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戏
八仙戏,民间百姓称“打八仙”、“八仙庆寿”,温州一带艺人统称之为“八仙”,系流布于青州、临淄接壤地方的民间小戏,乃是以外地流入的地摊演唱形式为基础,吸收当地艺术营养发展而形成的。由于演出此戏,惯例是开场演《八仙庆寿》,群众称之谓“唱八仙”,随之沿习呼定名为“八仙戏”。
八仙戏的文辞有文彩绚丽的唱段,如《高老庄》中小姐的定场诗云:“春风剪开桃李花,白面红腮映日斜。对对蝴蝶穿翠柳,婉转莺歌透窗纱。”猪八戒变俊生后唱道:“携手相搀,二人闲游到花园。和风解人倦,色色景物鲜,桃李花争艳,蝴蝶翩翻。百转黄鹂遥呼唤,玉楼人醉杏花天。”也有贴近民间生活的俚语,如《寻径》中猪八戒的唱段,“猪八戒,笑嘻嘻,锅下腰,使力气。因为挣妻嘴拱地,桑棵挂得耳朵肿,碰上楂子嘴没皮,喷呀喷呀喘粗气。猪八戒拱了多时,二亩地还有八厘”,充满了泥土的气息。
八仙戏的音乐为曲牌体,已收集到的曲牌有:《烛影飞》、《驻云飞》、《耍孩儿》、《桂枝香》、《号佛》、《混江龙》、《皂罗袍》、《步步紧》、《点绛唇》等。这些曲牌,调式、旋律、节奏各有特点,有的柔情绵绵,有的粗犷奔放,如《烛影飞》旋律平稳舒展,尾句八度大跳,用假嗓,适于抒情;而《耍孩儿》节奏较紧奏,如行云流水,便于叙事;《号佛》则近于劳动号子;《混江龙》散起散收,中间反复,多用于武勇人物。其伴奏乐器,搬上舞台后,笙笛之外,又加上了京胡、二胡、唢呐等。
在演出时各曲牌单独使用,无相互转换或连套的情况。演唱时不分角色行当,同曲同调。戏中乐器同于京剧,要说其特点的话,就是曲牌起唱和中间的“过门”,有时加打击乐器,很像肘鼓子那样。八仙戏的表演,因其搬上舞台时,是以肘鼓子或京剧的艺人作教师,所以,基本是取京剧的表演程式,又有肘鼓子戏的几分生活化色彩。
历史
八仙戏形成于现淄博市临淄区五路口村。据该村现存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的碑记,当时该村名为“羊羔庄”,是因为该村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起,有六天的羊羔大会而得名。据此可知,这里是鲁中羊羔、皮毛、山货重要集散地,也是各方艺人竞技献艺的地方。这一带还有许多大寺、古刹,村内有龙王庙、菩萨庙,邻村十里内便有蓬松寺、铁佛寺、曹村庵等知名一方的寺庵,所以又是云游僧尼斋宿的所在。这些就是八仙戏起源形成于此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八仙戏源于宋元杂剧和南戏,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载有《瑶池会》、《蟠桃会》、《八仙会》、《王母祝寿》等多种名录,元钟嗣成亦著有《宴瑶池王母蟠桃会》。明朱有炖著有《新编福禄寿仙官庆会》、《群仙庆寿蟠桃会》、《新编瑶池会八仙庆寿》等。刻于明代的一本戏剧和散曲合集《风月锦囊》(在我国失传已久、但在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的圣洛伦索皇家图书馆保存着一种重刊本)第二十卷保存着朱有炖的《八仙庆寿》。清无名氏选编的《千家合锦》也选录了明传奇《长生记》中的《八仙庆寿》一出。明代教坊编演的群仙庆寿剧中,有《众群仙庆赏蟠桃会》、《祝圣寿金母献蟠桃》等剧目。
从剧目上及音乐上溯源,八仙戏与“道情”“渔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戏曲学者丁博民、詹仁中在《蓝关戏音乐介绍》中说:“蓝关戏是渔鼓的发展,它是顺着道教自西向东发展而随之流传的。”八仙戏原还有一出《烧海》,也是蓝关戏的传统剧目之一。从这里看到两者如出一源,即由渔鼓发展而成,由西向东传来。八仙戏的剧目,无一不分别归入《东游记》、《西游记》两大部中,归《东游记》的剧目——《八仙庆寿》、《烧海》被认为是由山西传来的。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剧目,在羊羔庄落户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传承
