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越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开化县越剧团,属集体性质。任命金华均为团长,姜仙良为副团长。

剧团简介

1982年5月,剧团首次赴杭州演出神话剧《刘海砍樵》
1982年5月,剧团首次赴杭州演出神话剧《刘海砍樵》,《文汇报》、《浙江日报》相继发表评论,拍了电视,上了年画。在这期间,该团青年演员陈少春与上海越剧院著名小生陈少春结下了师生之缘,成为我省越剧界的一段佳话。

  开化越剧团长期以来坚持立足本县,送戏下乡的方针。演职员肩挑行李铺盖,手提服装道具,常年辗转在山区农村,住庙台,睡草铺,把思想健康而又丰富多彩的剧目奉献给山区的父老乡亲。演职员们踏遍了开化的山山水水,全县四百多个村落,没有一个地方不留下他们的足迹。

  该团历来坚持勤俭办团的原则,在经济条件好转的条件下,剧团党支部十分重视关心演职员的生活。1963年,他们把节约下来的钱,建造了一幢两层楼16个房间的宿舍,改善了演职员的住房条件。1966年底,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改为“宣传队”。但演职员仍然坚持练功和演出。

  1956年成立党小组,由郑桂芳任党小组长。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1958年成立了开化越剧团党支部,青年花旦何菊英被选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57年,钱雅玲改编导演的《失钗相思》参加建德地区会演获剧本奖。演员筱莲芳获一等奖,何菊英获二等奖,傅筱罗、钱笑笑获三等奖。

  1959年,钱雅玲执笔和导演的反映山区人民消灭钉螺驱走瘟神的大型现代剧《高韩村》,参加金华地区会演获剧本奖和演出奖。演员筱莲芳、何菊英获表演二等奖,傅筱罗、钱笑笑获三等奖。《高韩村》剧照在中央卫生部举办的全国卫生展览中展出。

  1960年,该团招收第一批学员20名,为男女合演进行大胆的尝试。

  1960年4月转为地方国营。1964年底,我从浙江越剧一团调任开化越剧团编剧,次年创作并导演了反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大型现代剧《汤江风浪》,在全县农村公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1967年底改称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1964年党支部书记刘福林代表开化越剧团出席省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浙江日报》报道了该团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的动人事迹,并刊登了他们在山区农村演出活动的照片。

  1969年7月恢复开化越剧团,并转为全民所有制。

  1976年10月,剧团重新排练上演古装越剧《十五贯》、《刘海》、《追鱼》和革命历史剧《蝶恋花》,并由汪宇明把轰动一时的话剧《于无声处》移植为越剧现代戏在开化上演。

  1981年,余丁新绘制的上山下乡布景硬片图,参加省首届舞台美术展览获二等奖。

  1982年5月,剧团首次赴杭州演出神话剧《刘海砍樵》,《文汇报》、《浙江日报》相继发表评论,拍了电视,上了年画。在这期间,该团青年演员陈少春与上海越剧院著名小生陈少春结下了师生之缘,成为我省越剧界的一段佳话。

  同年7月,老艺人筱莲芳被评为金华地区文艺战线的优秀老师。12月筱莲芳被评为省优秀园丁。

《君子亭》剧照
《君子亭》剧照

  1983年7月,在省首届戏剧节中,剧作家方元新编,钱雅玲、余桂芳导演,江炳耀作曲的古装戏《君子亭》获演出奖、导演奖、幻灯奖、字幕奖,并由省电台灌制唱片,拍摄电视。是月,由江炳耀作曲,陈伟苏、钱爱萍合演的折子戏《回十八》,参加省小百花戏曲会演,著名越剧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和著名剧作家顾锡东、胡小孩等观看了演出。《回十八》由省电视台录像,省电台录音在全省播放。

  1984年《君子亭》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摄印出版连环画,行销全国。

  1985年10月,由我与汪宇明编剧、余桂芳导演、江炳耀作曲的大型现代剧《春秋情》,在省第二届戏剧节中,荣获剧本创作、导演、作曲、舞美四个三等奖和演出奖。这是开化越剧团建立以来,第一次荣获省级剧本创作奖。同年,该团新秀陈少春荣获浙江省青年演员新花奖,成为当时我省二朵新花之一。

  1986年11月,县越剧团在福建省建阳地区演出。建阳地委邀请该团演出《真假画郎》招待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八个国家组成的中国文化旅游考察团一行26人。演毕,外宾们上台会见全体演出人员,并合影留念。还举行小型联欢会,气氛十分热烈。对此,《福建日报》还作了专题报导。

  1987年4月,开化越剧团在江西鹰潭市演出《君子亭》,联合国教育考察团一行40人前往观摩。当演员谢幕时,外宾们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并和全体演出人员合影留念。

  1988年8月撤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