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市曲剧团
偃师市曲剧团,位于偃师市槐化路76号。该团正式成立于1955年冬,它的前身是偃师县工农曲剧团。
发展历史
1952年以前,主要曲剧艺人裴和尚、刘景乐、张太玉等都是自由组合,流散于西安、山西等地演出。1952春,由偃师新城人毛水组织主要演员裴和尚、刘景乐、张太玉、王福、毕宝才、焦爱玲、靳佩兰、张重、李福光等成立偃师工农曲剧团,演出剧目多以《刘公案》、《呼延庆打擂》等连台戏为主。
1954年,曲剧团增添了谢禄《唱黑头》,并招收了新学员,培养了新生力量,演员队伍更为壮大,剧目更加丰富多彩,排演大型新剧目有《十五贯》、《花庭会》、《卷席筒》、《状元媒》等,风靡一时。
1955年,剧团在县登记,刘景乐任团长,正式定名为“偃师县曲剧团”。1956年8月,洛阳地区举行首届戏剧汇演,偃师县曲剧团以《秦香莲》参加汇演,荣获演出一等奖。谢禄到团以后,在曲剧剧种上有所改新,创造了黑头唱腔,并排演了《下陈州》、《打銮驾》、《秦香莲》等包公戏,声名远扬。特别是谢禄代表洛阳地区参加省戏曲汇演,饰演《杀齐王》中的崔抒,誉满城乡。后谢禄被调往省曲剧团。这是偃师曲剧团对曲剧唱腔的一大贡献。1973年,偃师曲剧团原班人马被调往洛阳地区曲剧团,成为洛阳地区曲剧团主要班底。
1979年,偃师新成立“偃师县青年曲剧团”,并成立党支部,韩松茂任党支部书记兼团长,杨太宗、徐振兴为副团长。成员都是学生出身,平均年龄为21岁,朝气蓬勃。在连年汇演调演及艺术质量检查中,有14名演员分别在省、地区获奖19次。该团之所以能长期兴盛不衰,受人欢迎,除全团同志发奋努力外,还在于它独辟蹊径,坚持走排演自编戏的道路,以新鲜招数出奇制胜。1979年,偃师剧目组新编《攀龙附凤》在洛阳地区汇演,包揽全部大奖。后又有《包公二下陈州》、《血染白玉塔》、《小二爷上任》相继问世。1989年,编剧演出的通俗戏剧《光棍与寡妇》在建国四十周年洛阳地区戏剧调演中获四项大奖。现如今,《攀龙附凤》、《二下陈州》、《光棍与寡妇》仍常演不衰。
当时的主要演员有刘玉江、李石磙(黑头)、乔杏娥(乔杏娥后被调往省曲剧团)、王建政、张相钦、牛建坡、郭遂朝(须生或老生)、张计良(丑角)、张丽娟、庞朝霞、马会彩、李小双、雷松霞(旦角)等,都获得过省、地、市各种奖项。1990年,《光棍与寡妇》赴省汇报演出,轰动省城,由省广播电台录音,省电视台录像。1991年由偃师曲剧团自创剧目《金情银情》参加市戏剧调演获得各项大奖。
1997年,偃师撤县建市更名为偃师市曲剧团,又涌现出一大批的优秀青年演员,并坚持上山下乡为老百姓送去一场又一场的精神食粮。董笑冰、李嫩菊参加省青年演员大奖赛中分别获得金、银奖。
1999年,省举行戏剧大赛,团里自编剧目,花费近一年时间排演了大型现代教育剧《慈母心》,此剧根据当时农村实情编排,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剧情感人,催人泪下,创下送戏下乡连演200场的优异成绩。
2008年8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河南省推出了“梨园春”版《红灯记》,偃师市曲剧团被选为最佳班底,协助河南省梨园春成功排演了梨园春版《红灯记》。
2009年6月,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周玉珍、李振乾在郑州举行收徒仪式,收偃师市曲剧团董笑冰、王朝阳为徒。
现状
近年来,在演出市场滑坡,戏剧行业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各级院团演出市场极不景气,剧团生存状况步履维艰,偃师曲剧团也不例外,整年演出场次极少,许多演员都纷纷转行。偃师市曲剧团克服重重困难,结合当前形势,自筹资金恢复老戏,自拍新戏,如古装剧《跑汴京》、现代剧《农家媳妇》等,全团同志不辞辛劳,坚持上山下乡,常年活跃在农村舞台上。[1]
免责声明
神州戏曲百科的词条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如您发现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或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zxqweb@163.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