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木偶戏:修订间差异
(创建页面,内容为“ 宁化木偶戏(水茜木偶戏)属提线木偶,又称傀儡戏,是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俗艺术,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据《宁化县志》载,宁化木偶戏“唱腔大多为祁剧,也有京剧和闽西汉剧。民国初年,泉上廖得迪、朱锦宪分别从上杭、江西学艺回来,在当地组织木偶戏班演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后,又到水茜等地传艺”。2018年6月列入三明市…”) |
无编辑摘要 |
||
第15行: | 第15行: | ||
逢年过节、迎神庙会,或是乔迁新居、孩子升学、老人做寿,村民都会请木偶戏班进场演出,热闹几天,以示庆贺。傀儡偶身高60—70厘米,虽属提线类,但偶身为二十四身,俗称二十四诸天,角色可达70多个,可以根据不同服饰装扮出大量角色。木偶戏行当与京剧相似,分为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下面又有更细分支,不同行当的动作有不同的规范,比如文官出场就要有整冠、排衣、撩袍、端带四个动作,生走八字步,旦走小碎步,而武打场面更加复杂,对操纵技巧要求更高。 | 逢年过节、迎神庙会,或是乔迁新居、孩子升学、老人做寿,村民都会请木偶戏班进场演出,热闹几天,以示庆贺。傀儡偶身高60—70厘米,虽属提线类,但偶身为二十四身,俗称二十四诸天,角色可达70多个,可以根据不同服饰装扮出大量角色。木偶戏行当与京剧相似,分为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下面又有更细分支,不同行当的动作有不同的规范,比如文官出场就要有整冠、排衣、撩袍、端带四个动作,生走八字步,旦走小碎步,而武打场面更加复杂,对操纵技巧要求更高。 | ||
随着城乡电视电影、手机电脑的不断普及,加上提线木偶艺术存在表演形式老旧、舞台设计陈旧等缺陷,观看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了,真正能欣赏其中艺术性的人更少了,客家木偶戏正走向衰落。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赚钱,木偶戏的观众以老人和孩子为主。 | 随着城乡电视电影、手机电脑的不断普及,加上提线木偶艺术存在表演形式老旧、舞台设计陈旧等缺陷,观看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了,真正能欣赏其中艺术性的人更少了,客家木偶戏正走向衰落。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赚钱,木偶戏的观众以老人和孩子为主。[https://mp.weixin.qq.com/s/rwNvyyc5S7wD5utlv73ezg] | ||
== 艺术特点 == | == 艺术特点 == | ||
第89行: | 第89行: | ||
(2)跳魁星、财神等。这个过程根据戏的不同而演,一般没有实质的表演,时间也不长。 | (2)跳魁星、财神等。这个过程根据戏的不同而演,一般没有实质的表演,时间也不长。 | ||
(3)打八仙:即演八仙,“打“有“演”之义,一般情况下只有八仙八个角色出现,有时也有王母等其他角色。这些形象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角色,所以有热闹、辟邪、祝福等寓意。各地打八仙的仪式相差不大.表演者还会唱(说)一些带有贺宫、祝福寓意的好话。 | (3)打八仙:即演八仙,“打“有“演”之义,一般情况下只有八仙八个角色出现,有时也有王母等其他角色。这些形象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角色,所以有热闹、辟邪、祝福等寓意。各地打八仙的仪式相差不大.表演者还会唱(说)一些带有贺宫、祝福寓意的好话。[https://mp.weixin.qq.com/s/rwNvyyc5S7wD5utlv73ezg] | ||
[[分类:戏曲种类]] | [[分类:戏曲种类]] |
