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县越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1952年2月,为支援福建前线,浙江省温州市信陵越剧团演员吕爱宝(旦)和王月楼(老生)、裘月娥(小生)、王一娘(老旦)、裘善花(丑)等36人组成姐妹班到福鼎县。福鼎县工会选派8名舞台美术人员,并陆续吸收从浙江省乐清县来的陈菊英(旦)、瑞安县来的陶杏花(花脸)等组成福鼎县信陵越剧团,吕爱宝任团长。1952年10月,改名为福鼎县越剧团(现称“福鼎市越剧团”)。

基本信息

  1952年2月,为支援福建前线,浙江省温州市信陵越剧团演员吕爱宝(旦)和王月楼(老生)、裘月娥(小生)、王一娘(老旦)、裘善花(丑)等36人组成姐妹班到福鼎县。福鼎县工会选派8名舞台美术人员,并陆续吸收从浙江省乐清县来的陈菊英(旦)、瑞安县来的陶杏花(花脸)等组成福鼎县信陵越剧团,吕爱宝任团长。同年10月,改名为福鼎县越剧团,赴福州参加福建省首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钗头凤》获得奖励。同年,为配合抗美援朝和婚姻法宣传,演出现代戏《父子争先》、《夫妇红》、《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等。

  1957年,剧团实行“合作化”,演职员的私人服装、道具折价归团,实行固定工资制,自负盈亏。当时收入较好,剧团添置了较充足的服装、布景、灯光器材。

  1960年改名地方国营福安专区福鼎越剧团,创办国营福建省福鼎越剧团艺术学校,培养出30多名演员和演奏员。1962年又改为县办集体所有制剧团。当时剧团行当齐、阵容强,艺术质量较高,曾到福州、漳州、厦门、泉州和广东省的潮州、汕头等地演出。

  1963年赴上海演出《金沙江畔》等得到好评。剧团还邀请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越剧作曲周大风和舞台美术人员苏石风讲课传艺。建团以来积累了一批保留剧目,现代戏有《白毛女》、《金沙江畔》、《杨立贝》等,传统戏有《信陵公子》、《叶香盗印》、《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盘夫索夫》、《孔雀东南飞》等。

  1961年,演出达500余场,收入6万元。

  “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被解散,除少部分人员被选调到宁德地区京剧团外,大部分演职员遣散回家。1977年2月,恢复成立福鼎县越剧团。

  1978年9、10月,马俊秋、吕爱宝相继病逝,由王宝琴任团长。

  1980年4月,剧团到福州演出传统剧目《孔雀东南飞》,福建电视台进行了实况录像播放,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全场录音播放。

  2013年剧团以国有艺术院团的改革为契机,划转为闽浙边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2015年9月,福鼎市闽浙边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面向全国招收了18名委培学员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始了五年的越剧专业训练。此次带来的传统越剧之一《白兔记》, 正是回馈给培养他们成长的福鼎人民的一份礼物。[1]

剧团剧目

  剧团阵容整齐、行当齐全,流派纷呈,长期活跃于闽浙边界,在两地享有盛誉。经过数十年磨砺雕镂,先后创作、移植、改编了183本优秀剧目,《孔雀东南飞》《哑女告状》《金娥恨》《珍珠塔》《斩嫂》《红楼梦》《天道正义》《是我错》《王老虎抢亲》等优秀传统剧目久演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