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剧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Szxqw讨论 | 贡献2023年8月3日 (四) 16:45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唐剧,又名影调剧,是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新剧种,公演于1960年6月。它的音乐唱腔源于唐 唐剧山皮影,它的表演艺术继承了我国戏曲的优秀传统并吸收借鉴了唐山民间舞蹈和影人动作。   唐剧的念白基本上都用唐山话,就是赵丽蓉老师演小品时常说的那种话。唐剧是在唐山皮影戏唱腔、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京剧表演艺术孕育…”)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唐剧,又名影调剧,是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新剧种,公演于1960年6月。它的音乐唱腔源于唐 唐剧山皮影,它的表演艺术继承了我国戏曲的优秀传统并吸收借鉴了唐山民间舞蹈和影人动作。

  唐剧的念白基本上都用唐山话,就是赵丽蓉老师演小品时常说的那种话。唐剧是在唐山皮影戏唱腔、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京剧表演艺术孕育而成的新剧种,于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于唐山市,原定名为唐山戏,后改称唐剧。

起源

  唐剧是诞生在新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她始创于1959年初,是在继承和发展唐山皮影音乐、唱腔的基础上,运用和借鉴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以及冀东地区民间舞蹈而发展起来的。

  唐剧以唐山皮影为母体,唐山皮影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阔,音乐优美,板腔丰富,行当齐全,剧目繁多,名家辈出,深受群众喜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唐剧的诞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剧以此为渊源,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为更好的适应变化了的演出场地及表演形式,进行不断探索,对其母体的唱腔、音乐进行改革创新,强化了“平调”、“花调”、“河东调”、“悲调”、“吟腔”以及“三赶七”的戏剧性,丰富了表现力,形成了唐剧自己的风格。在剧目建设和表演艺术上,不断寻求自己的个性,突出冀东地域文化的特色,显示了一个新剧种的特殊魅力,在冀东地区和东北各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

发展

唐剧《人影》剧照
唐剧《人影》剧照

  1960年6月25日,河北省第一届青少年演员汇报演出大会在省会开幕,唐山戏《金鱼记》格外引人关注。《戏剧战线》第8期刊发了《“唐山戏”的诞生》,称道“唐山戏是其中生长较为成熟,枝叶茂盛,别具风味的一株”“受到与会代表一致的重视和肯定”,因为这是唐山戏首次通过省肯定、正式和观众见面的一次演出,故以此定为这个新兴剧种的诞生日。

  省汇演之后,如何使这个诞生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兴剧种尽快成长,已成为唐山文化界的议论中心。唐山市文化局经过认真研究、梳理多方意见,决定组建“唐山戏速成班”,先后调入30年代参加录制唱片的皮影界名宿和当代高手、唐山京剧团名演员和新音乐工作者,还配备了专职编剧,走边学习、边排戏、边演出的道路。1961年先选了三个折子戏进行不同风格的探索实验,确定以青衣小生为主的《断桥》,从剧本、唱腔、音乐、表演等方面认真继承,大胆创新,探索新剧种的新风格;以净行为主的《敬德哭马》,采用皮影唱腔,京剧表演的手法;以花旦为主的《香罗帕》,从唱、念、演多方面尽量保持皮影特色。

  同年6月,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东区党委的李运昌、李楚离、阎达开、张达到戏校观看排戏演出后,讨论的话题集中到剧种的名称上,张达同志说:“唐山戏这个名称太小气,拟按各剧种统一称谓改称唐剧。”这句话唤起了大家的共鸣,李运昌兴致勃勃地说:“这个‘唐’字含义大了,既有唐山的意思,也有中国的意思,外国不是把华侨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嘛!”“唐剧”的名称就这样确立下来了。12月唐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断桥》时,“唐剧”二字正式通过媒体和听众见面。

  1962年秋季,根据中央指示,“唐剧班”划入河北省戏校唐剧科,校址仍设在唐山。唐剧的第一出现代戏《红云崖》于1964年春节在人民大戏院首演,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来唐考察,亲临剧场观看,并上台和演职人员亲切交谈了24分钟,他赞赏“唐剧不只能演传统戏,现代戏演得也很有生活气息。”回京后他和中国歌剧院提到:“我在唐山看唐山戏曲学校演出的《红云崖》,有的地方比你们的好,你们应该派人去看看。”

  根据河北省编委的通知,1966年2月12日,首届唐剧毕业生和部分教师组建成“唐山市实验唐剧团”。建团第一个任务就是赴东北锦州、沈阳、四平、长春巡演《红云崖》,走哪红哪,盛况空前,被誉“早熟的婴儿”。唐剧团从东北回唐后就赴天津市参加河北省中小戏汇演,《艺徒血泪》被天津纺织工人称为“忆苦思甜的活教材”,备受欢迎。

  从津回唐后,“文革”已经开始,《红云崖》《艺徒血泪》被批为“大毒草”,剧团因“唐剧”二字被批为“冀东反党集团的御用工具”,剧种被砍掉,剧团被解散。唐剧直至1970年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才得以恢复,为了与“文艺黑线”划清界线,“唐剧”改名为“影调剧”。

  1972年,影调剧《龙江颂》在河北省移植样板戏调演中一炮打响。1975年春节,《迎风飞燕》在华北文艺调演中引起大会和观众的特别关注,被大会评价为“满腔热情歌颂工农兵,受到群众欢迎的戏。”3月1日,影调剧团应邀到天津市中国大戏院演出。1975年1月11日至14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录制《迎风飞燕》新改版,供出席第四届全国人大的代表们观赏。在这段时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知名报纸都以“影调剧”的称谓热情评议,影响之广泛超乎想象。

