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高腔: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无编辑摘要
 
(导入1个版本)
 
(没有差异)

2022年12月12日 (一) 11:14的最新版本

松阳高腔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统中的独立分支,属单声腔剧种,是目前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高腔原被称为弋阳腔和戈腔,是戏曲声腔的总称。高腔主要在以松阳为中心,向四周毗邻地区辐射,波及闺、赣、皖等地流行,而且这一声腔在白沙岗的演出中从未出现过中断的现象,所以被称为“白沙岗之土调”,当地人则称为“高腔”。高腔的演出历史悠久,在与当地的音乐结合中形成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深受百姓的喜爱。

高腔是在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的基础上,并在流传的过程中与其他地方剧种音乐曲调相结合而流变派生形成的诸声腔剧种。在几百年的流变过程中,高腔也形成很多具有特色的不同的音乐风格。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高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实践和发展中,高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曲艺体系,它的唱腔属曲牌连缀体,但并不拘泥,可以灵活转换,演唱时句式、词格可以跟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行腔中常用“咿”、“呀”、“啊”、“哈”等衬词来突出特点,并用假嗓帮腔,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高腔采用其他唱腔置之不用的管弦伴奏,另外还有笛、喷呐、二胡、板、鼓、大小锣、大钱等乐器。早期的角色行当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小、贴、外、夫8个行当,清末民初又增加了二旦、作旦、老外、二花、四花等行当,各行当之间的表演各有其独特之处,配之音乐和帮腔,别具一番韵味。松阳高腔的演出仍然保持着戏曲的原始状态,具有谱调优美,朴实无华等特点,自出现以来,松阳高腔的表演就带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目前,松阳高腔的现存剧目有四十多出,如《火珠记》、《三状元》、《酒楼杀家》、《八仙桥》、《夫人戏》、《鲤鱼记》、《买水记》都是影响较为深远的剧目,很受百姓欢迎。作为浙江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和从未中断表演的特殊性,松阳高腔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发展,松阳高腔出现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如演员的年龄呈现老龄化的特点,年轻艺人青黄不接,人才出现断层,而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也面临着挑战,加上地方财政紧张,没有足够的力量扶持,所以松阳高腔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远,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 地区: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

起源:

松阳高腔是我国的地方戏曲剧种,属高腔系统一支,历经千百年,在浙江省松阳地区逐渐形成。松阳境内素有高山、丘陵和平原,山水秀丽,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古有处州粮仓之称。历代以来,县内有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文人雅士和民间艺人,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山歌民谣和民间歌舞广为流传。松阳和温州一衣带水相毗连,永嘉什剧和松阳当时的戏曲活动不无相关。松阳民间歌谣和这些戏曲、歌舞活动相糅合,产生了松阳地方戏曲,以后逐渐演绎变化,并配以管弦,成为今日之“松阳高腔”。

简介:

松阳高腔是历史悠久、自成格局、颇具特色的单声腔剧种。据专家考证,松阳高腔是南戏影响下的一种地方声调,或是南戏原有曲调流传到松阳,被艺人以当地的方言传唱,糅合道士调,不断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 松阳高腔的许多音乐源于道士调。在高腔艺人中一直视唐代著名道士、松阳人叶法善为开创者。《太平广记》有:叶法善与唐玄宗同游月宫,听紫云曲,晚年其在家乡松阳卯山建观,并高筑戏台做“道场”,其音乐称“道士调”。宋元时期,丘长春《三度碧桃花》剧中有曲牌“松阳调”,说明这一时期松阳高腔已从依附于酬神娱乐的业余演出发展为职业性的演出。明末“松阳高腔”形成,兴盛于清乾隆、道光年间,同治、光绪时一度中兴。在清乾隆年间建立的班社有新聚堂、庆聚堂、秀和班、项云湘班等,道光年间有项妹儿高腔班等,同治年间有唐周班、枫坪高腔班等,光绪年间有荣林高腔班等,也有当时手抄《拾义记》等曲本流传至今。据1993年《丽水地区志》统计:清时有“22个班社,有剧目41本,曲牌有120多支,保存的仅有76支。” 清时的松阳高腔班分人戏班与木偶班。人戏班演出以松阳、丽水(莲都)、云和、宣平、遂昌、龙泉等地为中心,主要流行于处州、金华、衢州、温州等地,也到过江西及福建的一些城镇。历代班社艺人大都分布在松阳玉岩白沙冈、周安、山乍口、枫坪、钱余、大畈、西沿头、神坛,西屏的黄庄、古市、上河和新处乡的山甫,谢村乡的大岑里等地。此外还有30多个专演或兼演松阳高腔的木偶班,在浙西南具有很大的影响。 清中叶以后松阳高腔逐步衰落,民国时期戏班先后散歇。至1949年初,全县仅存七八个老艺人。1949年8月,徐鸿元、李林焕等高腔老艺人,在周安、白沙岗招收24名青年创办松阳高腔科班。成立“新声”班和“白沙岗”班,在全县各地及龙泉、遂昌等县演出。1953年7月,两班合并为松阳高腔剧团,也称新岗班。1957年7月,参加金华地区戏曲调演,演出《琵琶记》中的“描容别愤”、“剪发买发”2折传统戏。1958年后,松阳高腔基本停演。1964年春,以原新岗班底恢复演出。文革期间,剧团停演,服装道具被毁。1979年10月和1980年春,先后建立玉岩和白沙岗松阳高腔剧团,在松遂龙丽边缘山区坚持演出。1982年,编排新编古装高腔戏《八百两》,参加浙江省业余文艺调演,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多次向全省播放。2004年春节期间,高腔剧团重整旗鼓,跋山涉水到邻近乡村演出,共演出40余场。 2005年,“松阳高腔”由松阳县申报,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高腔”由松阳县申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剧目

