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剧
吉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剧种
吉剧是建国后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剧种,因其诞生于吉林省的省会长春而得名,唱腔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体制,代表性剧目有《蓝河怨》《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以及《江姐》《雨夜送粮》等。
2021年5月24日,吉林省申报的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
起源与发展
如果说京剧是一位德高望重、阅历深厚的老者,那么吉剧就是一位发扬蹈厉、包罗万象的年轻人。据了解,吉剧诞生于建国后,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剧种,因诞生于吉林省省会长春而得名,是吉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1958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东北应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从而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于是,在1959年初,吉林省在传统的东北二人转曲艺形式的基础上创建了吉剧,进行新剧种的实验工作。第一个进行实验剧目的新剧种是《蓝河怨》。
1959年又继续演出了第二个实验剧目《桃李梅》。与此同时,还成立了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在长春、白城、通化等地演出上述两出剧目。
在前两个实验剧目成功的经验上,1960年,剧团又编创排演了《包公赔情》、《搬窖》、《燕青卖线》、《雨夜送粮》等众多剧种。同年,吉林省吉剧团正式成立。[2]
1961年,吉林省委召集部分戏曲工作者,讨论吉剧的发展问题,在总结几年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不离基地,采撷从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指导方针。此后,吉剧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深入学习二人转等东北传统的民间艺术,同时又采取了“请进来,派出去,雁过拔翎”的办法,邀请各地的戏曲专家到吉林来指导,并派演员、创作人员到北京、四川、山西、山东、河北、上海、天津等地学习。
1963年至1965年,剧团侧重现代戏的实验。经过几了年的努力,吉剧剧种已经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强调学习“样板戏”,使剧种建设难以按着原有方针健康发展。十年间除省吉剧团之外,各市、县吉剧团都改为文工团,不再进行统一的吉剧建设。
1966年后,实验工作中断,于1976年前后才重新恢复演出,粉碎“四人帮”以后,吉剧建设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新的发展。剧团又先后编演了《春回大地》、《买菜卖菜》、《婚礼上的眼泪》、《情法之间》、《两只烤鸭》、《包公赶驴》等现代戏和古装戏。专业的演出团体也由“文化大革命”前的四个,增加到十六个(其中吉林省十五个,内蒙古哲里木盟一个)。
吉林省戏曲学校增设了吉剧科,培养新的吉剧艺术人才。同时成立了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对吉剧艺术的建设进行重点研究。七十年代未和八十年代初,吉剧原有的实验剧目重新公演。1978年文化部调吉林省吉剧团进京演出,《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和《桃李梅》中“闺戏”一折,深受观众欢迎,得到首都观众和文化界的一致好评。
1979年和1980年剧目《燕表卖线》、《包公赔情》、《桃李梅》先后由长春电影制版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后,吉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这期间省和各市、县吉剧团分别编演了一批新剧目,如现代戏《春回大地》、《黄连花》《会亲家》、《春雨红花》和古代戏《三放参姑娘》、《慧梅之死》、《孙猴上任》、《三请樊梨花》等。
1983年5月,吉林省第一届吉剧汇演大会在长春举行,共评出剧本创作奖、导演奖、编曲奖、表演奖、伴奏奖、舞美奖及专项奖240项。本次汇演的优秀代表剧目——吉林省吉剧团的《三放参姑娘》成为了吉剧第二批长演不衰的代表性剧目。
