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实验闽剧院
新中国成立之后,福建省于 1952 年开始筹建闽剧团,在福州“旧赛乐”闽班的基础上,经改造充实成立福州实验闽剧团;1953年 3 月,正式成立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1998 年,经上级批准更名为福建省实验闽剧院。2013年入选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简介
剧院曾拥有被称为“北梅南奏”的闽剧大师郑奕奏及李铭玉、郭西珠、林务夏等一大批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拥有林瑛、陈新国、朱善根、周虹、陈琼五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获原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的黄愿亭,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的周虹,培养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洪翔、周虹、陈琼以及获曹禺剧本奖、田汉戏剧奖的编剧王羚等一批优秀人才。
作为全国地方戏重点艺术院团,剧院自成立以来,创作上演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如《炼印》《荔枝换绛桃》《六离门》《百蝶香柴扇》《紫玉钗》《钗头凤》《陈若霖斩皇子》《曲判记》《贻顺哥烛蒂》《梅玉配》等闽剧经典保留剧目,以及《贬官记》《潘金莲》《孙尚香》《王莲莲拜香》《铜雀台》《别妻书》《北进图》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多部剧目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原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剧院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改革发展,不断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和人才培养,先后推出《双蝶扇》《生命》《荔枝换绛桃》(新版)为代表的精品剧目。其中,红色题材现代戏《生命》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创作扶持剧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双蝶扇》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和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剧作荣获曹禺剧本奖,主演荣获文华表演奖。
剧院还多次赴东南亚、美国、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及中国港、澳门、台湾地区交流演出`,被旅居海外乡亲称为来自家乡的“文化使者”。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一衣带水,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早在1995年,剧院就曾赴台湾演出,自2005年至今, 至少每年1至2次赴台湾演出,并合作创立了“乡剧相聚”两岸文化交流品牌,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与血脉融合。[1]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神州戏曲百科的词条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如您发现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或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zxqweb@163.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