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剧院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北京京剧院标识
北京京剧院标识

  北京京剧院是规模最大、艺术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由京剧发祥地——北京地区原有的京剧班社及后来的流派剧团于1979年汇聚而成。剧院现有三个演出团、一个演出培训中心、一个舞美中心以及杜镇杰、张慧芳工作室。

基本介绍

  北京京剧院秉承历史,开创未来,把建设世界驰名剧院作为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愿景,剧院在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的前提下进行管理、经营和人才培养,并为京剧艺术未来的发展储备了极大的潜力。

  剧院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演职员积极性、符合艺术生产规律的管理方法。近年来,剧院调整了生产经营的责任体系,实行了按项目对剧院的演出经营、艺术生产以及基础管理和保障工作进行管理的“项目制”。“项目制”管理,责任明确,程序严格,提高了效率,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剧院以树立品牌剧目品牌活动为战略,陆续推出了“唱响之旅”、“传承之旅”、“发展之旅”、“每周一星”、“双甲之约”、“魅力春天”、“寻梦・承泽”等品牌活动,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以此树立了剧院的品牌形象。

  剧院积极为各个层面的人才提供发展和展示机会,包括为名家策划扩大影响的活动、量身打造新剧目;为中年演员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给青年领军更多的学习、创作和演出机会。一年一度的“青年演员擂台赛”、“青年演员对抗赛”活动,更成为激励青年演员成长进步、走向成熟的舞台。这些举措,使各年龄层的演员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成长,剧院的社会影响力也因此逐渐增强增大。

  北京京剧院扎根本土创作演出,以雄厚的实力、高效的管理以及高水准的剧目作品,荣获了各种奖项和荣誉: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北京市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奖、首都维护国家安全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

  北京京剧院多次将代表中国文化的京剧艺术带出国门,使之走向世界,所到之处几乎都掀起了当地的京剧热潮和中国文化热潮,把中国传统艺术的火种洒向全世界,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智利、摩那哥、德国、新加坡、意大利、芬兰、巴西、匈牙利、日本、荷兰、瑞士、奥地利、卢森堡、越南、挪威、南非、毛里求斯、阿联酋、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剧院曾应邀赴美国林肯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歌剧院等著名艺术殿堂演出,把京剧艺术的魅力成功带给了世界各地的观众。[1]

建院故事

  筹建北京京剧院前,在北京市委文化出版部部长项子明同志办公室,召开了两次会,时在1977年八、九月之间,会议参加人为项子明、王松声、孙一明、李胜祥和葛献挺;会议进行当中,市委组织部长佘涤青,市委秘书长陆禹同志曾短暂的到会,画龙点睛的说:"子明同志说你们开会,目的是为梦庚同志修个'庙',我举双手赞成!赵鼎新这个同志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文革之前搞文艺整风,整张梦庚和金紫光同志,本身就是错误路线,应该推倒,老赵至今还坚持他当年整人是对的,这就有点太没有自知之明了。为了照顾双方的情面,又有利于工作,我们研究,在文化局和剧团之间,为梦庚同志修个庙,叫他好有安身立命之处。"

  三天后,还是原班人马,仍在项子明办公室开会,内容是落实上次会议的修"庙"精神;王松声同志去文化局同赵鼎新通气儿,项子明让我跟他去自新路同梦庚同志谈。

  分头谈的结果,双方都满意。项子明听了松声的汇报后,说:"他们(赵、张)两家满意,市里也满意,看来咱们两次会议的任务已经完成,松声,晚饭是你作东还是我作东?"松声忙说:"当然我作东。"

  赵鼎新当局长后,第一件事,是让我陪他到通县永乐店农场,把在那里任"革委会"副主任的张梦庚接回,车进城后,没进文化局的门,直奔自新路当时的北京市京剧团,由王昌吉主持召开全团大会。会上,赵鼎新宣布:任命张梦庚同志为市京剧团"一把手",这个宣布,文化局的其他官员,也无人到会。此事作的神不知鬼不觉,连文化局的办公室主任(原杂剧团副团长,延安来的老干部)刘建都不知道,事后问我"听说老赵把梦庚同志接回来当京剧团一把手?"我开玩笑的说:"你是办公室主任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刘建忽然很神秘的说:"今天已经发文啦,你说老赵这么对待梦庚,是不是有点太那个了吧?"我说:"这也可能是第一步。"刘建说:"但愿如此。"