1985年10月,又举办了“吉剧创建二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暨实验剧目调演”。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交流活动增多,吉剧以其独特的东北风情,走出了国门,受到各国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享誉海内外。1987年轰动香港;1991年,在日本引发“《火焰山》热”“吉剧热”;1998年,赴东南亚国家巡演,受到极高礼遇与盛赞;2003年,演出足迹遍布整个英国;同年,参加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获表演金奖;2004年,获韩国国际观光民俗节优秀表演奖;2005年,获巴黎中国戏曲节优秀表演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内戏曲发展陷入普遍低潮,吉林省的吉剧剧团由繁盛期的十五个锐减到四个,剧目生产也开始萎缩。虽然吉剧工作者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困难,但他们依然在为吉剧剧种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坚守着他们心爱的吉剧事业。
2004年,吉林省吉剧团创作演出了大型音乐歌舞吉剧《额娘梦》。2008年,吉林省吉剧团和吉林省艺术学院合作开办了吉剧科,为吉剧剧种的传承和发展铺路。2011年,吉林省吉剧团创作的大型吉剧《贵妃还乡》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和“最佳作曲奖”。2012年,《桃李梅》被评为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2013年12月,正式启动“吉剧振兴演出周”;2014年1月,启动“吉剧振兴工程”,从剧种建设、剧目创排、人才培养、音乐创新、剧团建设等方面制订了18项具体措施,吉剧艺术迎来了第三个发展的春天。
2013年,吉林省吉剧团《鹿乡女人》荣获文化部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剧目奖;2014年,《站醒台》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4年,《贵妃还乡》获第十一届“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2015年,吉剧电影《大唐女巡按》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2017年,吉剧《宝贝回家》获第十二届“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3]
艺术特点
在行当上,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在音乐唱腔上,吉剧以二人转的主要曲牌〔文咳咳〕、〔武咳咳〕、〔红柳子〕、〔三节板〕、〔哭糜子〕、〔穷生调〕等为原始基调。吉剧的伴奏乐器以二人转的板胡、唢呐为主,并在东北管的基础上,创造了善于抒情的吉剧喉管,还把古筝搬进吉剧的乐队。
唱腔
吉剧的唱腔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体制。它选择了二人转当中群众爱听而又便于戏曲化的曲调作为基调,逐渐发展成“柳调”、“嗨调”两种唱腔。其中柳调是以二人转曲牌〔红柳子〕、〔秧歌柳子〕为中心构成的一套唱腔;嗨调则以二人转曲牌〔文嗨嗨〕、〔武嗨嗨〕为中心,结合〔穷生调〕、〔打枣〕、〔胡胡腔〕、〔嗽叭牌子〕等曲牌组成的一套唱腔。这两类唱腔,均采取基调发展的方法,进行男女分腔、行当分腔和板式变化。逐步形成了吉剧的柳、嗨两调的快正板、正板、行板、散板;嗨调的宽板;嗨调女腔的慢板等。另外,吉剧也适当吸收二人传的专曲、专调、小曲、小帽,在东北地区民间吹打乐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改编成牌子、行弦等一套吉剧器乐曲。像《燕青卖线》中的〔卖线谣〕等。吉剧的器乐曲牌有一百多个,大多是东北地区民间吹打乐和东北民歌的曲调发展而成。有诸如〔万年青〕、〔鹧鸪天〕、〔挂红灯〕、〔货郎担〕、〔迎送曲〕、〔剑舞曲〕等。
伴奏
吉剧的伴奏乐器以板胡、唢呐为主,还创造了长于抒情的吉剧喉管,并把筝也加进了吉剧乐队的演奏中。根据演出的实际需要,吉剧有时还采用中西混合的乐队,有时则用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乐队。
