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昆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Szxqw讨论 | 贡献2023年1月7日 (六) 16:48的版本 →‎历史发展

  湘昆是湖南昆曲的简称,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与中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

  因流行于湖省湘南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地,并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中国戏曲的主要声腔之一,昆山腔便传入湖南,对湖南传统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今,湖南的湘剧、祁剧、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武陵戏等地方大戏剧种中,还保留了不少昆腔剧目和曲牌。

简介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戏曲的主要声腔之一,昆山腔便传入湖南,对湖南地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今,湖南省的湘剧、祁剧、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武陵戏等大戏剧种中,还保留了不少昆腔剧目和曲牌。

  关于湘昆如何在桂阳形成的具体过程,还难于稽考。有传说曰,在明末清初之时,清兵南下,血洗扬州,殃及姑苏,苏州的昆曲艺人为避战乱,来到湖南的桂阳传艺,因此昆曲流入了桂阳。也有人说,是在清咸丰年间,桂阳一批在外地做官的人,喜欢昆曲,从苏州请来昆曲艺人教授昆曲,使桂阳的昆曲得到更快的发展。还有人说,乾隆年间,一位名叫李昆山的苏州人,在广东当兵,开小差回家,路经湘南,教了一个弹腔戏班几出昆曲戏,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兴趣,故而流传开来。从零星的史料分析,桂阳最早的昆曲戏班--集秀班,乾隆年间曾到广东演出。

  1798年,在离桂阳城30余里的隔水村,建了一座戏台,上演了许多湘昆剧目。从光绪到民国年间,这里的湘昆戏班多达10余个,涌现了周流才、谢金玉、刘翠美等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著名演员。在湘昆流行的地方,还出现了一些湘昆票友组织,为湘昆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清末民初,昆曲在各地普遍衰落,而在湘南的桂阳一带,湘昆仍然受到观众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对湘昆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在梅兰芳、田汉等同志的提倡下,湘昆得到恢复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

  1956年,政府组织老艺人挖掘湘昆艺术遗产。

  1957年,省文化局举办湘江昆曲训练班,培养了建国后第一批湘昆艺术人才。

  1960年,成立了郴州专区湘昆剧团,使一个濒临消亡的剧种得以复活。田汉同志以"山窝里飞出金凤凰"之句,盛赞湘昆的成就。尔后几经演变,剧团定名为湖南昆剧团,1960年以来,先后整理演出了《钗钏记》、《白兔记》、《牡丹亭》、《杀狗记》、《风筝误》、《浣纱记》、《玉簪记》等一批传统剧目。其中,《武松杀嫂》、《荆钗记》以及新编故事剧《苏仙岭传奇》在全省会演中获奖。根据表现当代生活的需要,他们创作了《腾龙江上》、《莲塘曲》、《烽火征途》等现代戏,在湘昆艺术的革新创造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经过较高层次的培养和训练,一批年轻的演员、乐手在演出实践中茁壮成长,湘昆艺术后继有人。其中的佼佼者,青年演员张富光,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特点

  跟与其同源的苏昆、北昆比较,湘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上演剧目方面, 适应乡村演出和农民观赏习惯的需要,主要是一些情节完整的大本戏。现存有《八义记》、《麒麟阁》、《七子图》等40多出大戏,和《醉打》、《思凡》、《花荡》、《拾金》、《出塞》、《嫁妹》等一批小戏。

  在音乐方面,湘昆属曲牌联套体,南曲北曲,各有特色,保留了400多支曲牌,演唱上受祁剧和地方语言音调的影响较大,显得朴实自然。湘昆的吐字行腔,以郴州官话为基础,与中州韵相结合,声腔不如苏昆细腻柔丽,也不及北昆豪放壮阔, 但声调高亢,吐字有力,再加上紧缩节奏,加滚加衬,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俗伶俗谱"。湘昆的唱腔中,还吸收了不少湘南的民歌小调和俚俗的叫卖之声,体现出相当浓郁的地方风格。在伴奏上,湘昆参用了一些祁剧的锣鼓和节奏。唱腔伴奏以雌雄笛为主。小生、小旦的唱腔,用管体圈套、声音沉郁的雄笛伴奏。

  在表演艺术方面,湘昆既保持了昆曲优美细腻的传湘昆统风格,又体现了豪放粗犷的地方特色。在历史发展中,湘昆与祁剧、衡阳湘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形式联系紧密,从中吸取养分,结合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特点和民情风俗,创造了许多特别的表演程式。这些艺术创造,既形成了湘昆的艺术特色,又成为其保留的艺术遗产。

历史发展

  明万历初年(1573年),昆曲戏班从安徽、江西进入湖南,设主要据点于长沙、武陵(今常德),再沿湘江经衡阳至郴州。据《万历郴州志》作者郴州知事于万历三年(1576年)所写的《万华岩记》中的描述:"……时值冬日,积雪连日……朱公向岩布席……三筋之,遂之苍头作吴歈(演唱昆曲),众更纵饮以和"证实,昆曲早在1576年前便传入郴州。

  清初,昆曲在郴州区内盛行。嘉庆年间,郴州集秀昆班远赴穗演出,广州《梨园会馆上会碑记》刻文加以记叙。从咸丰年间到同治年间,郴州区内昆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道具等均相当讲究,渐成体系。当时郴州名旦何亚莲的昆曲表演,被杨恩寿在其同治元年(1862年)所作的《坦园日记》中,高度赞誉道:"声容凉楚,唯尽其妙"。