  过了将近一个月,对张的安排,赵鼎新仍无下文,于是张梦庚找了新任市委组织部长佘涤青,要求平反1965年文艺整风加给他的"罪名"(停职反省,下放劳动),听说老佘立即找了市委机关党委和文化出版部项子明等,研究之后,决定先恢复张梦庚文化局副局长职务,赵鼎新当然必须服从,但同时提名原"文化局革命领导小组成员"的田兰,为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戏曲艺术,市委当然也得批准,实际上田兰并不太懂戏曲,赵此举仍是为了*张梦庚回文化局工作。这就是为张梦庚修"庙"的背景,也可以说是组建北京京剧院的历史背景。

发展历程

  建立于1979年的北京京剧院,是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京剧表演艺术团体,在国内戏曲艺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首都演出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并在海外享有声誉。北京京剧院的前身是北京京剧团和北京市京剧团。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等流派艺术大师为北京京剧院艺术品牌的确立与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他们的舞台风范、艺术成就、流派风格,始终是剧院的鲜明旗帜,渊源界碑。

  建院三十年来,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无论在继承传统,还是在发展创新方面,北京京剧院都有骄人建树,在新时期文艺百花园中独领风骚。恢复加工上演的优秀传统剧目有近300出,如梅葆玖先生与弟子董圆圆、胡文阁、尚伟、张馨月及梅派新秀窦晓璇等主演的梅派经典《贵妃醉酒》《宇宙锋》等;由谭元寿先生、谭孝曾、谭正岩祖孙三代及谭门弟子韩胜存等主演的谭派经典《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定军山·阳平关》;由张学津先生率弟子朱强、高彤、穆宇、宋昊宇等主演的马派经典《赵氏孤儿》《胭脂宝褶》《十老安刘》等;由张派传人王蓉蓉、张笠媛及新秀王盼等主演的张派经典《状元媒》《西厢记》;由杜镇杰、王蓉蓉等主演的骨子老戏《四郎探母》;由杜镇杰、杨少彭等主演的杨派经典《伍子胥》;由程派传人迟小秋等主演的程派经典《锁麟囊》《春闺梦》《玉堂春》;由叶派传人李宏图等主演的叶派经典《周仁献嫂》《吕布与貂蝉》;孙毓敏、常秋月、张云、朱虹等主演的荀派经典《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王玉珍院长、刘山丽等主演的尚派经典《汉明妃》;由奚派新秀张建峰等主演的《白帝城》;由李红艳、张淑景、王晓丽等一代青年新秀主演的《雏凤凌空》;詹磊、王雪清、韩巨明、谭正岩、于帅等主演的《龙潭鲍骆》。这些剧目都是北京京剧院的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经典之作,也是我们继承传统的典范。

  创作改编的各类题材的新剧目有30余出,其中有些堪称精品,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如八十年代的《司马迁》、《管仲拜相》、《三打陶三春》、《八珍汤》、《贺家姐妹》、《驿亭谣》,九十年代的《北国情》、《画龙点睛》、《拜相记》、《圣洁的心灵--孔繁森》、《甲申祭》、近代历史剧《风雨同仁堂》等,先后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大奖"、"京剧艺术节金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大奖项。进入二十一世纪,剧院创演的品牌剧目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一二本),荣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精编版《宰相刘罗锅》(上中下)获得首届"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剧目"第一名的殊荣;新编历史剧《洛神赋》《梅兰芳》《下鲁城》分别荣膺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新编历史剧《蔡文姬》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金奖;大型新编历史剧《袁崇焕》入围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北京京剧院人以梅兰芳先生的创新精神激励自己在艺术领域不断探索求新,小剧场剧目《马前泼水》《阎惜娇》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节"金芒果杯"银奖和第八届中国戏剧节"都宝杯"金奖,广受青年观众的青睐,为京剧小剧场艺术开创了一代先河,随后,小剧场京剧剧目《玉簪记》《浮生六记》相继诞生,使得剧院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拓展了京剧演出市场向青年观众群体的延伸。

