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蒲剧团
1954年,万泉、荣河两县合并,“万泉人民蒲剧团”与“荣河人民蒲剧团”联合成为万荣县蒲剧团。该团著名老艺人贾悦发、解珍田、牛青芳、王元凯、郭银娃等名噪一时,中生代演员丁桂兰、程永奎、薛水泉、王引娥、王正斌、孙文兵、武香香、李百绪、张秀芳等叱咤风云。20世纪80年代,万荣县蒲剧团创造了年演出435场、观众超40万人(次)、总收入达12.49万元的优异成绩。该团深入农村,面向基层,注重吸收新鲜血液,大力提倡“从娃娃抓起”,先后培育了50余名青少年演员,被广大群众誉为招人待见的“zeng气剧团”、人才辈出的“戏曲学校”。
剧团历史
与万荣县蒲剧团有着历史渊源的“荣河徐云生戏班”,成立于1945年,主要演员有须生张庆奎、正旦刁玉芳、小旦王秀兰、小生原云龙、武生董银午、武旦牛筱顺。该班以演“西路戏”为主,主要剧目有《天河配》《凤仪亭》《水淹七军》《凤台关》《白玉楼》《送女》《汾河湾》等。该班阵容整齐,名角荟萃,在黄河金三角地带享有盛誉。演员们的高超演技和良好口碑,为后来转入万荣县蒲剧团的演员提供了顺风扬帆、借力使力的广阔空间。
给万荣县蒲剧团输送过不少人才的“万泉盐店戏班”,成立于民国初期,掌门人贾悦发(1900年~1994年)工小生,运城常平村人。14岁时,他进入临猗王川子的“明娃班”学艺。其音色圆润、畅亮,动作潇洒,尤以唱功见长,唱腔属“南路戏”一派。贾悦发继承了南路戏不用假音、全用真嗓的演唱方法,行腔自然大方,高低音运用自如,代表剧目有《坐窑》《和氏璧》《周仁献嫂》《折桂斧》等。这位著名艺人的言传身教,为万荣县蒲剧团创立了严丝合缝、自成体系的舞台氛围。
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万荣县蒲剧团涌现出不少中生代演员,其中首推著名艺术家丁桂兰。她生于1938年,万荣光华乡贵兰村人,工小旦(兼青衣),国家二级演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原运城地区戏剧家协会理事,曾连任五届万荣县政协委员。她11岁开始登台演出,13岁进入万荣县蒲剧团学艺,师从蒲剧老艺人魏影、李兴盛、贾悦发、杨青芳等。她做戏认真,声情并茂,唱腔圆润悠扬。
1961年,丁桂兰以剧目《彩楼记》参加山西省戏曲调演,赢得了满堂彩。1979年,在运城地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中,她荣获优秀演员奖。1981年,她以《送女》一剧参加运城地区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获优秀中年演员奖。1982年,她以《坐窑》折子戏参加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获省一级优秀演员奖。丁桂兰凭着蒲剧传统剧《双麟锁》《秦香莲》《窦娥冤》《蝴蝶杯》《明月珠》,以及《祝福》《红嫂》《酷情》等现代剧目走红,成为万荣县蒲剧团不可多得的“台柱子”。
2002年,蒲坛新秀王红妮担任万荣县蒲剧团团长。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他们更新了音响设备,添置了服装道具、布景及现代化字幕机。该团不拘一格招揽人才,积极培训青年演员,使全团业务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根据当今文化市场特点,该团总结出“传统剧”与“现代剧”相结合、“大戏”和“小戏”相衬托、“文唱”与“武打”相扶持的演出模式。他们心系民众,关注扶贫,每逢下乡演出,总忘不了给村里的老弱病残、鳏寡孤独送温暖。这些年来,该团为弱势群体演出达200多场(次),取得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双丰收。[1]
==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神州戏曲百科的词条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如您发现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或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zxqweb@163.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