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戏: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导入1个版本)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八仙戏,民间百姓称“打八仙”、“八仙庆寿”,温州一带艺人统称之为“八仙”,系流布于青州、临淄接壤地方的民间小戏,乃是以外地流入的地摊演唱形式为基础,吸收当地艺术营养发展而形成的。由于演出此戏,惯例是开场演《八仙庆寿》,群众称之谓“唱八仙”,随之沿习呼定名为“八仙戏”。
[[文件:八仙戏.jpg|替代=八仙戏演出剧照|缩略图|八仙戏演出剧照]]
  八仙戏主要流传于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五路口村,既是临淄独有的剧种,也是全国范围内较为古老和稀有戏种。


八仙戏的文辞有文彩绚丽的唱段,如《高老庄》中小姐的定场诗云:“春风剪开桃李花,白面红腮映日斜。对对蝴蝶穿翠柳,婉转莺歌透窗纱。”猪八戒变俊生后唱道:“携手相搀,二人闲游到花园。和风解人倦,色色景物鲜,桃李花争艳,蝴蝶翩翻。百转黄鹂遥呼唤,玉楼人醉杏花天。”也有贴近民间生活的俚语,如《寻径》中猪八戒的唱段,“猪八戒,笑嘻嘻,锅下腰,使力气。因为挣妻嘴拱地,桑棵挂得耳朵肿,碰上楂子嘴没皮,喷呀喷呀喘粗气。猪八戒拱了多时,二亩地还有八厘”,充满了泥土的气息。
  八仙戏由于经常演出《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等剧而得名。它形成并流传于淄博市临淄区五路口村,该村原名羊羔村。清康熙十一年(1672)修《临淄县志》中有羊羔村“社”的记载。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起举行六天羊羔大会,当时已有“社戏”相符合。


八仙戏的音乐为曲牌体,已收集到的曲牌有:《烛影飞》、《驻云飞》、《耍孩儿》、《桂枝香》、《号佛》、《混江龙》、《皂罗袍》、《步步紧》、《点绛唇》等。这些曲牌,调式、旋律、节奏各有特点,有的柔情绵绵,有的粗犷奔放,如《烛影飞》旋律平稳舒展,尾句八度大跳,用假嗓,适于抒情;而《耍孩儿》节奏较紧奏,如行云流水,便于叙事;《号佛》则近于劳动号子;《混江龙》散起散收,中间反复,多用于武勇人物。其伴奏乐器,搬上舞台后,笙笛之外,又加上了京胡、二胡、唢呐等。
  2016年,八仙戏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ttp://zibo.dzwww.com/zbxw/201604/t20160401_14084826.htm]


在演出时各曲牌单独使用,无相互转换或连套的情况。演唱时不分角色行当,同曲同调。戏中乐器同于京剧,要说其特点的话,就是曲牌起唱和中间的“过门”,有时加打击乐器,很像肘鼓子那样。八仙戏的表演,因其搬上舞台时,是以肘鼓子或京剧的艺人作教师,所以,基本是取京剧的表演程式,又有肘鼓子戏的几分生活化色彩。
== 概述 ==