  北京京剧院群英荟萃。许多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都在这里留下了辉煌的业绩,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李万春、吴素秋、姜铁麟、李慧芳、李宗义、李元春、李韵秋、赵荣琛、王吟秋、马长礼、谭元寿等。许多京剧流派大家的子弟传人在北京京剧院的演出舞台上流芳溢彩,使剧院的流派艺术风格更具品牌资质,成为广大观众认可的名角,并摘取了中国戏剧界和京剧艺术界的最高奖项--梅花奖和梅兰芳金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学津、孙毓敏、杨淑蕊、迟小秋、阎桂祥、宋丹菊、赵葆秀、马玉璋、叶金援、王树芳、关静兰、王蓉蓉、秦雪玲、李宏图、董圆圆、杜镇杰。梅兰芳金奖获得者:刘长瑜、李维康、杨淑蕊、刘琪、孙毓敏、薛亚萍、方小亚、王继珠等8位金奖获得者。 梅兰芳金奖提名奖获得者分别是:迟小秋、安云武、王蓉蓉、杜镇杰、黄彦忠、叶江翔、李宏图。

  30年来,经过不断的改革调整,北京京剧院的演职人员、创作队伍的专业艺术整体水平,始终在菊坛居于上游,现有国家一级演员、演奏员、编导、舞美等高级艺术人才50余名。当前活跃在北京京剧院演出舞台上的主要演员阵容,无论在流派的多样性,还是在老中青的梯形结构的完整性上,依然在全国专业京剧表演团体中保持着一流的整体水平。他们之中有老而弥坚的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马派艺术优秀代表张学津、谭派余派老生李崇善、陈志清;有正在处于艺术成熟期、退而不休依旧活跃在舞台上的优秀演员赵葆秀、阎桂祥、王树芳、赵世璞、叶金援、赵乃华、关静兰、王文祉、刘建元、谭孝曾、安云武、赵元侠;有剧院当前的中流砥柱、优秀流派传人迟小秋、杜镇杰、李宏图、董圆圆、王蓉蓉;有崭露头角日渐为广大观众所熟悉的优秀中青年演员朱强、陈俊杰、尚伟、年金鹏、杨少彭、李红艳、王怡、张笠媛、康静、郭伟、包飞、常秋月、张淑景、谭正岩、张馨月、张建峰、韩胜存、姜亦珊、王雪青、李丹、穆宇、窦晓璇、朱虹、詹磊、王盼、杜喆、于帅等。

  几十年来,北京京剧院的演出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把京剧的种子播撒到了欧亚大陆、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为使国粹艺术走向世界,参与国际上的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北京京剧院以改革为艺术发展建设的先导,以培养人才品牌作旗帜,以精品剧目的创作树形象,以扩大主流文化市场的演出为目标,精心营造舞台小世界,积极面对世界大舞台,以开拓进取的步伐迈向民族文化振兴的新里程。

成员作品

  北京京剧院前身是以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为领衔主演的北京京剧团,和曾由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各自领导的流派剧团汇合而成的北京市京剧团。

  建院以来,剧院相继上演各流派代表性剧目300余出,首演新创作剧目主要有《画龙点睛》、《司马迁》、《三打陶三春》、《北国情》、《拜相记》、《水龙吟》、《甲申祭》、《圣洁的心灵---孔繁森》、《黄荆树》、《梅花香韵》、《铸剑情仇记》、《风雨同仁堂》等。其中《画龙点睛》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华大奖,《圣洁的心灵---孔繁森》获文化部新剧目奖,《拜相记》获全国青年团汇演优秀剧目奖,《黄荆树》获北京市首届金菊花奖,《风雨同仁堂》获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

  建院以来,老一辈艺术家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李万春、吴素秋、李宗义、李慧芳、姜铁麟、赵荣琛、王吟秋、梅葆玫、李元春等曾担任领衔主演。创作室阵容强大,有老剧作家汪曾祺、杨毓珉、梁清濂,老导演王雁、周仲春、迟金声、小王玉蓉,作曲家陆松龄等。乐队伴奏有名琴师李慕良、何顺信、姜凤山、燕守平;名鼓师谭世秀、刘玉泉、杨振东、金惠武等。

  80年代,一批中年艺术家崛起,主要有老生张学津、李崇善、赵世璞、谭孝曾、杜镇杰,旦角李玉芙、孙毓敏、杨淑蕊、闫桂祥、王玉珍、宋丹菊 、关静兰、叶红珠、秦雪玲、岳惠玲、赵乃华、王蓉蓉,老旦王树芳、赵葆秀,武生杨少春、叶金援、马玉璋,净行马永安、王文祉、罗长德、姚宗儒、刘建元、黄彦忠,小生李宏图,丑角黄德华、白其麟、叶江翔等。其中许多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和文化表演奖。90年代,青年演员朱强、陈俊杰、年金鹏、尚伟、刘山丽、丁桂玲、王文增、李红艳、王怡、张大环、李师友、李宏斌等崭露头角。近年来,剧院艺术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王新纪、宋捷、徐春兰、朱绍玉、郑传恩等显示出不凡的实力。

