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Szxqw讨论 | 贡献2022年12月26日 (一) 16:13的版本
中国戏曲学院标识
中国戏曲学院标识

  中国戏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戏曲学校,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学院以其专业最完备、培养体系最健全、优质师资最集中、输送高端专业人才最多、业内贡献最大,在全国戏曲教育领域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被誉为“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现有在校生2402人,其中研究生385人,本科生2017人;教职员工431人,其中专任教师278人。

学院简介

中国戏曲学院

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首任校长田汉。1955年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0年学院划转北京市。2014年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戏曲学院。

  经过多年努力,学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和“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15个专业、28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戏剧戏曲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入选首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表演(京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表演(京剧器乐)为省部级特色专业;表演(京剧)、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为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表演(京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动画、艺术管理、音乐表演、服装与服饰设计为省级一流建设专业。

  学院设有京昆系、表演系、导演系、音乐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继续教育部、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等10个教学单位,3个教辅机构,14个管理机构及附中,构建起戏曲中等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剧种覆盖面持续拓展,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不断深化。

  在党中央和历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中国戏曲学院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戏曲教育,秉承“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校训,弘扬“薪火相传、守正创新”的传统,始终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为全国各艺术院团、研究机构、艺术院校、艺术管理部门输送大批专业人才,为新中国戏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学院师生回信,充分肯定了学院办学取得的可喜成果,对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他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21年12月31日,学院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对学院未来5年发展作出部署。当前,学院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推进“戏曲人才培养中心、戏曲理论研究中心、戏曲传承与创新中心、中外戏剧交流与合作中心”建设,努力朝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戏曲艺术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1]

历史沿革

 北京戏曲实验学校

  1949年的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原中国国民党青年军208师四维戏剧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艺部接管,改名为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平剧实验学校。

  1950年1月28日,在平剧实验学校基础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

  1951年的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学校归中国戏曲研究院来领导,名字改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实验学校”。

  1952年11月20日,更名为北京戏曲实验学校。

  1954年5月,更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同年8月,东北戏曲研究院的戏曲学校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当时名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学校沈阳分校。

  1955年的1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改组,学校被划分出来,独立办学,更名为中国戏曲学校,归文化部直接领导。   1955年8月,沈阳分校迁至北京,与本部合并。   1956年8月,学校搬到宣武区里仁街3号。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停课。

  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

  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

 中国戏曲学院

  1978年10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1985年,学院表演系和音乐系的中专部合并,成立了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

  2000年,划转北京市。同年迁至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2013年,获批“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

  2014年,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签署了共建中国戏曲学院的协议。

  2016年,获批“北京市哲社管理二级单位”。

  2018年11月,学院京剧传承基地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22年1月,中国戏曲学院14日在京宣布2022年学院计划招收本科生455人,其中表演系将新增上党梆子、山西蒲剧和青海平弦戏3个国家级“非遗”剧种并首次招生。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11月官网数据显示,学院设有10个教学单位,3个教辅机构,14个管理机构及附中,有“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和“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15个专业、28个本科专业方向。[5]2022年影视表演、戏曲影视导演、戏曲舞蹈和绘画专业不再招生。

系别 专业(方向)
京剧系 表演(京剧器乐)
表演(京剧表演)
表演系 表演(戏曲舞蹈)
表演(戏曲形体教育)
表演(昆曲表演)
表演(多剧种表演)
表演(昆曲器乐)
表演(多剧种器乐)
导演系 表演(影视表演)
戏剧影视导演(戏曲导演)
戏剧影视导演(戏曲影视导演)
音乐系 音乐表演(民族器乐)
音乐学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曲作曲)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制作)
录音艺术(音响艺术设计)
戏曲文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戏曲文学)
舞台美术系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曲舞台设计)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舞台灯光设计)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化装造型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戏曲服装设计)
新媒体艺术系 动画
绘画
视觉传达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国际文化交流系 艺术管理(国际文化交流)
文化产业管理(剧院管理)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11月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有教职员工431人,其中专任教师278人[5]。其中有4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经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4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4%;有北京市“长城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等10人,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教学名师8位;先后引进了傅谨、谢柏梁、张火丁等特聘教授及学科带头人和其他高层次人才,同时聘请中国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来院任教。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沈世华、钮骠、宋丹菊、谢锐青、蔡英莲、周龙

北京市教学名师:冉常建、谢柏梁、陈琪、李威、李艳艳、舒桐、颜全毅等

团队名称 带头人 入选时间
戏曲导演专业(方向)教学团队 裴福林 2007年
戏曲研究与写作教学团队 谢柏梁 2008年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林一 2009年
京剧表演专业(方向)教学团队 周龙 2010年