八仙戏起源和流传于底层民众,一些剧目取材于神话故事,字里行间渗透着惩恶扬善的朴素思想,是群众意愿最真实的反映,文词雅俗共赏,曲风婉转悠扬,一直十分盛行。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时代的变迁,八仙戏因流传时间久远,剧目全取材神话故事,内容单调又距群众生活较远,不易流传,同时曲牌演唱、填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易教学,很难发展和传承。虽然建国后,政府重视稀有剧种的抢救,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能够演唱八仙戏的老艺人大都在70岁以上,八仙戏面临灭亡,保护和传承任务非常艰巨。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临淄特色濒危剧种,临淄区集中力量对《八仙戏》展开挖掘、论证,区京剧协会的工作人员更是定期到村里,免费培训八仙戏爱好者,尽力使这一戏曲界的活化石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临淄区京剧协会的指导帮助下,八仙戏逐步由濒危剧种向传统民间剧种转变。目前,《八仙庆寿》、《高老庄》、《贾家庄》等八仙戏的经典剧目已经编排完成并成功演出,使村民对八仙戏未来的发展重拾信心。
八仙戏由于经常演出《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等剧而得名。它形成并流传于淄博市临淄区五路口村,该村原名羊羔村。清康熙十一年(1672)修《临淄县志》中有羊羔村“社”的记载。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起举行六天羊羔大会,当时已有“社戏”相符合。
据该村业余剧团老艺人王学德讲:八仙戏是由一个山西人教唱的,此人持瓢乞食、化缘为生,所唱即渔鼓道情调。康熙、乾隆年间,羊羔村处于通往羊口盐场的官道,又衔连青州、无棣、临淄等地,贸易集中,商贾云集,寺庵道观密布,系道教自西向东流传的必经之路。它受当地民间艺术的影响,用当地方言演出,逐渐发展形成新的剧种。
主要剧目有:《八仙庆寿》《白虎岭》《万寿山》《白云洞》《贾家庄》《八戒寻径》《毒敌山》《高老庄》《洪江口》《双叉岭》《闹沙河》《火云洞》《陈家庄》《黑风洞》《阴雾山》《黄花观》《刘全进瓜》《无底洞》《离中离》《两个苫子》。
八仙戏流布于山东省临淄区及其周边地区,它是淄博的古稀剧种,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仙戏雅俗共赏,有些文词通俗而有文采,俏丽而不失质朴。因八仙戏是从地摊演出或口头说唱发展而搬上舞台的,故没有复杂的表演程式。化妆、服装也多模仿京剧,因而没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八仙戏的音乐属曲牌体,形式比较原始、简单。流传到五路口村后,随着武打场面的增加,笙笛伴奏之外,又增加了唢呐,并吸收了兄弟剧种的部分锣鼓点。
八仙戏的曲牌有【耍孩儿】【桂枝香】【号佛】【混江龙】【皂罗袍】【步步紧】【点绛】等。调式、旋律、节奏各具特点。在演出时各曲牌单独使用,无相互转换或连套的情况。演唱时不分角色行当,同曲同调。八仙戏因流传时间久远,剧目全系取材神话故事,内容单调又距群众生活较远,不易流传,同时曲牌演唱、填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易教学,很难发展和传承。虽然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稀有剧种的抢救、发掘、整理工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保护和传承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免责声明
神州戏曲百科的词条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如您发现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或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zxqweb@163.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