2023年2月18日 (六) 16:24的最新版本
宁化木偶戏(水茜木偶戏)属提线木偶,又称傀儡戏,是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俗艺术,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据《宁化县志》载,宁化木偶戏“唱腔大多为祁剧,也有京剧和闽西汉剧。民国初年,泉上廖得迪、朱锦宪分别从上杭、江西学艺回来,在当地组织木偶戏班演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后,又到水茜等地传艺”。2018年6月列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流与发展状况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它形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南宋时期,福建傀儡戏达到全盛时期.作为百戏中最具戏剧艺术表现力的傀儡戏,它因与宗教关系密切,备受民众的欢迎,在社戏中地位突出。根据有关资料记载,闽西客家木偶戏的发源地在上杭,并广泛流行于省内及周边客家地区,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技艺精湛。宁化何时开始有木偶戏(又称傀儡戏)遽难定论,但据《泉上镇志》记载“泉上木偶剧团成立于清代末年,以傅桂生为首,成员5—6人。”这是木偶戏在宁化最早的记载,由此可知,在清朝末年宁化就有了较为专业的民间木偶剧团。那么,宁化木偶戏是从何处传入本土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水茜沿口村民到上杭经商学成带回家乡,另一种说法是有些上杭木偶艺人到宁化演出后,许多村民看了十分喜爱,也纷纷跟他们学艺并组织戏班。而宁化北部的河龙乡大洋村的祁剧木偶剧团“兴盛堂”却是从江西石城传入的。根据《宁化县志》载:“宁化木偶戏属提线木偶,唱腔大多为祁剧,也有京剧和闽西汉剧。民国初年,泉上廖得迪、朱锦宪分别从上杭、江西学艺回来,在当地组织木偶戏班演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后,又到水茜等地传艺。”由此可见,宁化的木偶戏是从上杭和江西两地传入的毋庸置疑,但从传习分布来看,上杭对宁化的影响较大。
宁化木偶戏除了在传统节日庙会期间演出外,平常宗祠祭祀、迎神赛会、喜庆宴会等民间的游神、打醮、转火也时常请木偶戏班演出。木偶色彩鲜艳,剧目生动活泼,诙谐有趣,因此自传入本土后,身后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宁化历史上傀儡戏班较多,主要分布在泉上、沿口、沿溪、安远、
杜家一带,特别是水茜乡沿口村的木偶戏班曾盛极一时,最多时全村有9个戏班,分别是赖彩能的永盛堂、赖炳城的永兴堂、赖瑞林的永继堂、危宗梅的永顺堂、谢国林的新庆堂、赖邱生的福兴堂、曾太阳的万顺堂、危朝仕的新兴堂和王迟生的新盛堂,常年活跃在全县各乡镇及周边县市。沿口村至今保存着一座古戏台,沧桑百年,古色古香。见证了宁化木偶戏的发展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门曾做过一个统计,全县有业余木偶戏团11个,从艺人员有上百人,较有名气的艺人有李巴子、李上永、赖天水、危朝仕等。各木偶戏班都有几十个剧目,常演的剧目主要有《对金钱》《白蛇传》《二度梅》《昭君传》《赵玉林》《珍珠塔》《金钗记》《珠砂印》等,还有一些木偶戏团还能根据需要改编《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历史名著和一些民间传说,自编自导,深受观众欢迎。
逢年过节、迎神庙会,或是乔迁新居、孩子升学、老人做寿,村民都会请木偶戏班进场演出,热闹几天,以示庆贺。傀儡偶身高60—70厘米,虽属提线类,但偶身为二十四身,俗称二十四诸天,角色可达70多个,可以根据不同服饰装扮出大量角色。木偶戏行当与京剧相似,分为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下面又有更细分支,不同行当的动作有不同的规范,比如文官出场就要有整冠、排衣、撩袍、端带四个动作,生走八字步,旦走小碎步,而武打场面更加复杂,对操纵技巧要求更高。