  剧院的艺术家们活跃在首都的舞台上,并经常到各地巡回演出剧院曾应邀出访20余个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赢得了赞誉。


知名艺术家

  建院以来,老一辈艺术家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李万春、吴素秋、李宗义、李慧芳、姜铁麟、赵荣琛、王吟秋、梅葆玖、李元春等曾担任领衔主演。创作室阵容强大,有老剧作家汪曾祺、杨毓珉、梁清濂,老导演王雁、周仲春、迟金声、小王玉蓉,作曲家陆松龄等。乐队伴奏有名琴师李慕良、何顺信、姜凤山、燕守平;名鼓师谭世秀、刘玉泉、杨振东、金惠武等。

  艺术创作团队不断壮大,其中包括王新纪、宋捷、徐春兰、朱绍玉、郑传恩等艺术骨干。

  剧院名家主要演员有:谭孝曾、杜镇杰、王蓉蓉、李宏图、李玉芙、迟小秋、赵葆秀、李浩天、朱强、王树芳,杨少春、叶金援,马永安、王文祉、罗长德、姚宗儒、刘建元、杨淑蕊、闫桂祥、王玉珍、宋丹菊、关静兰、叶红珠、秦雪玲、岳惠玲、赵乃华、黄德华、白其麟、叶江翔、陈俊杰等。

  近年来,中生代实力派主演有:韩胜存、张笠媛、张淑景、黄彦忠、包飞、尚伟、王雪清、年金鹏、王晓丽、刘山丽、王文增、梅庆阳等逐渐成为舞台中坚力量。

  新生代主要演员包括:谭正岩、窦晓璇、张建峰、杨少彭、裘继戎、方旭、朱虹、张云、张馨月、姜亦珊、王盼、郑潇、宋昊宇、刘明哲、侯宇、吴昊颐、詹磊、王雪清、李丹、于帅、杜喆、王岳凌等。

获得荣誉

  《画龙点睛》荣获北京市政府嘉奖、北京市新剧目演出一等奖、文化部首届文华大奖。

  《拜相记》荣获1991-1993年度新剧目展演获优秀演出奖。

  《黄荆树》荣获北京首届舞台艺术“金菊花”奖。

  《圣洁的心灵——孔繁森》荣获第六届文化新剧目奖、北京市委宣传部“十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赵氏孤儿》荣获首届京剧艺术节优秀传统戏示范演出奖。

  《风雨同仁堂》荣获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金奖、北京市新剧(节)目评奖中荣获优秀新剧目奖、第三届北京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七届入选作品奖、北京市第二届文学艺术奖、第九届文华奖评奖中荣获文华新剧目奖。

  《西厢记》荣获北京市新剧(节)目评奖中荣获新剧目奖。

  《宰相刘罗锅》荣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北京市第二届文学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八届入选作品奖、第四届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中国十大演出盛事提名奖、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优秀戏剧剧本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2-2003年度)“十大精品剧目”奖。

  《蔡文姬》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演出金奖、创作金奖、舞美金奖、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音乐奖。

  《马前泼水》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曹禺戏剧剧目奖。

  《洛神赋》荣获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

  《非常会见》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东华杯)抗“非典”优秀作品短剧金奖。

  《非常家庭》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东华杯)抗“非典”优秀作品短剧金特别奖。

  《阎惜姣》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都宝”杯小剧场演出季优秀剧目奖。

  《梅兰芳》荣获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评奖中荣获剧目金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2005-2006)年度“精品提名剧目”、第十二届文华奖评奖中荣获文华剧目奖、第五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

  《袁崇焕》荣获第五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荣获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二期)年度资助项目。

  《下鲁城》荣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节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一等奖、第六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荣获第十三届文华优秀剧目奖。

  《三打陶三春》荣获全国专业舞台艺术“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称号。

  《浮生六记》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获“第三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宋家姐妹》荣获第七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屈原》入选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

  《正考父》应邀参加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

联系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海户西里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