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曲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Szxqw讨论 | 贡献2023年4月19日 (三) 14:51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分类:曲剧剧团   汝州市曲剧团诞生于1957年。 == 简介 == 替代=汝州市曲剧团大型原创曲剧《天青梦》剧照|缩略图|汝州市曲剧团大型原创曲剧《天青梦》剧照   汝州市曲剧团诞生于1957年。河南曲剧诞生于汝州。朱万明先生号称“曲子圣人”,关遇龙先生是卓越的戏曲活动家,这二人对河南曲剧的贡献可谓功劳至伟。自…”)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汝州市曲剧团诞生于1957年。

简介

汝州市曲剧团大型原创曲剧《天青梦》剧照
汝州市曲剧团大型原创曲剧《天青梦》剧照

  汝州市曲剧团诞生于1957年。河南曲剧诞生于汝州。朱万明先生号称“曲子圣人”,关遇龙先生是卓越的戏曲活动家,这二人对河南曲剧的贡献可谓功劳至伟。自民国初年起,汝州就有曲剧人才云集,大量外地人才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学成之后又把曲剧艺术带到各地,使曲剧艺术到处开花。直到解放后,汝州城乡的业余曲剧班团还很活跃,曲剧的群众基础非常深厚。

  1958年9月,经省里整编登记,临汝县实习曲剧团改名为临汝县曲剧团。内设团委会,另有演员队、乐队、舞美队、总务后勤等。

  1958年9月2日至10日,洛阳专区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南五县(临汝、汝阳、伊川、栾川、嵩县)在临汝定点会演,临汝县曲剧团的演出受到好评。

  1959年,县曲剧团排演戴立泽、高遂运创作的现代戏《新婚之夜》。王德福导演。排成并在临汝演出后,参加洛阳地区会演。剧本受到好评,胡定、杨玲玉、胡桂珍获演员奖,杜书安获“优秀伴奏奖”。

  1959年,县曲剧团17岁的李玉景(“老玉”,1957年8月15日加入县曲剧团——据其本人所述)和李爱青到开封向寇香枝学习《陈三两》,历时一周学成,归来后不分日夜排戏,排成后在十字街南演出,连演56场,场场爆满。当时李玉景演陈三两,王中彦演李凤鸣,胡定演魏朋,毛宝坤演陈奎。此剧成为该团保留剧目,演出数十年,至少演出二百场。后来的演出中,常秀兰、范兰英、万素霞等都演过陈三两,董更武演过李凤鸣,崔占演过魏朋,丁莲芝演过陈奎。他们各有千秋。

  1960年,县曲剧团以《一场空喜》、《打焦赞》参加洛阳地区会演,杜书安再获“优秀伴奏奖”。

  1960年,临汝县第二期戏校由王守斌、阎竹荣负责,招收男女学员40人,学习年余,崔占等人分到曲剧团。

  1962年,为了多上新戏,该团从郑州请来张立志作为专职编剧,创作和整理剧本。张立志自来临汝到1965年9月离开前的三年中,创作出《山村疑案》、《丰收序曲》、《江姐》三部大型现代戏,并改编有《姜家营》、《三击掌》等剧目。

  1963年,县曲剧团携《江姐》一剧参加洛阳地区会演,张立志获剧本创作奖,导演王守斌获奖,杜书安获“青年乐师奖”。当时李爱青演江姐,杨玲玉演双枪老太婆,程玉山演华子良,丁丙炎演华为,王中彦演叛徒甫志高。李爱青于该年调省曲剧团。

  1964年,该团携张立志改编的《三击掌》,赴洛阳参加地区会演,受到好评。

  1964年,县曲剧团排演张立志编剧的《山村疑案》。排成后演出六十余场,观众反响强烈。

  1965年9月,张立志离开临汝。

  1965年春节期间,县曲、豫两剧团都在杨楼乡境内演出。

  1966年,“文革”开始。

  1967年4月,县第一线指挥部作出决定,砍掉豫剧团,整顿曲剧团,解散文艺宣传队。整顿后的团体由32人组成,定名为临汝县文工团。由董治亚、阎景文、陈灵草负责。排演了曲剧《白毛女》、《红松店》和豫剧《海港》。同年8月解散,仍恢复豫、曲两团建制。

  1968年12月,豫、曲两团全部被遣散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9年6月,原两团全体人员集中在县高中,进驻军、工、贫宣传队进行斗、批、改。

  1969年10月,在整顿的基础上,再次成立临汝县文工团。王士立任文工团革委会主任,杜欣、阎景文、隋涧清(军宣队代表)、韩福祥(工宣队代表)任副主任,共60多人。排演了《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戏。

  1970年2月,文工团奉命前往焦枝铁路临汝民兵团驻地伊川白沙北王庄搞“一打三反”运动,编演《大战黑石岭》、《月下练红心》、《砸道渣》、《赞十英雄》等节目,并冠以“临汝县民兵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之名参加师部(洛阳)会演。

  1971年冬,文工团用五千元资金做了流动舞台,春节期间先后在东十里、虎头、史庄、耿堂、小屯等地演出使用。

  1971年至1972年,由阎景文负责,文工团招收32名学员,开设文化、书法、音乐、基功、表演等课程,由孙新、姚金成任教,学后全部转为剧团职工。

  1972年3月,根据省14号文件要求,县文工团83人,转为国家事业单位。

  同年7月,县文工团携《齐岭银流》参加洛阳地区创作剧目调演。编剧阎景文,导演丁丙炎。

  同年上演姚金成编剧的现代曲剧《卖桑杈》。导演耿庚辰,音乐设计潘永长,舞美设计陈少禄。

  1973年10月,据省“一县一团一剧种”的精神,改县文工团为临汝县曲剧团。

  1978年,恢复上演古装戏。县曲剧团恢复的第一个古装戏是《逼上梁山》。紧接着是《陈三两》《十五贯》。其中《十五贯》在临汝、鲁山、洛阳打响后,又在郑州演出引起轰动,连演二个月没有换戏。崔占塑造的娄阿鼠形象获得成功,被人称为“中原第一鼠”。

