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剧: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4行: 第4行:
  邕剧的表演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是南派武功和粤西风骨的结合。邕剧虽然是汉民族创造的皮黄戏曲剧种,但长期在壮族聚居的桂西南地区流动演出,其舞台语言、音乐、扮相、行头、剧目内容等方面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壮族文化元素,发展成为西南各民族共有的戏曲艺术。
  邕剧的表演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是南派武功和粤西风骨的结合。邕剧虽然是汉民族创造的皮黄戏曲剧种,但长期在壮族聚居的桂西南地区流动演出,其舞台语言、音乐、扮相、行头、剧目内容等方面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壮族文化元素,发展成为西南各民族共有的戏曲艺术。


  2008年,邕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38。
  2008年,邕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38。[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552]


== 发展历史 ==
== 发展历史 ==
  “邕”是南宁的乳名,邕剧便成为了乡音。与许多地方戏一样,邕剧起源于皮黄腔调,唱词是邕州官话,是由本地民间说唱的音乐艺术与外来的多种戏曲声腔不断融合、发展而成,曾与祁剧、桂剧、丝弦剧、粤剧等皮黄剧种有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
  “邕”是南宁的乳名,邕剧便成为了乡音。与许多地方戏一样,邕剧起源于皮黄腔调,唱词是邕州官话,是由本地民间说唱的音乐艺术与外来的多种戏曲声腔不断融合、发展而成,曾与[[祁剧]]、[[桂剧]]、丝弦剧、[[粤剧]]等皮黄剧种有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


  后在外来戏曲文化的刺激和当地民间音乐、风土人情和桂西南官话的熏陶影响下,逐步与祁剧、桂剧、丝弦剧等剧分野。
  后在外来戏曲文化的刺激和当地民间音乐、风土人情和桂西南官话的熏陶影响下,逐步与祁剧、桂剧、丝弦剧等剧分野。
第23行: 第23行:
  抗日战争时期,戏班艺人们也在戏台上表达着自己的爱国热忱。蒋大增、杜松龄等邕剧艺人在隆安演出时,一改往日的爱情题材剧,上演《血战高平》。据介绍,当喜闻乐见而又雄浑激昂的本地剧在台上唱起时,场下的戏迷们亦激情满怀,都站起来和着艺人的词一起唱戏。随着日寇的入桂,不少邕剧艺人纷纷弃家出走,在逃难中,他们宁愿卖番薯糖水,开茶馆维持生活,也不愿为侵略者粉饰太平。此后,邕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停滞期。
  抗日战争时期,戏班艺人们也在戏台上表达着自己的爱国热忱。蒋大增、杜松龄等邕剧艺人在隆安演出时,一改往日的爱情题材剧,上演《血战高平》。据介绍,当喜闻乐见而又雄浑激昂的本地剧在台上唱起时,场下的戏迷们亦激情满怀,都站起来和着艺人的词一起唱戏。随着日寇的入桂,不少邕剧艺人纷纷弃家出走,在逃难中,他们宁愿卖番薯糖水,开茶馆维持生活,也不愿为侵略者粉饰太平。此后,邕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停滞期。


=== 改革开放 ===
=== 新中国 ===
  1949年,全国解放,这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开创了新天地,1951年元月,南宁市有关部门把街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邕剧团,并修建邕剧院(现南宁影剧院)作为剧团固定的练功和表演场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邕剧曾经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极具魅力。
[[文件:Hjy.png|替代=人民邕剧院|缩略图|人民邕剧院]]
  1949年,全国解放,这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开创了新天地,1951 年 1 月 21 日成立南宁市人民邕剧团。洪高明为第一任邕剧团团长。至此,“本地戏”才有了“邕剧”这个雅号,有了第一个专业剧团。邕剧团成立之后,保持“本地班”本色,终年坚持日场(下午场)和夜场演出,邕剧成为南宁人民最喜爱的剧种之一,邕剧进入发展全盛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邕剧曾经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极具魅力。