== 历史 ==
八仙戏形成于现淄博市临淄区五路口村。据该村现存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的碑记,当时该村名为“羊羔庄”,是因为该村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起,有六天的羊羔大会而得名。据此可知,这里是鲁中羊羔、皮毛、山货重要集散地,也是各方艺人竞技献艺的地方。这一带还有许多大寺、古刹,村内有龙王庙、菩萨庙,邻村十里内便有蓬松寺、铁佛寺、曹村庵等知名一方的寺庵,所以又是云游僧尼斋宿的所在。这些就是八仙戏起源形成于此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八仙戏源于宋元杂剧和南戏,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载有《瑶池会》、《蟠桃会》、《八仙会》、《王母祝寿》等多种名录,元钟嗣成亦著有《宴瑶池王母蟠桃会》。明朱有炖著有《新编福禄寿仙官庆会》、《群仙庆寿蟠桃会》、《新编瑶池会八仙庆寿》等。刻于明代的一本戏剧和散曲合集《风月锦囊》(在我国失传已久、但在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的圣洛伦索皇家图书馆保存着一种重刊本)第二十卷保存着朱有炖的《八仙庆寿》。清无名氏选编的《千家合锦》也选录了明传奇《长生记》中的《八仙庆寿》一出。明代教坊编演的群仙庆寿剧中,有《众群仙庆赏蟠桃会》、《祝圣寿金母献蟠桃》等剧目。
  八仙戏自明末清初传入临淄境内,流传在皇城镇五路口一带,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八仙戏的伴奏乐器是笛子、笙和唢呐等吹奏乐器,婉转悠扬,舒缓大气,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从剧目上及音乐上溯源,八仙戏与“道情”“渔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戏曲学者丁博民、詹仁中在《蓝关戏音乐介绍》中说:“蓝关戏是渔鼓的发展,它是顺着道教自西向东发展而随之流传的。”八仙戏原还有一出《烧海》,也是蓝关戏的传统剧目之一。从这里看到两者如出一源,即由渔鼓发展而成,由西向东传来。八仙戏的剧目,无一不分别归入《东游记》、《西游记》两大部中,归《东游记》的剧目——《八仙庆寿》、《烧海》被认为是由山西传来的。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剧目,在羊羔庄落户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八仙戏的渊源当地传说不一,有的说五路口原叫羊羔庄时,由山西发来一名配军,来人带御赐小勺一把,可以在集市上粜粮人的粮袋里,任挖一勺粮食,糊口度日。温饱之余,常演唱消遣。群众听来悦耳,请他教唱,传下了此戏;有人说此戏是一个天津人传授,与那个配军无关;还有人说,清朝年代,一帮江苏举子进京科考路过此地,在街头“搬板凳”(摆地摊),笙笛伴奏演唱,人称“高腔”。群众喜爱,请他们传教,学下了此戏。当时叫不出什么戏,因演出此戏时,惯例先演《八仙庆寿》,群众称之为“唱八仙”,习呼成名,就定名为“八仙戏”了。


== 传承 ==
  五路口村村民于子芳现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八仙戏》手抄本一部,据此可以肯定,此戏传入该村的时间当在同治八年之前。关于该村称羊羔庄的时间,传说相当久远,韩信封齐王时,曾传这一带有“三羊、二马、一羊羔”(三羊指东南羊、西南羊、北羊村,二马指大马岱庄、小马岱庄,羊羔指羊羔庄)。过去该村历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有六天羊羔大会,南到沂蒙,北至黄河岸边,都有人来此交易羊羔。大会期间,有戏剧演出,还有赛马活动。此庄因此得名羊羔庄。清中叶,羊羔大会逐渐败落,取意村西头五路交叉(通往羊口的官道,通青州、无棣、临淄县城的大道),更名五路口村。这里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道和贸易集镇,也是商贾、艺人云集之地。这里还有众多寺庵,龙王庙年年香火盛行,也是云游僧、尼落脚之地。是外来艺术形式流传的有利条件。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八仙戏于清中叶传到这里是可靠的。
八仙戏起源和流传于底层民众,一些剧目取材于神话故事,字里行间渗透着惩恶扬善的朴素思想,是群众意愿最真实的反映,文词雅俗共赏,曲风婉转悠扬,一直十分盛行。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时代的变迁,八仙戏因流传时间久远,剧目全取材神话故事,内容单调又距群众生活较远,不易流传,同时曲牌演唱、填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易教学,很难发展和传承。虽然建国后,政府重视稀有剧种的抢救,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能够演唱八仙戏的老艺人大都在70岁以上,八仙戏面临灭亡,保护和传承任务非常艰巨。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临淄特色濒危剧种,临淄区集中力量对《八仙戏》展开挖掘、论证,区京剧协会的工作人员更是定期到村里,免费培训八仙戏爱好者,尽力使这一戏曲界的活化石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群众传说八仙戏的来历有三种,但是最为可靠的一种是来自西部地区。不论从剧目上还是从音乐上溯源,八仙戏与“道情”、“渔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在流传中受到了柳子戏和当地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而形成了新的剧种。[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76998780519940638]


