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是西北最大的艺术团体,下设一团、二团、三团、四团及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演员演奏员培训班等机构。主要演出剧种为广泛流行于西北的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年均演出600场以上。艺术实力雄厚,秦腔名家汇聚,拥有马友仙、贠宗翰、李瑞芳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院长、党委书记李梅为代表的14位“梅花奖”和9位“上海戏剧白玉兰奖”,各门类艺术精英荟萃。建院82年来,积累了《血泪仇》《千古一帝》《梁秋燕》《杨贵妃》《西湖遗恨》《留下真情》《杨七娘》《凤鸣岐山》《大秦将军》《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和荣获全国级大奖的优秀剧目。其中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囊括了国家戏剧的全部奖项,荣获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榜首。

  2011年3月问世的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至今已公演500余场。除热演西安外,还三次奉调赴京,参加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优秀剧目进校园”和文化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优秀现代戏展演”、向十八大献礼“2012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并连续八年入选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赴二十余省市百余所高校演出,历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大奖、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四届“文华大奖”。被誉为“西京三部曲”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先后荣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且三登金榜两次夺魁。

  近年来,剧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创新强院、精品立院、演出富院、人才兴院、科学治院”的发展原则,推出了新编秦腔历史剧《关西夫子》《李十三》《诗圣杜甫》《大唐玄奘》《丝路长城》,国家级非遗“秦腔”抢救传承剧目《再续红梅缘》,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青春版《迟开的玫瑰》,新编秦腔现代戏《路遥的世界》《苦乐村官》《项链》等剧目,不断推动剧目建设、演出推广、创作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努力建成“创新剧院、精品剧院、和谐剧院、幸福剧院”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为了让更多的艺术成果惠及群众,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自2007年10月推出以“经典性剧目,高水平演出,公益性票价”定位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13年多来运行有序,已连续演出近4000场,成为陕西一张影响深远的文化名片。

  作为西北最大的艺术团体,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始终遵循研究改革、创新实验、示范演出、教育培训的方针,不断推出优秀人才和精品力作,丰富着地方戏曲艺术宝库的积累,延续乃至创造着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古老剧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1]

院属艺术单位

一团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团成立于1987年,承担着演出秦腔眉户碗碗腔关中道情等陕西地方戏曲的重任。该团艺术阵容强大,拥有多名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及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家。经过数十年披沙拣金的磨练,保留下了《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湖遗恨》《杨七娘》《周仁回府》等20多部大型剧目及《鬼怨  杀生》《隔门贤》《借水》《盗草》《拾黄金》《白逼宫》等30余出精品折子戏。多次代表陕西赴北京、沈阳、贵阳、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南京、常州、深圳等地巡回演出,并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屡次出访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芬兰、伊朗等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赢得了观众的普遍赞誉和广泛好评。曾先后参加中国第一、二、三、六届艺术节,中国第六届、第十一届戏剧节,并荣获多项大奖。1998年创演的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至今演出已逾700场。曾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国家级重大奖项,荣列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2009年荣获国家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大型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荣列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三名。由国家财政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投资拍摄的戏曲影片《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已相继摄制完成。   曾于2000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同年被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青年文明号”单位。

二团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团是具有光荣历史和雄厚实力的演出团之一。该团名家辈出,阵容强大,拥有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及一批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的优秀中青年艺术人才。兼演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具有眉户、碗碗腔、秦腔多剧种优势。是全国戏曲现代戏年会发起院团之一,2013年被文化部列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

