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锣戏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大锣戏全称内黄县李官寨村大锣戏,是安阳市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冀鲁予边区为主(安阳市内黄县李官寨村),李官寨大锣戏剧团处在这一带中心,山东范县杨集、冠县北陶大景村、浚县十二铺、滑县万古、河北永年过去先后都只有农村玩会班。

简介

  大锣戏剧种以冀鲁予边区为主(安阳市内黄县李官寨村),李官寨大锣戏剧团处在这一带中心,山东范县杨集、冠县北陶大景村、浚县十二铺、滑县万古、河北永年过去先后都只有农村玩会班。现今这些地方有一些会唱大锣戏的老艺人存在大锣戏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渊源,据《文艺百科》载,全国地方戏剧种达360个以上,它们分别属于"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与皮黄五大声腔系统。

  大锣戏应为弋阳声系之源,但经历史沧桑也多有地域戏色彩。大锣戏起源的准确年代暂无文字可考。据老艺人代代传说,始于唐朝,太宗李世民一次和大臣们议论如何治国,他说:大乱后,国难治。魏征说:不然,人民已经遭受了战乱的痛苦,不用武力,注重文教,治国就容易见效。于是在"文教"方面,也就注重了文化的宣传教化工作。如他启用近臣祖孝孙教授音乐,先从宫廷抓起,自编自演一些剧目,在宫中演唱。因为唱的内容大都是歌颂圣主忠臣,讽叱奸佞的节目,角色造型也就不同,丑角无人愿演,太宗就亲自扮演,还让魏征出头场。所以至今戏曲上还有以"丑角"为尊,"头面官"为大的传统(中国历史人物一书上李世民一节有重文教,命祖孝孙教授宫女音乐的简介与民间口传基本相同),一唱众和的弋阳声系有可能源于太宗亲唱的缘故。在宫中演唱,观众大都是后妃王公贵夫人,所以,一开始称眷戏,随着戏曲发展,由丝竹伴奏又增加了锣鼓打击乐器,又叫眷锣戏,以后逐渐推向民间。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李隆基为"梨园弟子"正式命名。宋代眷锣戏成为盛行时期,按老艺人讲,眷锣戏传到山西的叫山锣戏,传到冀鲁予边区的叫大锣戏,在开封一带的仍叫眷锣戏。因为该剧种稀少,有的山锣戏、眷锣戏先后都被当地剧种同化了。而大锣戏处在三省边沿上,可能受地域交流等原因,将这一剧种保留下来。李官寨就在大锣戏流传的这个地域之中心,又因为该村是古黄河一个重要渡口要道,人文发展较快,民间文艺活动较多,本村古代就有灯节会,还有另一个戏曲剧种乐腔,也有河南坠子、曲子艺人,由于这些文艺活动并存,也促进了大锣戏发展的机会。

  口传明代以前就有人会唱大锣戏,至明永乐二年洪洞迁民,县志载移民中有一个在山锣戏里打鼓的师傅,听说李官寨村有人会唱大锣戏,以为找到了知音,要求在李官寨定居下来,这样他们在农闲时就和几个人切磋演唱,没有乐器就用农具家什敲打,久而久之,一个农村玩会班便形成了。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河北广平府(现永年县)水灾,有一个大锣戏玩会班外出讨要谋生,在浚县一带演出,李官寨村画师王家富,带几个青年赴浚县山画神像,青年中有大锣戏班的人,听说当地唱大锣戏就常去听,学会了不少新剧目。广平戏班的艺人后来有的在浚县十二铺落户,李官寨大锣戏班就常与他们交往。

  1944年浚县十二铺玩会班第三代传人一位姓门的师傅到滑县万古收徒,在万古成了一个玩会班。李官寨玩会班与万古玩会班常有联系。1953年请来郎、刘、张等几位老艺人拜师深造,并成立了"民众剧社",开始了正式演出。剧团在1985年前到外地演出时,视区域开乡、县行政部门的介绍信,

  1985年以来对外演出,县文化局颁有省统一的演出证,或开介绍信,纳入正规管理。

  1986年县民间剧团大赛获一等奖,授锦旗一面。李宗达、黄桂环获个人一等奖,胡玉香、付殿希获个人二等奖。县领导接见了全团演职员50余人。

  1995年5月县奥雪杯汇演又获一等奖,授金杯一樽,李宗达、王山河、李清社,授个人一等奖,王青霞、樊香粉、乔素云授个人优秀奖。电台、电视台分别作了长时间报导,剧照、受奖实物作到基本保存至今。

  2002年参加安阳市、内黄县二帝陵首届祭祖节文艺演出,为这次庆典活动增加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并永记内黄史册。

  大锣戏曲调表演艺术形式粗犷、朴实。有自己的传统剧目,使用打击乐器很多又独特,并用唢呐主奏是全国各剧种没有的。采取前台一唱乐器众和的帮腔形式,所以音乐唱腔十分优美,这种帮和的协调都须有很高的技艺才能完成。

经典曲目

  1、唱腔音乐:(1)慢板类,包括《慢板》、《盘头哇哇》《耍孩》、《五顶锤》、《山坡羊》、《调子》、《倒板》。(2)二板类包括《二板》、《哇哇》、《二板调》、《十字韵调》、《阴曲》。(3)缩板包括《缩板》、《五曲》、《暂子》、《赶板》。(4)散板类包括《点将》、《哭念》、《扑灯娥》。(5)单调门类包括《压油腔》、《高腔》、《饮酒牌》、《上马牌》、《下马牌》等唱腔。