在临淄区京剧协会的指导帮助下,八仙戏逐步由濒危剧种向传统民间剧种转变。目前,《八仙庆寿》、《高老庄》、《贾家庄》等八仙戏的经典剧目已经编排完成并成功演出,使村民对八仙戏未来的发展重拾信心。
== 表现形式 ==
  八仙戏的一些剧目取材于神话故事,剧中人物有很多是菩萨、真人、精灵、妖怪,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崇佛颂道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八仙戏源远流长,更因受到不同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历经文、俚、僧、俗各阶层人们的加工、丰富、发展,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有些文词通俗而有文采,俏丽而不失质朴。


八仙戏由于经常演出《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等剧而得名。它形成并流传于淄博市临淄区五路口村,该村原名羊羔村。清康熙十一年(1672)修《临淄县志》中有羊羔村“社”的记载。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起举行六天羊羔大会,当时已有“社戏”相符合。
  八仙戏在当地是从地摊演出或口头说唱发展而搬上舞台的,故没有多少复杂的表演程式。多半是搬上舞台后,艺人们请“灯腔”或京剧艺人给“拉场子”时,吸收的京剧或“灯腔”的表演程式。化妆、服装也多模仿京剧,因而没有明显的个性特色。
 
  八仙戏的音乐属曲牌体,形式比较原始、简单。流传到五路口村后,随着武打场面的增加,笙笛伴奏之外,又增加了唢呐,并吸收了其他剧种的部分锣鼓点。
 
  八仙戏雅俗共赏,有些文词通俗而有文采,俏丽而不失质朴。因八仙戏是从地摊演出或口头说唱发展而搬上舞台的,故没有复杂的表演程式。化妆、服装也多模仿京剧,因而没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八仙戏的音乐属曲牌体,形式比较原始、简单。流传到五路口村后,随着武打场面的增加,笙笛伴奏之外,又增加了唢呐,并吸收了兄弟剧种的部分锣鼓点。
 
== 主要剧目 ==
  《八仙庆寿》《白虎岭》《万寿山》《白云洞》《贾家庄》《八戒寻径》《毒敌山》《高老庄》《洪江口》《双叉岭》《闹沙河》《火云洞》《陈家庄》《黑风洞》《阴雾山》《黄花观》《刘全进瓜》《无底洞》《离中离》《两个苫子》。
 
== 现状与保护 ==
  八仙戏起源和流传于底层民众,一些剧目取材于神话故事,字里行间渗透着惩恶扬善的朴素思想,是群众意愿最真实的反映,文词雅俗共赏,曲风婉转悠扬,一直十分盛行。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时代的变迁,八仙戏因流传时间久远,剧目全取材神话故事,内容单调又距群众生活较远,不易流传,同时曲牌演唱、填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易教学,很难发展和传承。虽然建国后,政府重视稀有剧种的抢救,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能够演唱八仙戏的老艺人大都在70岁以上,八仙戏面临灭亡,保护和传承任务非常艰巨。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临淄特色濒危剧种,临淄区集中力量对《八仙戏》展开挖掘、论证,区京剧协会的工作人员更是定期到村里,免费培训八仙戏爱好者,尽力使这一戏曲界的活化石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临淄区京剧协会的指导帮助下,八仙戏逐步由濒危剧种向传统民间剧种转变。目前,《八仙庆寿》、《高老庄》、《贾家庄》等八仙戏的经典剧目已经编排完成并成功演出,使村民对八仙戏未来的发展重拾信心。
 
  八仙戏的曲牌有【耍孩儿】【桂枝香】【号佛】【混江龙】【皂罗袍】【步步紧】【点绛】等。调式、旋律、节奏各具特点。在演出时各曲牌单独使用,无相互转换或连套的情况。演唱时不分角色行当,同曲同调。八仙戏因流传时间久远,剧目全系取材神话故事,内容单调又距群众生活较远,不易流传,同时曲牌演唱、填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易教学,很难发展和传承。虽然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稀有剧种的抢救、发掘、整理工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保护和传承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据该村业余剧团老艺人王学德讲:八仙戏是由一个山西人教唱的,此人持瓢乞食、化缘为生,所唱即渔鼓道情调。康熙、乾隆年间,羊羔村处于通往羊口盐场的官道,又衔连青州、无棣、临淄等地,贸易集中,商贾云集,寺庵道观密布,系道教自西向东流传的必经之路。它受当地民间艺术的影响,用当地方言演出,逐渐发展形成新的剧种。