  1959年参加陕西省演出团,赴北京汇报演出了秦腔传统剧《游西湖》《赵氏孤儿》等剧目,并参加了江南13个省(市)的巡回演出;1985年新编秦腔历史剧《千古一帝》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汇演,荣获“演出一等奖”等11项大奖,随后赴日本14个大、中城市演出,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990年赴北京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2000年新编历史剧《太尉杨震》参演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及8个单项奖;2002年赴台湾演出《窦娥冤》和《黄鹤楼》《放饭》《杀庙》《断桥》等折子戏;2005年新编古代剧《凤鸣岐山》参演第九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优秀剧目奖”;2008年新编秦腔历史剧《大秦将军》参演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荣获 “优秀剧目奖”及16个单项奖;2010年新编秦腔历史剧《大秦将军》参演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榜首及4个单项奖;2011年新编秦腔历史剧《大唐纪事》参演第六届陕西省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及13个单项奖;2012年《太尉杨震》荣获党的十七大以来陕西省廉政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年《大秦将军》参演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中国戏剧奖·剧目奖;2014年《大秦将军》荣获陕西省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节妇吟》参演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荣获“优秀演出奖”;2015年9月新编历史剧《大唐玄奘》参演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17年9月该剧参演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2020年新编秦腔历史剧《关西夫子》成功首演,参演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

  长期以来,该团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剧(节)目。如延安时期创作演出的眉户剧《中国魂》《大家喜欢》《十二把镰刀》等;建国以后创作演出的眉户剧《梁秋燕》《粮食》《两颗玲》《雷锋》《曲江歌女》等;碗碗腔《金琬钗》(首次将皮影戏搬上舞台)《囊哉》《白玉钿》《女巡按》,移植剧《蝶恋花》《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进入新时期以来,创作演出了眉户现代戏《杏花村》《二虎守长安》《飘来的媳妇》《九岩风》《臂塔圆舞曲》《留下真情》《陕北婆姨》《好年好月》;碗碗腔历史剧《杨贵妃》《法门佚事》改编芬兰同名剧《真的真的》;移植改编秦腔历史剧《满江红》《花烛恨》;原创秦腔历史剧《杜甫》,秦腔碗碗腔《李十三》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等。这些剧目,突出时代精神,发挥了地域特色和剧种优势,生动地再现了西北黄土风情。先后出访欧洲及香港地区。参加了国内大型文艺赛事并获得:首届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一等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第三届、第十届、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全国“金三角”戏曲交流演出奖;全国地方戏(南北片)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第一届、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中国人口文化进步奖;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大奖;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榜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大奖;中国现代戏突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获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特别是2011年3月推出的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已演出500余场,奉中宣部、文化部选调,多次晋京展演,该剧囊括了国内专业赛事戏曲类所有奖项;被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连续四年列入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全国高校巡演活动,足迹遍布祖国东西南北中。

三团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三团,是2008年9月在院第九期演员训练班的基础上组建的演出团体,担负着秦腔艺术事业薪火传承的重任。十多年来,相继排出了传统本戏《铡美案》《周仁回府》《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以及《挑滑车》《三岔口》《连升店》《庵堂认母》《八大锤》《打镇台》《三娘教子》等传统折子戏50余个。2007年10月,该团排演的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亮相舞台,其强大的阵容、靓丽的风采、震撼人心的剧情和宏大的场景赢得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至今演出已300余场,该剧于2008年7月被选调进京参加“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演出;2008年11月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同年荣获陕西省第五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及多个单项奖;2009年4月荣获第十九届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集体奖;2009年5月参加澳门艺术节演出;2010年9月参加第四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2010年4月赴台湾参加“大甲妈祖观光文化节”演出;2011年11月赴法国、德国演出。该团还相继赴希腊、澳大利亚、伊朗、泰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2008年11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三团培训项目荣获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站得更高”奖。

   继《杨门女将》之后,该团连续6年精心推出了《五女拜寿》《三请樊梨花》《刘海戏金蟾》《珍珠塔》《春江月》《福寿镜》《春草闯堂》《狸猫换太子》《玉堂春》《情断状元楼》《墙头记》《吕布戏貂蝉》《穆桂英大战洪州》等贺岁剧目。《再续红梅缘》《诗圣杜甫》《白猿救母》《谢瑶环》《迟开的玫瑰》等创作剧目、非遗传承剧目也已陆续搬上舞台亮相,均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排演的秦腔传统戏《九江口》获得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排演的《丝路长城》一剧2016年8月参加在京举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受到观众好评。