  邕剧的流布区域包括广西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来宾市、贵港市、防城港市许多县区及云南省的富宁市、河口县等地,并辐射至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
  邕剧的流布区域包括广西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来宾市、贵港市、防城港市许多县区及云南省的富宁市、河口县等地,并辐射至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
   由于历史原因,邕剧曾遭到禁演,1969年邕剧团解散,几近停止,进入新世纪,邕剧获得新生,在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邕剧再次登台。
    2005 年5 月,邕剧在中国剧协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小戏艺术节上,勇夺金奖及五个单项奖。中国戏剧家协会为了表彰邕剧几十年后重新回到舞台,特别授予邕剧全国唯一的一个“稀有剧种”保护奖。
    2007 年 1 月,邕剧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 8 月 2 日,恢复成立[[南宁市邕剧团]]。
    2008 年 6 月,邕剧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翻开了邕剧新生的历史篇章。邕剧,这张南宁市独有的文化名片,又被人们从历史尘封之中捡拾起来,重新擦亮了。[https://mp.weixin.qq.com/s/Bm_rBui3qkr9JvQPSxamSA]
  2011年2月,'''南宁市邕剧展示中心'''在新会书院正式揭牌,邕剧在和世人阔别近40年后重新复活。虽然当下邕剧官话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除了老一辈,年轻一辈几乎无人会听,邕剧的传承道阻且长,但邕剧传承人的热情永在,并一直在这条路上不懈前行。


== 艺术特色 ==
== 艺术特色 ==
第47行: 第60行:
== '''代表剧目''' ==
== '''代表剧目''' ==
  邕剧的主要剧目,约有400多个,大都取材于唐、宋时期的历史演义和古代传奇,也有民间传说的题材。如反映北宋杨家将的《杨八姐搬兵》《拦马过关》《辕门斩子》《碰碑》《高旺进表》《五台会兄》等。反映唐代题材的如《汾河湾》《算粮登殿》《梨花罪子》《李槐卖箭》《斩雄信》等。取材于三国的如《长坂坡》《战马超》《拦江截斗》《辕门射戟》《黄忠开弓》《二气周瑜》《三气周瑜》等。此外,还有被称为江湖十大本戏的《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代荣》《六子争》《七贤眷》《八阵图》《九莲灯》《十美图》等十出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创作了新剧目如《杨八姐搬兵》《黄花山》《雪仲冤》《西河会》《玉堂春》《拦马走关》《五台会兄》《画扇》《春满柜台》《三里湾》《虎穴擒鷳》《忙季钟声》《百鸟衣》等。
  邕剧的主要剧目,约有400多个,大都取材于唐、宋时期的历史演义和古代传奇,也有民间传说的题材。如反映北宋杨家将的《杨八姐搬兵》《拦马过关》《辕门斩子》《碰碑》《高旺进表》《五台会兄》等。反映唐代题材的如《汾河湾》《算粮登殿》《梨花罪子》《李槐卖箭》《斩雄信》等。取材于三国的如《长坂坡》《战马超》《拦江截斗》《辕门射戟》《黄忠开弓》《二气周瑜》《三气周瑜》等。此外,还有被称为江湖十大本戏的《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代荣》《六子争》《七贤眷》《八阵图》《九莲灯》《十美图》等十出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创作了新剧目如《杨八姐搬兵》《黄花山》《雪仲冤》《西河会》《玉堂春》《拦马走关》《五台会兄》《画扇》《春满柜台》《三里湾》《虎穴擒鷳》《忙季钟声》《百鸟衣》等。
== 现状 ==
  由于历史原因,邕剧曾遭到禁演,1969年邕剧团解散,几近停止,进入新世纪,邕剧获得新生,在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邕剧再次登台。
  2011年2月,'''南宁市邕剧展示中心'''在新会书院正式揭牌,邕剧在和世人阔别近40年后重新复活。虽然当下邕剧官话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除了老一辈,年轻一辈几乎无人会听,邕剧的传承道阻且长,但邕剧传承人的热情永在,并一直在这条路上不懈前行。