  2、曲牌音乐:(1)唢呐部分包括《小开门》、《小花园》、《上马牌》、《下马牌》、《饮酒牌》、《三眼枪》、《报龙泽》、《点将响》、《苦中乐》、《寒冰曲》、《尾声》、《三节尾声》、《慢欠场》、《快欠场》、《唢呐皮》等。(2)三弦、笙、二胡、横笛等乐器都是协奏乐,除使用上述部分曲牌外还有如《工开门》《尺开门》、《慢开门》、《水画眉》、《工尺上》、《四合四》等各自的特殊调门。

  3、打击乐:《大开戏》、《小开戏》、《大催头》、《小催头》、《大滚头》、《小滚头》、《重头》、《回头》、《三击头》、《四击头》、《隔楼青》、《紧急风》、《串锤》、《快长锤》、《慢长锤》、《呼雷跑》、《马锣点》、《五顶锤》、《叫头》、《大开门》、《干板亮》、《垛头》、《马荡》等。


  1、武功特技:拉火龙、转彩盘、挑五件、双鞭出手、转鞭、十杆枪、滚刀、顶灯、刺脖、绕腿、大起胫、大开门、武开门、打四门、训马、双门斗等。

  2主要剧目:口述传承剧目有130余本,近已请老艺人口述,由专人抄写整理,现已修改装订成册的35部。有颂忠叱奸的历史剧,有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编剧,也有移植的现代剧,整理完备及在整理中的剧目有:《卢君白征北》、《杨景征南》、《杨府挑将》、《荆洲》、《火龙驹》、《青牛横宫》、《火烧赵家楼》、《滨州》、《一本三省庄》、《二本三省庄》、《大破三省庄》、《永平关》、《牛头山》、《凤凰山》、《沙州迁民》、《淤泥河》、《奇中遇》、《八仙庆寿》、《罗成扮花姐》、《鸡鸣关》、《太平车》、《李存孝过江》、《分水岭》、《古城聚义》、《刘基访将》、《归德府》、《审诰命》、《洪洞县》、《夜探九龙江》、《火龙阵》、《山东府》、《黄花寺》、《高楼庄》、《战方腊》、《孙安动本》、《柯荆恨》、《海瑞搜宫》、《梭枪岭》、《金簪管舌》、《吴三桂引兵》、《红灯记》、《沙家浜》、《育苗》、《新人骏马》、《青松岭》、《护树园》、《两张发票》、《山鹰》、《游乡》、《指路明灯》还有专为我村革命斗争编写的剧本《村史》。经常上演的有近四十部。准备发掘大型历史颂忠剧"符吞斩子"以宏扬秦汉时期忠臣爱国的民族精神。

  大锣戏文武场使用的乐器与其它剧种不同。如打击乐有大铙、大钗(称四大扇每个直径在60厘米以上),在就是大锣必须定做型号(或许这就是大锣戏的起源),其余就是低鼓、帐鼓、堂鼓、小二锣、手钗、小过子。文场乐器领奏为唢呐,其余多少种均为配乐。唢呐为大小两号,C调和F调。(过去口哨均是乐师自己凭技术制作,发音十分动听)。在上世纪初大锣戏玩会班时代只有唢呐和笙两种乐器伴奏。在乐器中还有独特的大号(尖子号),全铜铸制,三尺半长的细颈,上有号嘴,下有音碗,状如喇叭,发音时可细亮,时可高扬宏伟,只凭号师技巧掌握。目前国内极少数剧种有配乐用。而大锣戏是古代传承的必用乐器,随着时代发展,在乐器使用方面也有增加,如三弦,二胡、竹笛,梆子,电子琴等

  大锣戏因为源自宫廷,又流传到民间,可以说它综合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方面的特色。与其他剧种相比,有它自己的艺术特点:(1)以丑角为"尊"。过去一般玩会班,都是看丑角能否挑大梁,丑角必须德高望众。会全本戏,识文武场,旧时叫"保本"。(2)、以"头面官"为大。旧时必须由头面官先登场,演唱一段折子戏,叫开场,而后转入正本戏。(3)、以旦角占剧目主要地位,每旦角出场必用大笛、长号、重打击乐助威。(4)、生、旦、净、末、丑各角色均无大段唱词,但板式又多变换。武生、武旦、净、丑表演要求粗犷、豪放、夸张。凡学此角色,教师要求必先学会武功,而后学戏。(5)、生、旦角要求唱腔高亢,娓婉流畅,必须随乐器助腔唱完曲谱,不能有假腔。(6)、乐器使用独特,由唢呐领队主奏,大铙、大钗、尖子号必备(我省地方戏大平调、大弦戏也仿用后三种乐器,但主领奏乐器又各不相同,传说大弦戏是其支脉)。(7)、剧目独特。过去只有代代艺人口传的剧目,外剧种不会唱,因为老艺人不外传,有的调门造成失轶。

  在全国、在河南诸多剧种中,在冀鲁豫边区这一带戏曲密集之乡的环境下,大锣戏能在李官寨村长期保留下来,并代代传承几百年,没有独特的戏曲特长,是很难遗存的。深入研究它的发展规律,研究整个中华民族戏曲史,丰富祖国戏曲文化宝库,都有它的独特学术价值。在距此几公里处,发现了汉代村落,更加说明这一带人文发展渊源流长,通过戏曲文化的深入发掘,将有助于研究中原汉代文化的发展史。

相关院团

  内黄县大锣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