  继承、发扬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磅礴炽烈、质朴自然、清新雅致、严谨缜密的艺术风格的三团,已经日臻成熟,呈现出阵容整齐、风格统一、品种多样、靓丽清新等卓尔不群的特质。

四团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四团)是2022年10月31日在院第十期演训班的基础上新组建的艺术表演团体,担负着秦腔艺术事业薪火传承的重任。该团现有演职人员119人,其中,演员70余人,演奏员20余人,舞美人员10余人。该团演职人员平均年龄22岁,他们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训班坐科5年,历练5年,在完成中专教育后该团成员又分批考入西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继续接受大专学历教育,得到了严格的、系统的教育和规范的管理,奠定了扎实的戏曲基础及深厚的文化素养。

      该团现有本戏青春版《杨门女将》、青春版《红色娘子军》、《西游记之唐僧收四徒》、《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五女拜寿》以及折子戏《安安送米》、《祝福-砍门槛》、《杀庙》、《梳妆迎亲》、《神亭岭》、《界牌关》、《白水滩》、《打神告庙》、《八大锤》、《芦花荡》、《桃园借水》、《隔门贤》、《三岔口》、《拆书》、《断桥》、《烙碗计》、《盗草》、《鬼怨-杀生》、《赵五娘吃糠》、《苏三起解》、《火流星》、《扈家庄》、《黄鹤楼》、《失子惊疯》、《表花》、《打焦赞》、《一箭仇》、《周仁回府-悔路》、《白逼宫》、《花亭相会》、《天女散花》、《徐策跑城》、《锁麟囊-搜楼》、《晴雯撕扇》、《三对面》、《斩姚期》等四十余部。一大批青年优秀演员、演奏员已经小荷初露、崭露头角。

      该团曾于2019年携青春版《杨门女将》赴上海参加“西部文化东部行”活动、赴兰州参加“第八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西安参加“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22年携《西游记之唐僧收四徒》在西安参加“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等活动。在参加以上活动中,该团取得了良好成绩,好评如潮,并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和认可。

      该团演职人员近年来也曾参加院内《生命的绿洲》、《骄杨之恋》、《路遥的世界》、《姚启圣》、《关西夫子》、《生命的光芒》、《大树西迁》、《再续红梅缘》、《西京故事》、《丝路长城》、《诗圣杜甫》、《大唐玄奘》、《李十三》、《祝福》、《梁秋燕》、《洪湖赤卫队》、《血泪仇》、《窦娥冤》、《杨贵妃》、《双官诰》、《寇准背靴》、《太尉杨震》、《铡美案》等大型剧目及各个大型晚会的演出任务,经过常年的舞台艺术实践锻炼,已然成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后备中坚力量!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四团)以踔厉奋发、以文化人为标语,以继承传统、塑形风骨、凝心聚力、转化创新为口号,不断继承和发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艺术追求以及所具有磅礴炽烈、质朴自然、清新雅致、严谨缜密的艺术风格,已经在戏曲艺术的康庄大道上日臻成熟,呈现出阵容整齐、风格统一、品种多样、靓丽清新、卓尔不群的特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四团)未来必将成陕西秦腔新的主力军!

艺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是陕西地方戏曲艺术的专门研究机构,汇集了各门类的艺术研究人才。中心下设编剧工作室、音乐研究室、理论研究室、院刊编辑部、舞台美术研究室、资料图书室等科室。作为研究单位,中心承担着秦腔艺术的继承、改革、发展的探索、总结和艺术成果的推介、宣传工作。目前具体工作重点是剧本的创作与改编;新创作剧本的研讨评审;上演剧目的评论推介;并组织、编辑、撰写秦腔研究专著及理论文章,召开专题学术座谈会,为院属四个团的排演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围绕院重大业务活动进行宣传报道等。院理论刊物《戏曲艺术》为季刊,自创办以来,成为秦腔艺术的理论交流园地和院团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心的研究人员先后出版各门类艺术研究理论专著数百部,撰写的论文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奖项。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