== '''传承价值''' ==
== '''传承价值''' ==
第58行: 第66行:
  邕剧与其他戏剧一样,是具有娱乐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艺术形式。首先,邕剧具有娱乐价值。过去的戏剧之所以受到该时期人们的青睐,是由于戏剧本身具有的娱乐价值。基于人与社会的普遍性需求,邕剧的发展越来越考虑到娱乐性质,由原来的娱神逐渐发展到多元的娱人。过去的社会发展和传媒技术相对落后,人类娱乐的方式很单一,而邕剧这种集武术、声腔妆容、嬉戏、情趣、讲述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自然成为了旧时邕州一带人们茶余饭后消遣时间、丰富生活的方式。其次,邕剧具有教育价值。一方面,过去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人们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甚少,而邕剧上演的剧目多数来源于历史文化和文史故事,人们通过欣赏邕剧来学习文史常识;另一方面,剧中的各类人物塑造,其奸诈、忠良、正义、邪恶、贪婪和无私等强烈的人物形象会生动地通过舞台和艺术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观众通过观看获得自身的情感价值判断,从而形成价值取向,邕剧的教育功能就是基于观看到判断再到形成的过程。
  邕剧与其他戏剧一样,是具有娱乐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艺术形式。首先,邕剧具有娱乐价值。过去的戏剧之所以受到该时期人们的青睐,是由于戏剧本身具有的娱乐价值。基于人与社会的普遍性需求,邕剧的发展越来越考虑到娱乐性质,由原来的娱神逐渐发展到多元的娱人。过去的社会发展和传媒技术相对落后,人类娱乐的方式很单一,而邕剧这种集武术、声腔妆容、嬉戏、情趣、讲述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自然成为了旧时邕州一带人们茶余饭后消遣时间、丰富生活的方式。其次,邕剧具有教育价值。一方面,过去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人们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甚少,而邕剧上演的剧目多数来源于历史文化和文史故事,人们通过欣赏邕剧来学习文史常识;另一方面,剧中的各类人物塑造,其奸诈、忠良、正义、邪恶、贪婪和无私等强烈的人物形象会生动地通过舞台和艺术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观众通过观看获得自身的情感价值判断,从而形成价值取向,邕剧的教育功能就是基于观看到判断再到形成的过程。


== 相关院团 ==
  [[南宁市邕剧团]]、[[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分类:戏曲种类]]
[[分类:戏曲种类]]

2023年6月30日 (五) 17:19的最新版本

2010年受新加坡邀请,赴新加坡演出邕剧《五台会兄》剧照
2010年受新加坡邀请,赴新加坡演出邕剧《五台会兄》剧照

  邕剧是广西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习称为“广戏”“老戏”“五六腔”,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及越南、柬埔寨等国。它发源于湖南,属皮簧声腔系统,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且用邕州官话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将之定名为“邕剧”。

  邕剧的表演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是南派武功和粤西风骨的结合。邕剧虽然是汉民族创造的皮黄戏曲剧种,但长期在壮族聚居的桂西南地区流动演出,其舞台语言、音乐、扮相、行头、剧目内容等方面潜移默化地融进了壮族文化元素,发展成为西南各民族共有的戏曲艺术。

  2008年,邕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38。[1]

发展历史

  “邕”是南宁的乳名,邕剧便成为了乡音。与许多地方戏一样,邕剧起源于皮黄腔调,唱词是邕州官话,是由本地民间说唱的音乐艺术与外来的多种戏曲声腔不断融合、发展而成,曾与祁剧桂剧、丝弦剧、粤剧等皮黄剧种有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

  后在外来戏曲文化的刺激和当地民间音乐、风土人情和桂西南官话的熏陶影响下,逐步与祁剧、桂剧、丝弦剧等剧分野。

清朝

  自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起,在南宁及其周围一带,传统的官话戏曲就已流传甚广。当戏班在南宁本地一带演出时,戏迷们称之为“本地班”;当戏班在外演出时则被称为“南宁班”、“南宁戏”、“老戏”等。1933年,南宁商界为红十字会筹款举办“游艺会”时,首次标出了“邕剧”二字,与粤剧、桂剧等同台竞技。

