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淮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Szxqw讨论 | 贡献2023年7月21日 (五) 15:32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被称为淮剧界"三足鼎立"之一的泰州市淮剧团,与上海淮剧团、江苏省淮剧团齐名,其前身是上海市合义淮剧团,1954年在无锡登记为无锡合义淮剧团(当年,国家规定,民间职业剧团必须立即在演出地就地登记)。1956年调至泰州,同年5月成立(县级)泰州市淮剧团,由淮剧界著名四大小生之一的王少春担任首任团长。1996年,随行政区划调整,上划…”)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被称为淮剧界"三足鼎立"之一的泰州市淮剧团,与上海淮剧团、江苏省淮剧团齐名,其前身是上海市合义淮剧团,1954年在无锡登记为无锡合义淮剧团(当年,国家规定,民间职业剧团必须立即在演出地就地登记)。1956年调至泰州,同年5月成立(县级)泰州市淮剧团,由淮剧界著名四大小生之一的王少春担任首任团长。1996年,随行政区划调整,上划为地级泰州市的直属文艺团体,1997年6月27日由泰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组建为(地级)泰州市淮剧团。[1]

简介

20世纪70年代,淮剧团水上演出
 20世纪70年代,淮剧团水上演出

  淮剧作为江苏省三大剧种之一,起源于苏北盐城、阜宁以及两淮地区,距今已久200多年历史,今盐城市上冈石桥头《吕氏家谱》中有如下记载:"嘉庆元年(1796年),吕氏九世世凰公演香火戏。"这段文字,是迄今最早的、关于淮剧演出的史料记录。

  旧时,泰州地区民间酬神祭祖,盛行“香火”神会。后以“香火”神会吟唱神书中神话故事的“坐唱”形式,发展为搬上舞台的简陋的小戏形式,这就形成了“香火戏”。当时泰州及其所属的兴化、姜堰等里下河地区,香火戏盛行,戏班众多。“香火戏”中的“童子腔”与“门叹词”(一种以竹板击节,串门走户表演,单人唱或二人对唱的简单说唱艺术)演变成江北小戏,后来与徽班合演时,吸收了徽剧中剧本、器乐曲牌、唱腔、表演等方面的艺术成就,逐渐发展成为江北大戏。1953年,经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国家将这个剧种正式命名为淮剧。

  建国初期,上海有个淮剧戏班叫“合以淮剧团”,班主是淮剧界著名的“四少一芳”之一的王少春先生。后经国家整编,落户无锡。1956年被接收到泰州,成立了泰州淮剧团。江苏省各市县淮剧团约有10多个,1956年成立的泰州市淮剧团则是江苏省最早成立的淮剧专业团体之一 。名流辈出的泰州淮剧团,一度拥有过极具影响力的王少春、王砚秋、王小荣、王少良、周桂珍等著名淮剧演员。除陈德林、其夫人黄素萍外,还有著名淮剧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员赵震方,以及现任泰州淮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韦锡锋以及李加虎、谭步权、郭乃萍、李金枝等等一大批优秀的淮剧演员。

  剧团先后参加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历届省戏剧节、淮剧节,晋京演出等国家、省级重大艺术活动,屡获大奖,获得与上海淮剧团、江苏省淮剧团并称为淮坛“三足鼎立各有千秋”之赞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