吉剧剧本多注意东北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人物性格大棱大角,情节大转大折,情感也大悲大喜,语言表现口语化、地方化。唱词大多保留了二人转的嵌句、垛句、嗦句等特点,念白也运用二人转的“说口”艺术,并为耍手绢等技巧留下表演的余地。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东北民间口语为特色的“串口”、“贯口”、“俏口”等念白形式和扇子、手绢等道具运用上的表演技巧、显得生动活泼。
基本功
它擅长于运用手绢功、扇子功和水袖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在表演上继承了二人转的“平腕”、“压腕”、“翻腕”、“绕腕”、“抖腕”、“五花腕”等腕子功;“抖肩”、“拱肩”、“晃肩”、等肩功;“顺腰”、“旁腰”、“顶腰”、“晃腰”等腰功以及“踢步”、“拧步”、“跳步”、“错步”等步法。同时吉剧也学习其他剧种的手指法、武打、舞蹈以及翎子、帽子、椅子、变脸等技巧。
表演技巧
吉剧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转的五功,即唱、扮、舞、说(口说)、绝(手绢儿、扇子等绝活)的基础上,采撷其它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的。手绢功是吉剧的特长。
吉剧中长水袖的甩法也吸收了二人转的手绢和长绸子舞的技巧。
吉剧特长
手绢技巧是吉剧的特长,它来自于二人转而又有所发展。 如《燕青卖线》中任秀英的“指顶绢”,表现她的自信心;丫环春莺的“口叼绢”,表现他的单纯、顽皮的性格;时迁的“远抛绢”,则表现他盗取请帖后的喜悦心情。
《桃李梅》中封氏的过头“后抛绢”,表现她对赵运华作媒的气愤;在《三请樊梨花》中,铁珍用左右“车轮绢”的手娟功耍令旗,表现她出征前的激越情绪。
吉剧的长水袖功,把二人转的耍手娟和京剧的水袖、绸舞融合为一体,在表现人物动作和情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旁甩”“直甩”“单甩”“双甩”“立花”“顶花”等程式。吉剧的花旦、小生还发展了二人转“扔扇”、“挑扇”、“转扇”等绝技,武丑运用了二人转的大板技巧。
吉剧还吸收传统红曲的一些程式动作:如《包公赔情》中包公,沿用传统戏曲净角的施礼、跪拜等程式,到结尾时,包公“三拜”的最后一拜,运用了正冠、理、撩袍、激动的颤抖等大动作,扑通一拜,表现包公万分激动的心情;而《包公赶驴》中的包公,说小白话,走秧歌步,则较多地打破了程式和行当的界限。
吉剧的化妆和服装基本是模仿京剧等剧种。生、旦角色为俊扮,净、丑则用脸谱。
但在有些剧目里,净、丑均不勾脸。
角色行当
吉剧的表演也以二人转为基础,在吸收其它东北地区民间表演艺术并借鉴京剧、评剧等剧种的表演手段上逐步形成。吉剧脚色行当的体制与沿革分生、旦、净、丑四类,各在二人转上、下装的基础上借鉴京剧行当体制而形成。
生行主要有老生和小生,八十年代前后,又在个别的剧目里尝试了武生行的建立。旦行则主要指花旦、闺门旦、青衣、彩旦和老旦。在个别剧目里曾试验性地创造了武旦行当。
净行指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丑行分文丑与武丑。但他们之间并无严格界限,表演上没有严格的程式束缚。
老生
戴黑、黪、白三种不同颜色的须髯,以分别饰掩身份不同的的中、老年人物。在表演上唱、做兼备或各有侧重。如《秦琼让印》里的秦琼,以唱功为主,唱腔高昂嘹亮,长于抒发内心情感。而《桃李梅》里的袁如海及《搬窑》里的王允等,则主要以作功为主。
袁如海主要用髯口功和帽翅功等表现其面对强权而无可奈何的心情。王允以爬山、跌落等身段体现其妄图利用女儿挽救自己的狡黠心术。
《慧梅出嫁》里李闯王为唱、做兼备,表演上重气度,讲究工架浑厚有力。《三请樊梨花》里薛仁贵在唱、做并重的基础上,吸收了东北秧歌中的十字步和三步半的走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台步。
小生
饰年轻英俊的书生、将领、官员和平民。有侧重唱功、做功和武打之分。其中重唱功的如《蓝河怨》里的魏奎元,《宝玉哭灵》里的贾宝玉等,主要是以大段的唱腔来抒发人物的情感,刻画人物的性格。重做功的如《玩会跳船》里的萧文勤,《情探》里的王魁等。前者突出运用扇子功(滚扇、抛扇、指转扇等)和袍子功(飞袍、踢袍、叼袍等)揭示人物在“邂逅”、“护钗”和“赴约”等情境中的不同心情。后者则通过袖子功(抖袖、抛袖、转袖等)和毯子功(锞子、扑虎、僵尸等)表现人物的紧张、恐惧及贪生怕死的丑态。此外又如在《三请樊梨花》里,薛丁山又以把子功的技巧,展示其武将的风姿。
花旦
饰年轻、活泼的少女。如《桃李梅》里聪明且有反抗精神的袁玉梅,《燕青卖线》里、机灵而又天真的春莺,以及《三放参姑娘》里纯朴善良并一往情深的参姑娘等。
此外还有象《包公赶驴》里泼辣放荡、娇气媚态的王粉莲等一类角色。
花旦在表演上大多注重唱和做,为表现不同的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差异,善用手绢、扇子等道具使用技巧和腕子功、抖肩功、腰功及碎步、秧歌步、云步、磋步、跌步等各种独特台步。
