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调腔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Admin讨论 | 贡献2022年12月14日 (三) 17:33的版本


中文名 新昌调腔
别名 绍兴高调、新昌高腔
起源 明代

新昌调腔,浙江省的重要剧种之一,源远流长。「调腔」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士人张岱的笔记“陶庵梦忆”记载,当时他所见男女演员,串昆腔和「调腔戏」,同样「妙绝」清初,调腔流行于奉化一带;中叶到晚清,在绍兴大盛;民初时班社鼎盛,其后衰落,至今天只有新昌一地仍然保存这个地方戏。

基本信息

新昌调腔的音乐是曲牌体,现存三百多支。声腔包括调腔,四平两种,并且兼唱昆腔。行当传统有「三花,四白(即生,末),五旦堂」,也称作「十二先生」,其中又分为「四柱」(正生,当家旦,小生,小花脸),「八档」(即四柱之外的行当)。

表演特点及特定剧目

创建缩略图出错:文件丢失

2006年年新昌调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珍藏晚清抄本一百五十九本,剧目有古戏(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时剧(多是清中晚期传奇),和目连戏三大类时剧中的“碧玉簪”和“双狮图”被越剧移植而变得家喻户晓;目连戏当中的“女吊,男吊,调无常“更是新昌调腔所独有,原不见于其他声腔剧种的目连戏,后来又被绍剧搬演,因而扬名。

新昌调腔现存的剧目中,承传了好些表演特色例如”。牡丹亭•入梦•寻梦“里,生,旦的相思舞蹈;”铁冠图•分宫煤山“生角的”背身踢靴“。而”水浒记•活捉“一折,丑的矮子步,椅子功,从丑脸变黑脸等独特表演程式,以及在调腔中插唱昆腔,更标示了这个地方戏自晚明以来,兼唱昆腔的古老悠久特点。

新昌调腔演唱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干唱」,「帮腔」和「叠板」戏行常说的「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后场帮接」,和武戏出众都是调腔的主要特色。调腔最负盛名的传统大戏“闹九江”(剧本可考证追溯至晚清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通过搬演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雄的故事,就唱腔,身段编排来强化戏剧性和塑造人物的同时,更能兼顾保留调腔的唱腔特色,充分运用了这些戏曲表演的文武特征。而改编自沪剧“双血衣”的新昌调腔“挑水伯”,在一个憨厚直率诙谐况味的 「公案剧」之中,将「干唱」,「帮腔「和」叠板」等唱腔风格,完整地一一体现。


戏曲演出

Error: No database table exists named "news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