  1979年,县曲剧团排演李志强根据《三踡寒桥》改编的《御史争宝》,导演丁丙炎,曲胡杜书安,司鼓韩天铸,曲胡杜书安,舞美设计陈少禄。董更武演鲁文俊,丁莲芝演党金龙,杨玲玉演党母,范兰英演党凤英,崔占演党小,丁富江演包拯,韩书义演庞吉,杨金岭演董光兴。

  同年,县曲剧团携此剧参加洛阳地区会演。原本偃师县曲剧团也准备改编《三踡寒桥》以参加会演,听洛阳地区文化局领导刘良说,临汝剧团改编得更好,偃师只好改演其他戏。此剧在洛阳演出受到好评。《洛阳日报》刊登评论《为“抽轿底”叫好》,赞扬剧本改得成功。董更武、崔占、丁莲芝获演员奖。李志强善书法,亲自用白底蓝字书写字幕,并因此获得一个特别奖项——字幕奖。杜书安获得伴奏奖。此剧,县曲剧团演出二百余场。

  1980年,县曲剧团排演姚金成创作的大型现代戏《云山情》。此剧主要情节取自小说《复婚》,但是剧本作者进行了更加丰富的创造。

  此剧以家庭伦理亲情反映社会政治风云,以“政治—人伦”作为核心理念,以人物矛盾冲突表现对动乱年代人物命运的反思。姚金成的戏剧创作,非常善于把握社会政治动向,并且非常善于处理人物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深入反映社会政治与伦理人情的潮汐。

  导演丁丙炎,音乐设计潘永长、李志强,舞美设计陈少禄(陈到郑州请教过关朋来帮忙设计),董更武演梁树春,丁莲芝演尚月珍,朱海兴演刘松,杨玲玉演闻艳芳,崔占演陈东山,王荣枝、李秀梅演梁小霞,李爱华演刘蕙兰。排成后演出获得成功,参加洛阳地区会演,剧本获一等奖,董更武、丁莲芝、朱海兴获演员奖。当时上海戏剧学院正在郑州办导演学习班,教师杨凝专程从郑州赶到洛阳观看演出,看后评价很高,准备用为教学剧目。

  1981年,县曲剧团排演李志强创作的大型古装戏《包公招亲》,排成后演出获得成功。巡演河南大部分县市,演出四百余场(也有人说五百余场),主演包拯的韩书义名震一时。在洛阳演出期间,洛阳电视台实况转播。剧本获优秀剧本奖。

  此剧导演丁丙炎,音乐设计李志强,舞美设计陈少禄,司鼓韩天铸,曲胡杜书安,字幕李志强。韩书义演包拯,程玉山演王延龄,董更武演刘半通,范兰萍演刘书香,杨玲玉演刘夫人,朱海兴演宋王。

  同年11月,李志强和姚金成合著的现代戏《如意女婿》获洛阳地区优秀剧本奖。

  1982年,县曲剧团排演传统戏《潘杨颂》、《包公误》等剧目。《包公误》是该团巡演期间,在开封学习改造来的。这个戏是唱功戏,李志强担任音乐设计。李根据演员的嗓音条件为他们量身打造。丁富江主演包拯。丁的调门高,李给他设计的唱腔音向上走,演唱效果既自如又高亢,不断换来观众席掌声雷动。

  1983年,县曲剧团排演李志强创作的大型古装戏《曲大老送寿》。

  此剧导演丁丙炎,音乐设计李志强,舞美设计陈少禄,司鼓韩天铸,曲胡杜书安;董更武演曲连登,朱海演冯石,吴春记演彭大头,王俊霞演周桂兰,崔占演刘子西,杨玲玉演彭娟,丁富江演老班头,丁学友演彭小山。

此剧由临汝县曲剧团排演后,参加洛阳地区会演,剧本获一等奖,同时获得导演、演员等多个奖项。

  1984年8月,李志强作为河南省代表团成员,携此剧赴湖南长沙参加五省(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剧本分析会。

  1986年2月,《曲老大送寿》获河南省第二届《河南戏剧》优秀作品奖。

  1985年5月至1988年7月,著名曲剧演员周玉珍、李振乾加盟临汝县曲剧团,担任该团主要领导职务,并主演排演了二人的代表剧目《寇准背靴》、《跑汴京》、《周仁献嫂》和魏明伦编剧的荒诞剧《潘金莲》等大戏,影响很大。

  1988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汝县,设立汝州市。临汝县曲剧团随之更名为汝州市曲剧团。

  1988年周玉珍、李振乾离开汝州到省曲剧团发展。同年9月,汝州团又请来王荣光加盟。王荣光以唱功见长,唱腔宏亮高亢,在汝州排演了《李豁子离婚》、《飞犬奇案》、《赵匡胤困南唐》三个大戏和《刘备哭灵》、《二堂舍子》等小戏,也很叫响。约在1989年8月王离开。

  王荣光离开后,该团的《李豁子离婚》还在继续唱。先后有吴春记、董更武、韩建章、王玲等人演过李豁子。

  2017年,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曲剧《天青梦》获金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