五台会兄》《耕历山》《夫人戏》《九龙角》《判乌盆》《合珠记》《白兔记》《琵琶记》《卖水记》《聚宝盆》《摇钱树》《黑蛇记》《绣花针》《三状元》《黄金印》《九龙套》。

艺术家

吴陈基吴陈俊李林焕李高森符坛德徐鸿元张光庆季起养李木宙献陈叶法陈春林

艺术特色

流派唱腔

特性曲牌

松阳高腔唱腔, 某些曲牌由于构成的形式、特点和乐曲的体裁具有独特的个性,在唱腔的旋律、节奏、特性等方面与其它曲牌不同,便决定了曲牌演唱的方法、对象不同, 凡这些曲牌通称为“特性曲牌”。如 [护灵咒] 这一曲牌。

衬腔

由衬字或衬词构成的唱腔称为“衬腔”。衬腔一般在唱句中或句尾等处设置。衬腔所延续的时值少则一、二小节, 多则十几个小节, 甚至数十个小节。衬字衬腔是松阳高腔唱腔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在松阳高腔唱腔中,衬字衬腔是唱腔的一个组成部分。常用的衬字有:啊、哎、哪、噢、啦、■、呀、哟、唉、哈、嗯、唷、呃、得、幺、吔等, 用在唱腔曲牌的任何部位与任何曲式结构中。

唱腔常用方法

松阳高腔的唱腔、在旋律的发展上,运用不同的对比和变化手法 来丰富唱腔, 产生动人、新颖的戏剧性效果,赋予唱腔活力与动态。 在唱腔的句式间或唱句中,有着曲牌的高与低、长与短、多与少、 歇与续、止与延, 紧与慢等的对比。

过门

过门是松阳高腔唱腔曲牌的组成部分, 对刻划人物性格、表达感 情, 塑造形象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松阳高腔唱腔曲牌中, 除了由它发展 变化而成的非演唱用的曲调外(艺人统称为“过门”) ,还有加入打击 乐而构成的不同形态结构的过门。

松阳高腔唱腔

曲牌联缀体制的松阳高腔唱腔,在发展过程中, 演员在唱腔上为了 表现剧情, 人物性格和感情上的需要, 致使在唱腔的组织结构上形成格 律。并且按照唱词不同的句幅, 采取了相应的音乐表现手段。按各种类 型,特点组织了唱腔的曲式。 松阳高腔唱腔的曲式结构, 一般分为:句式曲式、段式曲式等。而 句式曲式因乐思不完整, 式结构上无独立性,所以, 只称“句式”。

调式

松阳高腔唱腔曲牌的调式建立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 以羽调式为主, 与澂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宫调式构成基本的调式框架。如下例中是 以“1”为主音, 没有其它调式变化, 其进行是典型宫调式曲牌。

演出样式

松阳高腔唱腔的演奏是根据唱腔曲牌特征或演员演唱节奏来进行的。而文场曲牌的节拍大都形成拍子, 其节奏是根据剧目的情节和 人物、环境的特定竟境而采取不同的速度或方法的。武场的节奏、节 拍形式较多,它也是依据剧情、人物等方面的需要而决定演奏手法的。

