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蒲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宜川县蒲剧团,成立于1952年10月。

发展历史

宜川县蒲剧团
宜川县蒲剧团

  1952年10月,宜川县政府接管了朱文龙和邓玉山的私人戏班,组建起自负盈亏属集体性质的“宜川县人民蒲剧团”。当时的演职人员由20多人很快就发展到47人。

  1964年,剧团大批精简人员,截止1965年底,宜川蒲剧团仅留演职人员38名,1966年3月,因为不适应演现代戏,又精简5名人员:剧团实有人数33名。

  1969年11月,宜川县革命委员会决定解散宣传队。宜川县蒲剧团以及其衍生的文艺宣传队从此解体。

  1971年,宜川县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宜川县文艺工作团”,贺宗胜任团长。这一年3月,招收学员15名,并请回老艺人朱文龙任教练兼厨师。这个时期的成熟演员和乐队主要由20多名北京知青和当地知青组成。

  1978年,“宜川县文工团”更名为“宜川县蒲剧团”,标志着终止了十年的宜川蒲剧事业又开始复苏。

  从1979年起,一些蒲剧传统戏开始陆续上演,一批蒲剧老演员陆续进团,如朱文龙、温金龙、李渔、李胜杰、薛经成、朱瑞蓉、段全贵、张明雄、王引花等;同时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年轻演员,如胡子生:赵胜利、赵俊明;小生、武生:冯铁广、陈武忠;正旦:王淑芳;小旦:李改秀、张引萍;二花脸:杨旭明、张金良;武旦:李莲菊、薛艳红;丑旦:宋保平(兼娃娃生)等。

  2004年4月肖志红接任团长后,重新打开原来的演出市场,同时开拓了农村市场,开展了带舞台下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演出场次迅速增加。最兴盛时期年收入达到37万多元。这一时期的上演剧目非常多,因为要适应农村庙会演出不重戏的市场需求。一个台口一般演3至5天(即6至10场戏),宜川剧团可以连演10天不重戏(即20多场)。

  2014年排演大型原创蒲剧《河魂》,参加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更是斩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舞美奖、两个优秀表演奖等六个大奖,并获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及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

  在2016年的第11届国家艺术节上,作为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在各地进行巡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