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男靠
男靠

    靠,又名“甲衣”,源自古代的铠甲,为武将行军正装,多见于表现古代战争题材的剧目当中,如传统京剧《阳平关》、《长坂坡》等。靠身有前后两片,满绣鱼鳞纹,腹部绣一大虎头,称靠肚;护腿两块,称靠牌子;背后插四面三角形小旗,称靠旗;靠正胸部前围绕一绸带,称靠绸。靠在传统剧目中分男靠、女靠,以适应不同剧目中人的行当扮演;另在部分新编戏中,又涌现了改良靠,扩展了甲衣类服装,不用靠旗的称“软靠”。

    靠按照类别分可分为硬靠、软靠和改良靠。区分软硬靠的标准就是硬靠扎靠旗,软靠无靠旗。“靠旗”起源于古代将军使用的令旗,当骑兵行军时令旗就别在后腰革带上,并用两条绳固定,它是军队传令的依据。令旗艺术演变为“靠旗”,成为戏曲表演中备战状态的武将的标志物,代表全副武装,披挂上阵。男靠分为硬、软靠和改良靠,女靠即硬靠和改良靠。总之,女靠和男靠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更具有装饰性,它的色彩、纹样都更为华美,将女将英武飒爽的形象气质完美的体现了出来。

男靠

    上衣下裳联缀,浑然一体,长及足,为非典型的“深衣制”制式。圆领,窄袖。腰部因缀有靠肚。靠身的前、后片自腋下起是分离的。靠的外造型简洁,内造型极为繁复多样,其构成部分的名称是:虎头肩、胸甲、靠肚、燕窝、裳甲、吊鱼,另有缘饰称谓:大边、小边。除了靠身这个主体,还有相配的三大件:靠牌、靠领、靠旗。男靠的主纹样为甲纹,表示铠甲。有鱼鳞纹和工字纹两种;辅纹样为海水江芽纹,寓“倒海翻江”之意;靠旗、靠领及靠肚绣龙纹或虎头纹。

  传统硬靠,一般背后插四根靠旗,象征“千军万马”的舞台势态,如下图《斩经堂》所示。在戏曲史上,也有部分舞台艺术家积极创新,将三角形靠旗改为方形靠旗的尝试,如下图京剧《临潼山》如示。

  靠的用色一般与人物性格、身份及脸谱色彩等信息相呼应。这种程式化的运用与蟒大致相同,其中以红靠、黄靠、绿靠、黑靠、白靠几种最为常见。

颜色分类

  红靠,多用于性情忠勇的武将,如京剧《宁武关》的周遇吉等。

  黄靠,除了用于常见的黄忠、典韦等人物外,还用于孙悟空,表现其“齐天大圣”的特殊身份。

  白靠,多用于武生或者小生行当,角色大多不戴髯口,整体视觉较为清正素雅,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等。

  粉靠,多用于小生行当,如京剧《龙凤呈祥》中的周瑜,下图为粉蟒与粉靠的组合扮相。

  绿靠,多用于将帅或者勇猛的武将,如《铁笼山》的姜维、《华容道》的关羽等。

  紫靠,在舞台上并不算常见,用于三国剧目中的魏延一角,以在视觉上与五虎将的扮相有所区别。

女靠

齐爱云-《杨门女将》穆桂英
齐爱云-《杨门女将》穆桂英
鱼鳞甲
鱼鳞甲

  形制与男靠基本相同,不同点是:下裳为“五色飘带,靠肚稍小,有靠牌,以云肩代替靠领。女靠的主纹样为凤纹。

  戏曲舞台上扮演女将、女统帅的战服。戏剧中使用的大靠与古代生活中的甲胄并不一样。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大靠的式样和色彩逐渐增多,但距生活服装也越来越远。它纯属为了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而设计。

  建国前女大靠种类较少,只有梅兰芳演出《穆柯寨》“花厅招亲”一场时穿用“玻璃肚子”(用玻璃棍装饰的改良靠)。建国后女靠样式逐渐增多,色彩不断丰富。戏曲服装中,女靠比男靠样式多,而男靠比女靠色彩丰富,女靠只有粉红、大红、淡湖等色。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出台之后,出现了女白靠、黑靠、雪青靠、米黄靠等等。

  穿用人物有新编历史剧《三请樊梨花》中的樊梨花。唐代薛仁贵西征,兵阻寒江关。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与樊梨花相遇,二人一见钟情,于沙场定亲。洞房花烛之夜,大家在谈笑中提起妻子比丈夫武艺高强的话题,丁山觉得有失体面,于是无端寻衅,梨花一怒之下返回寒江。薛仁贵与月下老程咬金责令丁山速速请回樊梨花。丁山请了三次,夫妻方才和好。樊梨花几次出征都穿女大靠。

  《杨家将》中的穆桂英,从《穆柯寨招亲》,到《大破天门阵》、《战洪州》、《穆桂英挂帅》,以及后来杨宗保为国捐躯,杨门女将出征,都穿大靠。

  甲有排须甲、帽钉甲、鱼鳞甲。其中鱼鳞甲又名“虞姬甲”。20世纪30年代中期,梅兰芳演《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特请王(锦荣)记绘画庄谢杏生设计,天昌戏衣号制作。

改良靠

  “改良靠”为周信芳先生所创。原是专为演《献地图》之刘备时,为适应“内穿靠而外袭官衣”的特殊要求而设计的。将靠改为上下两部分,束腰使用,去掉靠肚,紧身合体。这实际上是又回到了“上衣下裳制”,更趋于历史真实。

  改良靠是一种改革创造的新型服装。样式为紧身、束腰、窄袖,前后左右有四块「靠腿子」,两肩和腰间有半立体的虎头形。其样式更进一步地接近于古代将士们的铠甲。改良靠轻便、靠身不大,不扎靠旗。

  改良靠后经不断加工,遂成定式。靠腿分前后左右共4块,软带上及肩部有半立体虎头。甲片缀排穗。不扎靠旗。这种服饰造型具有简洁轻便的特点,当然,不及传统靠的样式威武,所以一般用于普通将官,更多的是用于“番邦”将官(番将用时需加“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