乐队伴奏/乐器/乐队配乐

与其它戏曲一样, 松阳高腔的唱腔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地方 色彩。在唱腔中基本上构成散唱和有板无眼的结构。节奏较自由,节拍 可随词句的长短、戏剧情节的需要而予以伸缩, 但保持着节奏的平衡、 协调与统一。

板腔体音乐

戏曲音乐旋律线的形态以及各音组合的相互关系, 与唱腔的内容及 表现的情绪是息息想关的, 不同的旋律线有着不同的表现特点。 松阳高腔唱腔中的旋律线有以级进和跳进相间构成的, 有呈波浪形 的, 有出现在某些唱句中平行发展的旋律线等等。由于各种形态构成的 旋律线, 使松阳高腔在唱腔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曲牌体音乐

松阳高腔其唱腔属曲牌连缀体,曲牌名称和各地高腔,昆曲类同,但演唱时,句式、词格带根据剧情的需要而随意变化。行腔中常用“衣”、“呀”、“啊”、“哈”等衬词,并以高八度假嗓帮腔,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行当设置

松阳高腔的角色早期为生、旦、净、丑,小(生)、贴、外、夫八个行当,称“八把交椅”。后期“夫”称老旦。“贴”称花旦。清末以来,又增加了二旦,作旦、老外、二花、四花等行当。

舞台艺术

化妆

演员的化妆也较简单, 除净、丑角画脸谱外, 其它角色均以水粉、胭脂淡妆。化妆侧重于脸谱和面具来表现各种戏剧人物或动物的形象, 丑角将脸谱或鼻梁化妆成方形、倒三角型、蝴蝶型、葫芦型等。净角中的包公有明显的脸谱规定,真包公额前画“月”, 要按旬画, 中旬画0, 上旬左半月, 下旬右半月; 假包工则相反, 中旬0, 上旬右半月, 下旬左半月。其它花脸、红脸、白脸、绿脸等以民间传说中的形象予以夸张喧染。女堂丑角, 以白脸、两颧抹红、嘴巴上点一颗大黑痣, 头上插“羊角髯”或戴围额, 手上拿大手帕或大蒲扇来表现。画脸谱时用菜油作涂料着色, 有红、黑、白、绿、金、银、黄等色。演员的胡髯颜色分红、黑、白三种。髯口型分为三柳、五柳、满髯、短胡、鼻胡等。

道具

松阳高腔的道具有文旗、武旗、车旗、红罗伞、黄罗伞、红 帐、月掌扇、圣旨、朝笏、官印、令箭、惊木、火签、纸、砚、 笔、墨、笔架、书信、手铐、铁链、架铐、夹棍、捉拿牌、竹板、 斩牌、香炉、烛台、桌围、椅帔、灯笼、酒壶、酒怀、盘、马鞭、 折扇、芭蕉扇等。铃刀、龙角、竹节马鞭、交杯(爻杯) 、酒神水。

器乐曲

松阳高腔的伴奏(文场)曲牌部分取之于民间器乐曲, 如曲牌 [大调] 、[过场] 、[行路曲] 、[ 调情] 、[ 行礼调] 、[ 和尚 采花] 等。其中包括道教乐曲, 如曲牌[ 一字调] 、[ 渔家乐] 、 [ 锁南技] 、[望重台] 等。[饮酒调] 、[将军令] 、[ 满堂红] 等是唱腔曲牌的变化体。

锣鼓经

松阳高腔的锣鼓经大部分源于民间锣鼓调。如[ 白面锣] 、[水星 锣] 、[ 一字锣] 、[ 满天星锣] 、[接板锣] 、[双绞丝] 、[财神 锣] 、[平锣] 、[ 魁星锣] 等。

一桌二椅

门帐和一桌二椅是松阳高腔表演舞台空间的常用装置, 在庙台上可以利用来走西门、穴门以示空间外, 其它均以门帐和桌椅来变换景物的位置。如观音下凡, 不在舞台上表演, 而在桌上的站帐里演戏。有时用椅侧翻来表示井。烟火是松阳高腔常用的舞台戏剧表现手段, 神仙道化戏或一些紧张的场面均会采用, 以此来烘托舞台气氛。

乐队

乐队由鼓堂(指挥、执鼓与板鼓者) 、正吹(吹笛、唢呐、先锋者) 、散手(大锣、大钹兼二胡者) 、副吹(唢呐兼板胡者) 、小锣(敲小锣兼帮唱者)五人组成, 乐队组织形式沿袭祖辈传统形式。

雷公锤

雷公锤为《夫人传》中专用的道具。松阳高腔的砌末统称“散箱”, 由茶头管大把子, 其它均由敲小锣的乐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