主要剧目有:《八仙庆寿》《白虎岭》《万寿山》《白云洞》《贾家庄》《八戒寻径》《毒敌山》《高老庄》《洪江口》《双叉岭》《闹沙河》《火云洞》《陈家庄》《黑风洞》《阴雾山》《黄花观》《刘全进瓜》《无底洞》《离中离》《两个苫子》。


八仙戏流布于山东省临淄区及其周边地区,它是淄博的古稀剧种,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仙戏雅俗共赏,有些文词通俗而有文采,俏丽而不失质朴。因八仙戏是从地摊演出或口头说唱发展而搬上舞台的,故没有复杂的表演程式。化妆、服装也多模仿京剧,因而没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八仙戏的音乐属曲牌体,形式比较原始、简单。流传到五路口村后,随着武打场面的增加,笙笛伴奏之外,又增加了唢呐,并吸收了兄弟剧种的部分锣鼓点。


八仙戏的曲牌有【耍孩儿】【桂枝香】【号佛】【混江龙】【皂罗袍】【步步紧】【点绛】等。调式、旋律、节奏各具特点。在演出时各曲牌单独使用,无相互转换或连套的情况。演唱时不分角色行当,同曲同调。八仙戏因流传时间久远,剧目全系取材神话故事,内容单调又距群众生活较远,不易流传,同时曲牌演唱、填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易教学,很难发展和传承。虽然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稀有剧种的抢救、发掘、整理工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保护和传承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分类:戏曲剧种]]
[[分类:戏曲剧种]]

2023年1月7日 (六) 11:24的版本

八仙戏演出剧照
八仙戏演出剧照

  八仙戏主要流传于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五路口村,既是临淄独有的剧种,也是全国范围内较为古老和稀有戏种。

  八仙戏由于经常演出《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等剧而得名。它形成并流传于淄博市临淄区五路口村,该村原名羊羔村。清康熙十一年(1672)修《临淄县志》中有羊羔村“社”的记载。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起举行六天羊羔大会,当时已有“社戏”相符合。

  2016年,八仙戏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概述

  八仙戏自明末清初传入临淄境内,流传在皇城镇五路口一带,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八仙戏的伴奏乐器是笛子、笙和唢呐等吹奏乐器,婉转悠扬,舒缓大气,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八仙戏的渊源当地传说不一,有的说五路口原叫羊羔庄时,由山西发来一名配军,来人带御赐小勺一把,可以在集市上粜粮人的粮袋里,任挖一勺粮食,糊口度日。温饱之余,常演唱消遣。群众听来悦耳,请他教唱,传下了此戏;有人说此戏是一个天津人传授,与那个配军无关;还有人说,清朝年代,一帮江苏举子进京科考路过此地,在街头“搬板凳”(摆地摊),笙笛伴奏演唱,人称“高腔”。群众喜爱,请他们传教,学下了此戏。当时叫不出什么戏,因演出此戏时,惯例先演《八仙庆寿》,群众称之为“唱八仙”,习呼成名,就定名为“八仙戏”了。

  五路口村村民于子芳现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八仙戏》手抄本一部,据此可以肯定,此戏传入该村的时间当在同治八年之前。关于该村称羊羔庄的时间,传说相当久远,韩信封齐王时,曾传这一带有“三羊、二马、一羊羔”(三羊指东南羊、西南羊、北羊村,二马指大马岱庄、小马岱庄,羊羔指羊羔庄)。过去该村历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有六天羊羔大会,南到沂蒙,北至黄河岸边,都有人来此交易羊羔。大会期间,有戏剧演出,还有赛马活动。此庄因此得名羊羔庄。清中叶,羊羔大会逐渐败落,取意村西头五路交叉(通往羊口的官道,通青州、无棣、临淄县城的大道),更名五路口村。这里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道和贸易集镇,也是商贾、艺人云集之地。这里还有众多寺庵,龙王庙年年香火盛行,也是云游僧、尼落脚之地。是外来艺术形式流传的有利条件。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八仙戏于清中叶传到这里是可靠的。