  清朝末期,邕剧已在桂中、桂南地区流传开来,甚至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受到极大的欢迎。

  清朝末期,大部分的邕剧戏班是由成名艺人建立起来的,如当时红极一时的四大本地班———全新凤、合新凤、寿新凤、乐尧天,皆为此类。所以其时戏班多为“家族班”,剧目的的传承大多靠师父一字一词、一招一式传授给徒弟。清朝末期南宁最有名的“家族班”当属乐尧天班,有“一天盖三凤”之说,创立者为蒋祖友,其《打龙蓬》极为出名,有“戏状元”之美誉。

  民国初,由于人们有了更多的看戏需求,邕剧戏班纷纷开设,其中最著名的属陆荣廷资助组建的军民乐班。陆荣廷年轻的时候,流浪在南宁龙州等地,因为犯事被清兵追捕。逃难中,陆荣廷巧妙地逃到拐脚桂(刘玉堂)的戏班里头,拐脚桂心存善良,把他藏在戏服的箱子里,陆荣廷因此逃过一难。后来,昔日的恩人拐脚桂穷苦不堪,而陆荣廷已当上广西的督军。拐脚桂为求生存,求见陆荣廷,陆荣廷亲自出门迎接这位衣服破烂不堪的邕剧艺人,以好酒好菜招待,并拨款15000多银元,成立军民乐班,让拐脚桂在戏班里头唱戏。军民乐班成了当时广西第一号南宁本地戏班,常在南宁、龙州和左江一带为官兵百姓们演出,颇得大家的喜爱。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戏班艺人们也在戏台上表达着自己的爱国热忱。蒋大增、杜松龄等邕剧艺人在隆安演出时,一改往日的爱情题材剧,上演《血战高平》。据介绍,当喜闻乐见而又雄浑激昂的本地剧在台上唱起时,场下的戏迷们亦激情满怀,都站起来和着艺人的词一起唱戏。随着日寇的入桂,不少邕剧艺人纷纷弃家出走,在逃难中,他们宁愿卖番薯糖水,开茶馆维持生活,也不愿为侵略者粉饰太平。此后,邕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停滞期。

新中国

人民邕剧院
人民邕剧院

  1949年,全国解放,这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开创了新天地,1951 年 1 月 21 日成立南宁市人民邕剧团。洪高明为第一任邕剧团团长。至此,“本地戏”才有了“邕剧”这个雅号,有了第一个专业剧团。邕剧团成立之后,保持“本地班”本色,终年坚持日场(下午场)和夜场演出,邕剧成为南宁人民最喜爱的剧种之一,邕剧进入发展全盛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邕剧曾经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极具魅力。

  邕剧的流布区域包括广西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来宾市、贵港市、防城港市许多县区及云南省的富宁市、河口县等地,并辐射至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

   由于历史原因,邕剧曾遭到禁演,1969年邕剧团解散,几近停止,进入新世纪,邕剧获得新生,在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邕剧再次登台。

    2005 年5 月,邕剧在中国剧协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小戏艺术节上,勇夺金奖及五个单项奖。中国戏剧家协会为了表彰邕剧几十年后重新回到舞台,特别授予邕剧全国唯一的一个“稀有剧种”保护奖。

    2007 年 1 月,邕剧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 8 月 2 日,恢复成立南宁市邕剧团

    2008 年 6 月,邕剧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翻开了邕剧新生的历史篇章。邕剧,这张南宁市独有的文化名片,又被人们从历史尘封之中捡拾起来,重新擦亮了。[2]

  2011年2月,南宁市邕剧展示中心在新会书院正式揭牌,邕剧在和世人阔别近40年后重新复活。虽然当下邕剧官话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除了老一辈,年轻一辈几乎无人会听,邕剧的传承道阻且长,但邕剧传承人的热情永在,并一直在这条路上不懈前行。

