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Szxqw讨论 | 贡献2023年7月22日 (六) 17:22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至2019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区别。淮海戏唱腔的特点是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淮海戏的一些表演身段明显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带有浓郁…”)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至2019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区别。淮海戏唱腔的特点是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淮海戏的一些表演身段明显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008年6月14日,淮海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04。[1]

起源与发展

  淮海戏的形成,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年)后,艺人自由结社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艺人大多是“随身衣,就脚鞋”,圈内称这种演出为“下场子”。此时演员很少,有“七忙八不忙,九人下厨房”之说。班组演员无严格的行当区分,一个演员必须要生、旦、净、末、丑行行精通,称为“一脚踢”。演出剧目多为对子戏,内容多为演唱当地农村生活和一些民间故事。

  清光绪六年(1880年)后,演出规模渐渐扩大,行当也日渐齐全,从而形成了季节性的演出班社。随着徽剧、京剧的流入而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声腔,大大丰富了这一戏曲形式的艺术手段。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等现代戏。

  1947年,艺人自发成立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正式将“淮海小戏”定名为“淮海戏”。解放后,流行区域各地专业的淮海戏剧团纷纷成立,并一直紧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编演新戏,淮海戏逐步发展为颇具特色的地方性剧种。

  1954年,为了参加华东戏曲会演,江苏省文化局将“淮海小戏”正式命名为“淮海戏”。从此,蕴含了历代艺人无数心血和汗水的淮海戏登上了戏剧舞台,成为江苏省六大地方剧种之一,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特征

剧目类型

  淮海戏的传统剧目数量可观,号称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又被统称为"两骂、两关、三朵花,七大、八小、十一记"。这些剧目大致可分五类:一为民间生活小戏,二为家庭伦理戏,三为男女情爱戏,还有一类公案戏,一批新编剧也在淮海戏的声腔、表演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戏,淮海戏的剧目总体上都能既贴近生活,又贴近时代,具备乡情野趣及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美学风格。

唱腔曲调

  淮海戏唱腔明快、爽朗、优美动听,多土气息浓厚,流行区域有"三天不听淮辜腔,吃饭睡觉都不香"之谚语。淮海戏奠板式唱腔为主,兼唱部分民间小调。男乏同弦异腔,女腔以好风光为基本腔

  周;男腔以东方调为基本腔调。此外,复腔还有二泛子、串十字、双起腔、彩腔、八句子等;男腔还有金风调、龙门调、小丑调、僮子调及各种形式的弹唱等。伴奏乐器以板三弦、淮海高胡为主。

艺术特色

  土生土长的淮海戏以民间生活小戏为多,是典型的大众化艺术。它的唱、念、做、表,均平实易懂,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形式尤显热烈生动。形式上的乡风野趣与直接表达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内容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一些生活小戏如传统的《催租》、《骂鸡》等和新创作的《小板凳》、《拾秸头》等,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平民化特质。由于淮海地区处于北方鲁文化和南方吴文化的中问地带,因此其总体风格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

代表剧目

  淮海戏代表性剧目有民间生活小戏《催租》《骂鸡》《站花墙》等,家庭伦理戏《皮秀英四告》《鲜花记》《大书馆》《孝灯记》等,男女情爱戏《三拜堂》《小隔帘》《小玉环》《访友》等,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戏《樊梨花点兵》《夜战北平关》等,公案戏《井泉记》等,新编剧《生死怨》《儿女情》《果园风情》《陈毅三会韩德勤》《小镇有口甜水井》《代代乡长》《草包村长》《临时爸爸》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淮海戏大量的剧目内容直接来源于平民生活,其中保留着许多当地历史进化和社会发展的文化信息,对研究淮海地区社会人文史具有弥足珍贵的辅助价值。

  淮海戏的唱词结构与声腔变化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这对于研究探讨中国戏曲唱词与曲调的关系,以及声腔中的情感内涵,有着一定的实证意义。特别是在它的部分声腔中,还保留着五个入声韵类,这对研究中国汉语言的分布和衍变有着特殊的价值。

  淮海戏的表演艺术有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民间色彩,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如猪吊腰、鸡刨塘、野鸡溜、驴打滚、狗拜年、鳖爬走、脚尖走、膝盖走、鬼扯转、穿八字、矮步蹬等艺术表演形式,极其生动有趣。

传承人物

  杨秀英,女,1941年4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海戏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淮安市申报,代表项目:淮海戏。

  霍一君,女。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海戏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连云港市申报,代表项目:淮海戏。

保护措施

  2008年3月16日,连云港市文化局出台政策:市艺术学校开设"淮海戏"少年班,一期免费培养30名"国遗"传承人。

  2013年12月26日,淮安举办淮海戏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来自连云港、宿迁、盐城及淮安等地80余名淮海戏艺术家及淮海戏研究工作者就淮海戏剧种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讨与交流。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省淮海剧团、连云港市淮海剧团有限公司获得"淮海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 重要演出

  2007年11月11日,连云港市淮海戏艺术爱好者协会正式成立,并进行首场演出。

  2009年6月26日,淮海戏《扁担会》,经过多次修改打磨,在连云港市新浦区大礼堂亮相演出。

  2013年10月30日晚,作为2013淮安周信芳戏剧节重要组成部分,由江西省戏剧家协会、市文广新局、淮海戏研究会主办,江西省淮海剧团承办的首届江苏省淮海戏演唱大赛,经过两天共计四场的精彩角逐,在淮安荷芳剧院落下帷幕。

  2014年6月24日晚,大型现代淮海戏《乡村好人》在宿迁文化艺术中心剧场成功上演,并接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家组验收。

  2015年11月22日晚,第二届江苏省淮海戏演唱大赛经过三天共五场次的精彩角逐,在江苏省淮海剧团落下帷幕。

  2017年12月20日晚7:30,宿迁市沭阳县文化艺术中心唱响了爽朗明快、清新生动的淮海戏,江苏省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大型淮海戏《胖婶当官》在这里举行首场演出。

  2018年5月15日,首部淮海戏戏曲电影《皮秀英四告》在宜兴市江南影视中心基地正式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