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清丰县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演出剧照.jpg

  清丰县柳子剧团成立于1953年,名为民生剧社。1955年改为清丰县柳子剧团,1960年与本县四平调合并,1978年重新恢复。2012年转制清丰县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编制人数55人。柳子戏属弦索腔,曲牌体的一个古老传统剧种,很多优秀传统剧目曾获省、市级多个奖项。它的唱腔、曲牌受到了省内外专家及领导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宫廷戏的音乐缩影”。2008年6月清丰县柳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

历史沿革

  清丰县是柳子戏的故乡,柳子戏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一个班社为清丰洪家班。洪家为旧时清丰县城大户,生意和商号曾遍布整个清丰。

  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丰西关大户洪从心(字宪章,1721-1785)重名慕义,爱戏轻财,组建洪家戏班,管柳子戏、大平调、罗戏等,成为以管戏为职业的管主,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洪琇(字良玉,1842-1916)接任管主,他在原柳子戏班的基础上,吸纳王玉良、靳耕田、宋西灵、秦希安等大批優秀演员,以郭伟清为主正式组建洪家柳子班。

  清丰柳子戏历经洪从心、洪焘(字公溥,1750-1815)、洪恩泽(字化远,1788-1853)、洪鹏振(字凤举,1825-1884)四代管主的辛苦培育,又经洪琇、洪宝仁(字寿山,1881-?)、洪贵修(字尚德,1910-1967)等后三代管主的苦心经营,在清丰及周边地区拥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柳子戏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洪家柳子戏班被迫解散,新中国成立后,洪家班被政府接管,绵延200余年的清丰洪家班就此完结。

  目前河南省唯一的柳子戏专业剧团就是清丰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该中心原为清丰县柳子剧团。清丰县柳子剧团的前身就是在清丰白马杨柳子戏窝班基础上成立的剧团,清丰柳子戏的一些优秀演员,如杨兆雨、杨继青、杨振合等都是清丰县马村乡白马杨村人,据载,柳子戏在该村已经流传了一百余年,该村柳子戏的出现和发展与洪家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老艺人杨继青回忆,其伯父杨茂之二十多岁时,便在清丰六塔学习柳子戏,由此可以推算,大概20世纪初柳子戏便传到白马杨村,当时的白马杨在清丰算是个比较大的村,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节都会有柳子戏演出,而且演员大都是本村村民。

  据《清丰县戏曲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高堡乡李家村村民李玉卓,在白马杨杨春田家当雇工,冬闲在牛棚教十余人唱百调,后增至55人,遂坐科打戏,由杨春田任管主,后从洪家班聘左根成、秦希安等演员教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丰柳子戏历经战争的创伤,奄奄一息,多数班社先后解散。

  1949年,杨春田招收学员重新复班,成立了白马杨百调剧团,1953年被清丰县政府接收为专业剧团,1956年正式命名为清丰县光明剧社第七团,1958年,清丰县政府以白马杨柳子窝班为基础,正式建立“清丰县柳子剧团”,1960年奉命与四平调、大平调合并,仍袭旧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清丰柳子剧团三次被解散,1978年,清丰柳子艺人数次进京上访,获准恢复。

  2007年,清丰柳子戏的发展现状引起了清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全力保护这一稀有剧种,清丰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专门成立了“清丰县柳子戏保护办公室”,全方位开展传承、研究和保护柳子戏工作,并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成立了“清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工作人员走访老艺人,挖掘、整理、搜集柳子戏曲牌音乐、剧本、实物等与柳子戏有关的史料,共挖掘整理柳子戏曲牌300余支,录制柳子戏代表性曲牌41支,录制光盘千余分钟,并建立了专业的录音采集室和档案室。

  2008年,清丰柳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从此古老的清丰柳子戏焕发了蓬勃生机,而清丰县柳子剧团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2年,清丰县柳子剧团转制为清丰县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并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建立了柳子戏展示馆,从历史、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收集藏品和音像资料,并免费对外开放。[2]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