艺术特色

文化特征

  角色行当

  邕剧的角色行当,基本上分生、旦、净、丑四门。原本多由武生(须生)、小生、散发旦和花脸四行当家(主演),后来又逐步衔变为以小武和花旦为主,同时为了适应观众的爱好和需要,原来只处于次要地位的丑行,也进入了主要的行列。

  旦行表演

  邕剧旦行表演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全能性,即旦行主要演员必须“通行”发展,以散发旦为主,能兼演正旦、花旦,甚至老旦。二是技巧性,即戏曲表演程式规范熟练,“手眼身步法”等基本功过硬,无论扎靠跳台(即穿靠起霸)、跑圆场、耍水袖,还是抖散发、绞纱(即乌龙绞柱),甚至揆椅、铲椅、铲台、打把子都能胜任。三是多面性。能体现西南地区各族妇女不仅善良贤惠,而且勤劳、勇敢、能干、泼辣的性格特点。西南地区各民族一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母系社会的痕迹,保留着“女主外、男主内”的习俗,妇女贤淑而强悍。邕剧旦行表演亦刚亦柔,就是这种民风的反映。

  语言与唱腔

  邕剧的语言用桂西南官话,并含有大量的白话、客家话、平话和壮话的民间习语、词汇、谚语、歇后语,唱法与邕州当地历史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语言特征等结合,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及提炼中形成该剧种的色彩风格。

邕剧是属于皮黄声腔系统的剧种,唱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称为“南路”和“北路”,以下又分为各种叮板的形式,如首板、平板、二流、滚花、哭板、煞板、弋板、吊板等。此外,还有大量的杂腔,如安庆调、七句等,另外还有将近百支的曲牌小调。

代表剧目

  邕剧的主要剧目,约有400多个,大都取材于唐、宋时期的历史演义和古代传奇,也有民间传说的题材。如反映北宋杨家将的《杨八姐搬兵》《拦马过关》《辕门斩子》《碰碑》《高旺进表》《五台会兄》等。反映唐代题材的如《汾河湾》《算粮登殿》《梨花罪子》《李槐卖箭》《斩雄信》等。取材于三国的如《长坂坡》《战马超》《拦江截斗》《辕门射戟》《黄忠开弓》《二气周瑜》《三气周瑜》等。此外,还有被称为江湖十大本戏的《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代荣》《六子争》《七贤眷》《八阵图》《九莲灯》《十美图》等十出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创作了新剧目如《杨八姐搬兵》《黄花山》《雪仲冤》《西河会》《玉堂春》《拦马走关》《五台会兄》《画扇》《春满柜台》《三里湾》《虎穴擒鷳》《忙季钟声》《百鸟衣》等。

传承价值

  邕剧扎根民间,在历代艺人的精心打造下逐步完善成熟,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价值,形成了一整套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唱腔、表演程式、演出剧目,在民间拥有观众群体。

  邕剧与其他戏剧一样,是具有娱乐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艺术形式。首先,邕剧具有娱乐价值。过去的戏剧之所以受到该时期人们的青睐,是由于戏剧本身具有的娱乐价值。基于人与社会的普遍性需求,邕剧的发展越来越考虑到娱乐性质,由原来的娱神逐渐发展到多元的娱人。过去的社会发展和传媒技术相对落后,人类娱乐的方式很单一,而邕剧这种集武术、声腔妆容、嬉戏、情趣、讲述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自然成为了旧时邕州一带人们茶余饭后消遣时间、丰富生活的方式。其次,邕剧具有教育价值。一方面,过去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人们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甚少,而邕剧上演的剧目多数来源于历史文化和文史故事,人们通过欣赏邕剧来学习文史常识;另一方面,剧中的各类人物塑造,其奸诈、忠良、正义、邪恶、贪婪和无私等强烈的人物形象会生动地通过舞台和艺术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观众通过观看获得自身的情感价值判断,从而形成价值取向,邕剧的教育功能就是基于观看到判断再到形成的过程。

相关院团

  南宁市邕剧团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