  从18世纪后期,中国剧坛出现了受昆曲重大影响而形成的京剧、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的"花部"与昆山腔的"雅部"之争,导致了昆曲在国内衰退的局面。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士大夫开始务实,昆曲不受市民青睐,并失去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从晚清至民国初期,昆曲艺术在国内更趋衰败,昆班绝迹。而在湖南郴州区内却奇迹发生,昆曲活动呈上升之势,昆班林立,昆曲新的人才辈出。湖南昆曲大本营南移郴州,郴州成了引人瞩目的昆曲艺术在湘新的根据地。

  从同治十三年起至民国十六年止(1874年-1927年),郴州区内的桂阳县相继成立的昆班就有"昆文秀班"、"新昆文秀班"、"胜昆文秀班"、"吉昆文秀班"、"昆美园"、"昆世园"、"昆舞台"等。

  1927年,郴州境内所有昆班被迫解散。这些昆班解散后,昆班艺人改搭祁剧、湘剧班社,继而进行昆曲艺术活动。

  昆曲进入湖南后,长期受地方语言、民间音乐及其它戏曲(主要是湘剧、祁剧)、民俗风情的影响,为迎合观众需求,经艺人长期实践,将在湘的昆曲逐渐改良成既保持传统昆曲艺术精华,又别具楚湘文化乡土气息,富有湖南地方特色,程式独特、完整、规范的昆曲派系。改良后的湖南昆曲艺术(简称湘昆),力求改变剧本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将剧本大胆删节、紧缩、压实。白口更趋生动、活泼,音乐配器加进富有特色的怀鼓,声腔字格、句格、旋法对四声的要求放宽,对过于哀怨、悲凉、惆怅、缠绵的风格加以节制、紧缩,慎重处置。音调融湖南地方特色音乐和昆腔于一炉,加以提炼。

  音乐节奏的三眼一板,二眼一板,处理加速,使音乐布局更多变化,突出市民需求的特点。表演上丑角改用湖南郴州官话,生活气息浓厚。道具的采纳和使用改用湖南常用和惯用的熟悉物件加以地方戏剧化处理。湖南昆剧的音乐、表演艺术在继承前代昆曲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被专家吴新雷高度评价为:"变苏昆而为湘昆,这种突破性发展,在中国戏剧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戏剧家阿甲更是情有所钟道:"芝兰之香,惟有湘味"。

  昆曲走向衰落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中,全国范围内已没一个职业昆剧团。

  1955年,国内唯一的专业昆曲 新型表演团体浙江昆剧团成立,1956年该团所整理演出的传统昆剧《十五贯》 ,以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艺术性轰动全国,产生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剧)的奇迹,成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周恩来誉称昆剧为"艺术百花园中的兰花",昆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昆剧团纷纷成立。从此昆曲艺术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古老的昆曲重新焕发出自身的青春和活力。

  同年,郴州区内的嘉禾县在县文教科的组织下挖掘、整理演出的昆曲《三闯负荆》 ,受到湖南省各界人士关注。12月,艺术大师梅兰芳在长沙认真听取了发掘昆曲专题汇报,表示赞赏、支持。

  1957年8月,郴州昆曲名艺人匡升平、刘国卿主演的《武松杀嫂》在省会长沙汇演中获得成功。同年,湖南省文化局委托昆文秀班演员较集中的嘉禾创办昆曲学员训练班,培养造就了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新型昆曲接班人。

  1966年3月16日,中南区唯一的昆曲专业表演团体湖南省昆剧团组建(剧团前身为1960年1月27日在嘉禾昆曲训练班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国营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湖南省的昆曲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剧团在建团后,开创了"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人物,不断吸取昆剧其它流派艺术精华,充实自身"的办团风格。在建团早期,涌现出了唐湘音、雷子文、宋信忠、文菊林、郭静蓉、孙金云等昆曲界有影响的新型昆曲艺术家。剧团首次晋京,著名戏剧家、原全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誉称:"山窝里飞出金凤凰。"

  文革期间,昆剧团一度解散。十年内乱结束,昆剧团率先在全国恢复。

  肖克将军的诗所描述的:"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阵严霜后,亭亭发英姿"。昆剧团旧貌换新颜,纵横四方,多次晋京、赴港台参加重大演出活动。所演剧目准确地诠释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昆剧作品内涵,突显了朴实高雅、豪放细腻的独特艺术风格。不少演出的传统和新编大戏如: 《荆钗记》 、 《苏仙岭传奇》 、 《一天太守》 、 《雾失楼台》等,频频在省、国家汇演中获得大奖;久经磨砺雕镂的折子戏如《武松杀嫂》 、 《醉打山门》 、 《昭君出塞》 、 《送京娘》 、 《议剑》 、 《见娘》 、 《抢棍》 、 《摘梅》 、 《猜寄》、《拾柴》 、 《寻梦》 、 《挡马》 、 《痴梦》 、 《埋玉》等成为昆剧表演精品。一批后起之秀脱颖而出,国家戏剧"梅花奖"得主张富光、傅艺萍,湖南省戏剧"芙蓉奖"获得者罗艳、崔美芳、周福祥、伍少娟、唐飞、张小明,首届全国昆曲青年演员汇演优秀兰花表演奖获得者雷玲,第三届湖南省青年演员戏曲大奖赛金奖获得者王艳红等成为了当今中国昆剧舞台上难得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几经拼搏,湖南省昆剧团在抢救湘昆遗产,继承昆曲事业上,声誉卓著,跻身"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