学科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12月,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8项、北京市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项目30余项。学院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1996年后,先后承办了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戏曲、音乐、舞蹈

  北京市重点学科:戏剧戏曲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表演(京剧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国家级精品课程:戏曲主修剧目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京剧经典剧目鉴赏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中国戏曲舞美教学创新试验区

  北京市特色专业:表演(京剧表演)、表演(京剧器乐)、戏曲舞台设计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戏曲主修剧目、传统经典舞台设计、角色创造体验、中国当代戏曲文学

  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戏剧戏曲学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漫戏剧实验教学中心、舞台实践教学中心

  (注:上述名单不全)

教学成果

  截至2020年8月,学院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北京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由文化部主持审定的包括戏曲表、导、音、美、创作、史论等在内的12本戏曲教育大系教材填补了戏曲教育长期无系统教材的空白,为上海市、山东省、山西省等全国戏曲院校首选教材;谭元杰副教授主编的《戏曲服装设计》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朱维英教授主编的《戏曲作曲技法》列入北京市级精品的教材建设项目。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等级 授奖部门
2009 创新型中国京剧表演人才本科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第六届高等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4.8 第二届全国学生京剧演员电视大赛 2名金奖 中央电视台
4名银奖
8名铜奖
4名“园丁奖”
学院获“优秀组织奖”
2014.8 “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 金奖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优秀表演奖1人
2016.12 “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 《朝金顶》《神亭岭》《四平山》《火烧百凉楼》

四出剧目入选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
2017.2 京津冀地区武功武戏表演人才培训展演 7名“最佳表演奖” 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
1名“优秀表演奖”
11名“优秀技巧奖”
学院获“组织奖”
2017.5 《朝金顶》、《收关胜》入选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展演剧目 全国唯一入选院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018.4 发挥行业特色大学优势,培育京剧武戏尖端人才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

成果奖一等奖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8.4 戏曲舞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应用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

成果奖二等奖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8.4 从“零件教学”到“成品教学”的创新实践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8.4 服务国家传统文化复兴战略,构建戏曲人才培养与人口培育体系的协同创新发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8 发挥行业特色大学优势,培育京剧武戏尖端人才 第八届高等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2月,学院设有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两个国家一级学会;获批建立“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了戏曲研究所、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所、戏曲文献研究所、中国喜剧美学研究所、传统戏曲与陶艺研究所等校级研究平台。

科研成就

  从2003年至2006年,学院共从教育部、文化部、北京市取得科研立项课题48项,科研经费总额达350万元。

  截至2018年12月,教师共申请并获批北京市教委各类科研项目24项、获省、部级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共2项(二等、三等奖各1项),科研经费80.4万元;学院共取得各类科研立项1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5项,国家级课题六项,国家重大课题一项。

  学院创作改编的《白蛇传》、《对花枪》、《岳云》、《杜十娘》、《张协状元》、《悲惨世界》、《红色娘子军》、《还魂三叠》、《长征组歌》、《梅兰霓裳》等作品,获得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全国优秀剧目奖、国际戏剧协会(ITI)音乐戏剧奖等奖项。

  傅谨教授的《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和海震教授的《中国戏曲音乐史》分获文化部全国文化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傅谨教授的《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12月,学院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近20万册、线装图书约5000多册、电子图书3万多册;有非书资料3万多(盘)、约6万小时的节目,其中包含比较珍贵的戏曲视、音频资料约1千多册(盘);有中文期刊合订本8千多册。2002年,图书馆建成了VOD点播系统,能将馆藏的数字化了的音像资料通过校园网络在学院内任何一台电脑设备上进行播放。

学术期刊

  《戏曲艺术》是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以发表戏曲研究理论文章为主的学术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来源期刊,设置戏曲评论、戏曲教育、戏曲文学、戏曲人物、剧坛巡礼、学术文章、古典文学等栏目。

学术交流

  截至2018年12月,学院与23所大学建立了艺术教育与交流方面的合作关系,如美国宾汉顿大学、美国艺术大学、英国塞萨克斯大学、英国奥斯特大学、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法国巴黎高等戏剧学院、韩国首尔艺术大学、日本樱美林大学以及香港演艺学院、台北艺术大学、台湾戏曲学院等。

  2009年11月,学院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共同建立了全球第一家戏曲孔子学院,培养了各国留学生千余名,多次参加各类国际艺术节演出活动。

  2020年10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戏曲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互惠双赢的原则,在举办展览、藏品征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