫计》《麦园计》的版本)

十三卖:

*《卖花带》、《卖花球》、《卖花香》、《卖桃子》、《卖冬菜》、《卖红菱》、《卖草囤》

《卖馄饨》、《卖夜壶》、《卖郎眠》、《卖佛手》、《卖妹成亲》、《赵君祥卖囡》

【沪剧院团】

上海沪剧院;上海勤苑沪剧团;上海宝山沪剧团;上海文慧沪剧团;上海艺华沪剧团;上海长宁沪剧团

相关事件

模板:戏曲剧种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