闺门旦
饰温柔秀美、举止端庄的少女。表演重唱功,·唱腔以委婉细腻见长,有时利用长水袖的舞动抒发情感。如《桃李梅》里文静温顺的袁玉李和((黛玉归天》里含情悲愤的林黛玉等。
青衣
一般饰演端庄稳重的成年妇女。表演上注重唱和做。如《蓝河怨》里的蓝瑞莲,《搬窑》里的王宅训等。做功亦以长水袖的舞动为特色。
彩旦
一般饰演忠厚幽默、心直口快或丑陋粗野、凶狠奸邪的中、老年妇女。
前者如《二大妈探病》里的二大妈,后者如《蓝河怨》里的刁氏等。在表演以念白上的说口为特色,凭其中的串口、贯口等收到喜剧效果。
老旦
饰演各类老年妇女,有雍容华贵与贫寒卑微之分。性格上也有忠厚正直与奸诈阴险等不同。
表演重唱功,如《穆桂英挂帅》里的余太君和《金水桥》里的皇后等。
铜锤花脸
饰忠厚刚直的人物,以朝臣和官员为多。如《包公赔情》里的包拯等。
表演重唱功,以洪亮的唱腔见长。
架子花脸
饰粗犷、鲁莽或阴险奸诈的人物,亦以朝臣官员为多。如《桃李梅》里的方亨行等。
表演重工架,以做、念为主,唱功为辅。
丑
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各种善良幽默或狡滑卑琐的人物。有文丑、武丑两路。文丑又在形式上分官衣丑、腰包丑、褶子丑、袍带丑。 官衣丑如《桃李梅》里的赵运华,腰包丑如《蓝河怨》里的周六,褶子丑如《丁谓住店》里的丁谓,袍带丑如《三请樊梨花》里的程咬金等。
丑角在表演讲究美、喜、土、新,富有地方色彩。其中尤以念白上的串口、贯口和俏口等见长,充满东北的乡土风味。武丑侧重于念、做、打,以独特的技巧取胜。
如《孙猴上任》里的马倌儿,《燕青卖线》里的时迁,《三请樊梨花》里的姜须等,各以矮子步、高跷步、蹲云步等走法和手绢出手等绝技引人入胜。
吉剧行当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些老旦与彩旦或老旦与青衣相结合的行当类型。
诸如《桃李梅》里的封氏,扮相似老旦,表演似彩旦,借以表现人物的夫人身份和幽默、泼辣、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
再如《包公赔情》里的王凤英,扮相与表演都归青衣路,但为了强调她的年龄较大和性格的豁达,在台步和其他动作上则借鉴了老生和老旦的一些技法。
此外,吉剧还在剧种建设中尝试了武生和武旦的行当建制。
武生如《孙猴上任》里的孙悟空,武旦如《三请樊梨花》里的樊梨花等,都以戏曲的把子功和毯子功并结合手绢、扇子等技艺,形成了本剧种独特的武打风采。
吉剧剧目
吉剧剧种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从东北黑土地的民间艺术瑰宝中挖掘出来、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和多种戏曲艺术精华创立的新兴地方剧种。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要繁荣发展东北的文化,丰富创造自己的地方剧种”的指示下,吉剧团随着吉剧这一新兴剧种的创建而成立。1961年,吉林省委召开吉剧研讨会,会上确立了指导吉剧建设的“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十六字方针。而这十六字方针也扎扎实实地写进了一代代吉剧人的艺术生命中,并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吉剧艺术。
从吉剧创始人张先程、那炳晨、刘方、刘中,到全国知名的剧作家王肯,知名导演金玉霞、乔克吉、王仁安、张奉生、刘富英、赵炎、李学忠,作曲家申文凯,再到知名表演艺术家王青霞、隋晶莹、邬丽、杨俊英、姜秀玉、李松桥、刘丰、霍福庆等,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涌现出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代表性人物。创作了《桃李梅》《搬窑》《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江姐》《三请樊梨花》《三放参姑娘》《一夜皇妃》《关东雪》等具有较高艺术成就和一百多部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吉剧剧目。[4]
相关院团
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
免责声明
神州戏曲百科的词条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如您发现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或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zxqweb@163.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