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12行: | 第12行: | ||
== 现状 == | == 现状 == | ||
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建院70余年,汉调二黄名家汇聚,历年上演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千余部,创编各类小品、小戏无法估量,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由研究院创编的《板桥轶事》《马大怪传奇》《琵琶村里镇长哥》《赵成卖身》《大破天门阵》《莲花碑》《风雨赵家楼》《半云榜》等剧目在历届陕西省艺术节上获奖无数,其中《马大怪传奇》荣获第二届陕西省艺术节金奖、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西北荟萃”综合优秀奖;新编汉调二黄现代戏《莲花碑》在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优秀剧目展演奖并代表安康赴新疆奎屯、广东深圳等地交流演出。 | 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建院70余年,汉调二黄名家汇聚,历年上演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千余部,创编各类小品、小戏无法估量,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由研究院创编的《板桥轶事》《马大怪传奇》《琵琶村里镇长哥》《赵成卖身》《大破天门阵》《莲花碑》《风雨赵家楼》《半云榜》等剧目在历届陕西省艺术节上获奖无数,其中《马大怪传奇》荣获第二届陕西省艺术节金奖、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西北荟萃”综合优秀奖;新编汉调二黄现代戏《莲花碑》在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优秀剧目展演奖并代表安康赴新疆奎屯、广东深圳等地交流演出。 | ||
[[分类:汉调二簧院团]] | |||
{{GroupList | {{GroupList | ||
|class_type=汉调二簧 | |class_type=汉调二簧 | ||
|is_recomend=0 | |is_recomend=0 | ||
}} | }} |
2023年6月29日 (四) 13:36的最新版本
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安康汉剧团,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国家级非遗剧种汉调二黄传承、保护、发展为主要业务的专业院团,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下属公益性正科级事业单位。[1]
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西关农工商自乐社和安康同心社联合成立了安康人民剧院,整理传统剧目,移植排演了一些现代剧与历史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汉调二黄传统表演进行全面革新。20世纪50年代,安康汉调二黄出现繁荣的新局面,1953年被省文化厅批准为陕西省汉调二黄国营剧团,汉剧团从此走上正规,各方面都比较规范。50年代末到60年中期,安康各县先后成立县汉剧团,号召老艺人入团,并招收新学员,排演了上千个传统剧目;1959年,75名毕业的陕西省戏曲学校(现为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汉剧学员多数被分配到了安康汉剧团,从事汉调二黄传承振兴的人数迅速增加。
到1992年,安康汉剧团停止工作,艺人们纷纷放弃汉调二黄演艺事业,自寻生路,这种状态持续了大概十年。但这期间仍有零星艺人组织起小团队坚持下乡演出。他们自行联系,主要为庙会、农贸市场开集、农村红白喜事等演出。
从2000年开始,以安康“龙舟文化”为契机,汉调二黄开始了复苏之旅。2011年,安康市政府在召开工作会议上提出“振兴汉调二黄,就是振兴安康”的口号。原安康汉剧团改名为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专门致力于安康汉调二黄的研究和传承。[2]
现状
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建院70余年,汉调二黄名家汇聚,历年上演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千余部,创编各类小品、小戏无法估量,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由研究院创编的《板桥轶事》《马大怪传奇》《琵琶村里镇长哥》《赵成卖身》《大破天门阵》《莲花碑》《风雨赵家楼》《半云榜》等剧目在历届陕西省艺术节上获奖无数,其中《马大怪传奇》荣获第二届陕西省艺术节金奖、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西北荟萃”综合优秀奖;新编汉调二黄现代戏《莲花碑》在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优秀剧目展演奖并代表安康赴新疆奎屯、广东深圳等地交流演出。
免责声明
神州戏曲百科的词条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如您发现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或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zxqweb@163.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