  群众传说八仙戏的来历有三种,但是最为可靠的一种是来自西部地区。不论从剧目上还是从音乐上溯源,八仙戏与“道情”、“渔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在流传中受到了柳子戏和当地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而形成了新的剧种。[2]

表现形式

  八仙戏的一些剧目取材于神话故事,剧中人物有很多是菩萨、真人、精灵、妖怪,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崇佛颂道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八仙戏源远流长,更因受到不同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历经文、俚、僧、俗各阶层人们的加工、丰富、发展,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有些文词通俗而有文采,俏丽而不失质朴。

  八仙戏在当地是从地摊演出或口头说唱发展而搬上舞台的,故没有多少复杂的表演程式。多半是搬上舞台后,艺人们请“灯腔”或京剧艺人给“拉场子”时,吸收的京剧或“灯腔”的表演程式。化妆、服装也多模仿京剧,因而没有明显的个性特色。

  八仙戏的音乐属曲牌体,形式比较原始、简单。流传到五路口村后,随着武打场面的增加,笙笛伴奏之外,又增加了唢呐,并吸收了其他剧种的部分锣鼓点。

  八仙戏雅俗共赏,有些文词通俗而有文采,俏丽而不失质朴。因八仙戏是从地摊演出或口头说唱发展而搬上舞台的,故没有复杂的表演程式。化妆、服装也多模仿京剧,因而没有明显的个性特色。八仙戏的音乐属曲牌体,形式比较原始、简单。流传到五路口村后,随着武打场面的增加,笙笛伴奏之外,又增加了唢呐,并吸收了兄弟剧种的部分锣鼓点。

主要剧目

  《八仙庆寿》《白虎岭》《万寿山》《白云洞》《贾家庄》《八戒寻径》《毒敌山》《高老庄》《洪江口》《双叉岭》《闹沙河》《火云洞》《陈家庄》《黑风洞》《阴雾山》《黄花观》《刘全进瓜》《无底洞》《离中离》《两个苫子》。

现状与保护

  八仙戏起源和流传于底层民众,一些剧目取材于神话故事,字里行间渗透着惩恶扬善的朴素思想,是群众意愿最真实的反映,文词雅俗共赏,曲风婉转悠扬,一直十分盛行。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时代的变迁,八仙戏因流传时间久远,剧目全取材神话故事,内容单调又距群众生活较远,不易流传,同时曲牌演唱、填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易教学,很难发展和传承。虽然建国后,政府重视稀有剧种的抢救,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能够演唱八仙戏的老艺人大都在70岁以上,八仙戏面临灭亡,保护和传承任务非常艰巨。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临淄特色濒危剧种,临淄区集中力量对《八仙戏》展开挖掘、论证,区京剧协会的工作人员更是定期到村里,免费培训八仙戏爱好者,尽力使这一戏曲界的活化石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临淄区京剧协会的指导帮助下,八仙戏逐步由濒危剧种向传统民间剧种转变。目前,《八仙庆寿》、《高老庄》、《贾家庄》等八仙戏的经典剧目已经编排完成并成功演出,使村民对八仙戏未来的发展重拾信心。

  八仙戏的曲牌有【耍孩儿】【桂枝香】【号佛】【混江龙】【皂罗袍】【步步紧】【点绛】等。调式、旋律、节奏各具特点。在演出时各曲牌单独使用,无相互转换或连套的情况。演唱时不分角色行当,同曲同调。八仙戏因流传时间久远,剧目全系取材神话故事,内容单调又距群众生活较远,不易流传,同时曲牌演唱、填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易教学,很难发展和传承。虽然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稀有剧种的抢救、发掘、整理工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保护和传承任务依然非常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