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
剧团刚成立时名为“六安地方戏实验剧团”,后改名为安徽省皖西庐剧团,1972年曾改名为皖西文艺工作团,1978年恢复原名。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安徽省皖西庐剧团和六安市皖西大戏院合并为国有独资文化企业,同年8月更名为六安市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六安市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传统戏剧“庐剧”项目的保护单位。
简介
建团初期,职员大多由省文艺单位支援,选调中、小学教师和民间班社中挑选的骨干组成,继而又在全区招收了一批优秀青年新学员,艺术人才逐渐发展和扩大。在自20世纪60至80年代,剧团员工始终保持在百人左右。1960年,原六安皖西艺校撤销部分演员和演奏员并入剧团,至1998年分别招收四批表演学员。2007年,市政府又批准剧团招生为皖西庐剧发展注入新动力。
皖西庐剧团不仅是六安传统非遗文化的名片,更是讲述了大别山红色革命历史故事的红色剧团。创排了由汪鸿云主演的原创红色题材皖西庐剧《程红梅》,由武克英主演的原创红色题材皖西庐剧《妈妈》,1960年和1982年分别进京演出,特别是《妈妈》进京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献礼展演,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鼓励。原创红色题材皖西庐剧《刘邓在皖西》2004年至2005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整本播映了有13场等等。近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方向,分别以创排了多部红色题材、乡村振兴、淠史杭、皋陶文化以及好人好事等多方面发展开拓艺术创作方向思路。例如:红色剧目《杜鹃啼血》、《金刚台姐妹花》;宣传好人好事的现代戏《信义人家》;宣传扶贫助农《又见桂花开》、《美丽村官》;宣传乡村振兴《青春作伴好还乡》《大湾村的外来媳》;宣传淠史杭精神《淠史杭之恋》;大批庐剧精品剧目,屡获殊荣。各级庐剧传承人也积极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开展传习活动,近距离的展现皖西庐剧的文化魅力,积极培养后继人才。[1]
免责声明
神州戏曲百科的词条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如您发现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或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zxqweb@163.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