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
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湘剧的保护单位,成立于1952年9月1日,由当时的长沙市湘剧一、二、三、四团合并而成,是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戏曲表演团体,汇集了众多知名表演艺术家,完整保有大批传统剧目。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曾金贵,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梅花奖”“文华奖”得主曹汝龙,国家一级演员、“五个一批”优秀人才罗志勇,“文华音乐创作奖”得主王守信,国家一级舞美师徐兴嘉,“文华导演奖”得主宋纪刚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创作及演出青年人才。
简介
前身1949年前在长沙城内演出的楚南湘剧社、群力湘剧团、艺联湘剧团、工艺湘剧团。1954年,湖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确定楚南、群力为民营公助剧团。1956年,经过组织整顿,前述四个团又改名长沙湘剧一、二、三、四团,统由长沙市文化部门领导。1958年11月一、三团合并,仍称长沙湘剧一团。1959年,又将湘剧二团合并,改名长沙市国营湘剧团;原湘剧四团则去娄底支援新建城市,但为时不到一年,因娄底不具备办团条件。剧团退还长沙,改称长沙市国营湘剧二团,原长沙市国营湘剧团又改称一团。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期间,两个剧团又恢复为集体所有制。1969年,因文化大革命,两团全部解散,人员下放劳动。
1970年,长沙市组建文工团,调回部分人员,组成湘剧队。1972年,长沙市文工团建制撤销,湘剧队恢复团的建制,仍属集体所有制。1988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湘剧团改为长沙市湘剧院。2012年4月长沙市湘剧院改制为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2008年,湘剧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成为国家、省、市三级授牌的湘剧传承机构。
1953年,部分人员曾参加赴朝鲜慰问团,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4年冬西洞庭整修工程中,剧团在冰天雪地中演出达数月之久。这一时期,剧团共挖掘、整理、改编传统剧目60余个。其中《珍珠塔》《追鱼记》《文天祥》《孟丽君》《黄飞虎反五关》等,都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剧团还创作、改编演出现代戏共13个。其中《园丁之歌》《山乡巨变》《湘潮》《佛崖魔影》《玛丽娜一世》《杨赛风》等,都得到观众好评。
文革当中,剧团元气大伤,名老艺人多遭迫害而离开了舞台。1972年恢复建制后,艺术生产力得到提升,新创剧目不断涌现,如《布衣毛润之》《人间知己》《亲亲社区》《铸剑悲歌》《古画雄魂》等都在历届会演中获奖。演员曹汝龙、陈述初、伍仁斌、曹利平、陈玉莲、黄跃华、刘国华、俞小玲、邓亚军、汪辉、罗志勇、曹威治等承上启下,使长沙湘剧后继有人。[1]
演出剧目
中心现有经典及常演传统剧目有《白兔记》、《金印记》、《琵琶记》、《拜月记》、《金丸记》等。近年来,在坚持依托自有人才创排现代戏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先后创排了《布衣毛润之》、《铸剑悲歌》、《古画雄魂》、《酒村长》、《苏秀才》、《护国》、《田老大》、《望母台》、《国歌·时候》等数十部大型剧目,多次获得中宣部、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中国戏剧节“演出奖”,其中《古画雄魂》两次晋京献礼党的十七大、十八大,赴台湾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并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巡演;《护国》荣获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7年9月受邀于国家大剧院展演,这是长沙市地方精品剧目首次登上国家级表演艺术最高殿堂。湘剧《田老大》、《望母台》同时荣获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湘剧《夫人如见》荣获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
免责声明
神州戏曲百科的词条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如您发现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或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zxqweb@163.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