  1980年2月出版的《辞海(艺术分册)》将该剧种以“影调剧”作条目刊登。1978年12月6日“唐山市实验唐剧团”得以复建。1979年国庆30周年,《红云崖》参加献礼演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场录制了选段,并以“唐剧”之名播出。

  从1958年的“影调”——1960年的“唐山戏”——1962年的“唐剧”——1970年的“影调剧”——1978年的“唐剧”,这20年的历程,仅名称就变化了5次,每次变化背后都有故事,可见唐剧这个新兴剧种的成长何等曲折。[2]

唱腔与行当

  唐剧唱腔音域宽广,从板式上,分为一板三眼的头性板,一板一眼的二性板,有板无眼的三性板,无板无眼的散板。从调式结构上,基本以旦、生为界,分为两大类。从表现功能上,分为五大腔:有长于表现委婉抒情、写景叙事的平调,长于表现喜悦、欢快的花调,长于表现深沉思慕的河东调,长于表现声泪俱下、悲恸欲绝的悲调,以及长于表现激越之情的吟腔。另外还有因唱词结构、字韵不同而得名的“三赶七”(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硬辙”(上平下仄)等。唐剧的伴奏,以四胡为主奏乐器,依照不同剧目的需要,配以相适应的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演奏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唐剧从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已上演了近60个传统戏和现代戏,影响较大的有《断桥》、《血涤鸳鸯剑》以及《红云崖》、《迎风飞燕》等。   唐剧——一个全国只有一个剧团的剧种。

  唐剧继承了冀东皮影的表演行当和唱腔、音乐。行当上分为“小”(旦)、“生”(小生)、“髯”(老生)、“大”(花脸)、“花生儿”(丑)。各行都有自己的基本唱腔,有男、女腔之别,女腔(老旦除外)有[平调]、[花调]、[吟腔](宫调式)、[悲调](商调式)、[河东调](以清角为宫徵调式);男腔亦有[平调]、[花调]、[悲调](皆为商调式)等。各种唱腔,都有[头性板]、[二性板]、[三性板]和[散板]。唐剧曲牌有[柳青娘]、[喜赞]、[闹元宵]、[喜眉梢]、[庭堂镜]、[笑百年]等近百首。

乐器与剧目

  唐剧的主奏乐器是铜筒四胡,筒长十五厘米,直径六点六厘米,属于中高音乐器。演奏时需戴金属指套,音色优美别致,长于抒情,但音量较小。其他乐器的配置,无固定成法,但以突出四胡为原则。唐剧的打击乐器,与京剧基本相同,只是个别的锣鼓点保留了皮影的传统。   40多年来,唐剧积累了60多个剧目,代表剧目有《断桥》、《血涤鸳鸯剑》、《红云崖》、《迎风飞燕》、《乡里乡亲》、《敬德哭马》、《香罗帕》、《杨门女将》、《谭记儿》、《邵玉兰救夫》、《赵盼儿》、《张四姐盗宝》、《峨岩夫》、《青锋山》,还编排、移植了现代戏《红云崖》、《江姐》、《三代人》、《彩虹》等。   其中近年新编写的《血涤鸳鸯剑》影响尤著,唐山市实验剧团在北京演出该剧目时,曾博得首都观众及文艺界著名人士的赞誉。唐剧在发展过程中,也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较著名的演员有在地震时遇难身亡的郑洪荣、王德有、张素菊、许志红和健在的彭秀兰、苏桂英、李洪祥、曹旭良、邹亚力等。

艺术特色

  唐剧是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在唐山市的新剧种,它的音乐唱腔源于唐山皮影,表演艺术继承了我国戏曲的优秀传统并吸收借鉴了唐山民间舞蹈艺术,是我国戏曲艺坛的独一无二的新剧种,也是我国戏曲革新的重要收获。虽说评剧、皮影和乐亭大鼓都起源于我市,但并不是我市独占鳌头的戏曲品种,皮影在山西、陕西、湖南等省都有很长的历史;乐亭大鼓在京津曲艺界一直后继有人;至于评剧在京津及沈阳、石家庄的剧团已达到很高的水准。而唐剧是我市的一枝独秀,她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这个剧种的命运。

  唐剧进一步丰富、张扬了皮影的优长,皮影的板腔调,如“平调”、“花调”、“悲调”、“吟腔”和“三赶七”等,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较之皮影更凸现了立体美及亲和力。这都符合群众的审美情趣,更受群众的喜爱。唐剧的每次演出看,场场爆满,观众掌声不断。这就是唐剧生命力的所在。扶植好唐剧不仅是满足了群众的欣赏要求和愿望,更为国家的戏曲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剧自诞生以来,创作、改编和移植了《血涤鸳鸯剑》、《红云崖》、《迎风飞燕》、《人影》等几十个剧目,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几十年来还造就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演员队伍。他们在唱念作打等艺术功力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积极扶植唐剧,既能使唐剧的剧目更为完善,还能使演员的演艺精益求精,形成艺术流派,打造独有的戏曲品牌,成为我国艺坛上的一支奇葩。

代表剧目

  40多年来,唐剧积累了60多个剧目,代表剧目有《断桥》、《血涤鸳鸯剑》、《红云崖》、《迎风飞燕》、《乡里乡亲》、《敬德哭马》、《香罗帕》、《杨门女将》、《谭记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