随着城乡电视电影、手机电脑的不断普及,加上提线木偶艺术存在表演形式老旧、舞台设计陈旧等缺陷,观看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了,真正能欣赏其中艺术性的人更少了,客家木偶戏正走向衰落。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赚钱,木偶戏的观众以老人和孩子为主。[1]
艺术特点
宁化木偶戏具有鲜明的客家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宗教民俗特征.儒家文化和民间道教的影响亦深植其中。宁化木偶戏唱腔为祁剧,属乱弹,以皮黄为主,视剧情、角色,插用采茶调、京调等,舞台语言则与闽西汉剧同,伴奏有锣鼓、管弦、唢呐及帮唱。木偶戏班农忙时分散在家务农,逢年过节或农闲时组班到外演出。剧情节奏相对较慢,剧目陈旧更新少。
演出人员
由五人组成,具体分工为前台提线2人,后台京胡和唢呐各1人,拉二胡1人,打鼓、锣、钹同为1人。
木偶个数与结构
木偶高约1米,为24个和28个,分生、旦、净、丑。角色最多的可达70多个,可以根据不同服饰装扮出大量角色。
角色
生:小生、老生、武生、十二线、头三线、左手二线、右手三线,脚四线。
旦:小旦、老旦、武旦、苦旦、丑旦,十二线、头三线、左手二线、右手三线、脚四线。
净:黑脸、红脸、花脸,十三线、头三线、左手二线、右手三线、脚四线。
丑:二花、三花、十七线、头三线、左手三线、右手四线、脚四线、肚子一线、背二线。
服饰与盔帽
五蟒(即龙袍)分:黄、黑、红、绿、白五色。
四靠分:黑、红、绿、白四色。
小生服:绿、红、粉红色。
老生:黑、蓝
武生:白、黑,袖口小。
小旦:服饰颜色艳丽以红色为主。
老旦:较素,绿、黑为主。
男丑:黑、蓝为主。
女丑:红、绿为主。
皇冠、凤冠、王帽、相帽、状元帽、太监帽、太师帽、帅盔、军盔、武生帽、小生帽、公差帽、战盔等。
道具
桌、椅、床、帐、水桶、扫把、酒壶、酒杯、伞、蜡烛、马鞭、香炉、拂尘、红头巾、扇、笔、砚、笔架等。
武器
刀、枪、剑、戟、矛、斧、锤、弓、箭、令旗等。
乐器
鼓、梆子、迟板、大锣、小锣、叫锣、大钹、小钹、唢呐京胡、二胡、笛子等。
祖师
陈平祖师、历代祖师、田公祖师、在哪里演出就供奉在哪里。
陈平,男,汉朝,生卒不详,汉丞相,拥木偶智退匈奴围兵,汉高祖刘邦封为曲逆侯,是木偶创始人,是祁剧木偶班的祖师爷。
常用曲牌
宁化传统木偶戏戏目多为《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历史名著改编而成的,还有民间传说,有一定的劝诫和警示作用。据1987年当地的统计数字,全县有业余木偶戏团11个,主要分布在泉上、沿口、沿溪、安远、杜家一带,较有名气的艺人有李巴子、李上永、赖天水、危朝仕等,常演剧目较为丰富,主要有《对金钱》《白蛇传》《二度梅》《昭君传》《赵玉林》《珍珠塔》《金钗记》《珠砂印》等数十部,深受观众喜爱。[2]
演出程序和步骤
搭戏台
沿口村木偶戏班都有一套特制的支架,每次演出之前组装,演出结束拆开,便于流动演出。今天永盛堂剧团的戏台,台面宽度为2.4米,戏台纵深为5米,前台(艺人称“外场”)为木偶表演区,后台(艺人称“内场”)为乐队区,左右两侧横杆上悬挂36头木偶,随时准备上场。木偶戏台一般搭在庙宇、礼堂正殿正侧,面对菩萨塑像。
打闹台
在木偶正式表演之前,内场的乐手先演奏音乐,此时外场负责表演的艺人将木偶根据角色要求进行穿衣、戴帽、挂须等(相当于戏曲演员进行化妆) ,按出场先后顺序挂在舞台两边的横杆上。闹台是我国民间戏曲、曲艺表演最常见的开场形式,一方面通过热闹的乐队表演,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另一方面也为演员的出场提供了足够的准备时间。
敬神灵(焚香)
艺人称“请菩萨”.根据不同的刷目及表演目的请相应的菩萨。这些菩萨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路神仙,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李靖天王、哪吒、木吒.杨哉(二郎神)、关帝爷、玄帝爷、二十四路神仙、观世音等等。
演仪式短剧
(1)拜天官(也称天官赐福),也有称“加冠”或“加官进爵”。一般没有实质的表演,只是用扮演天官的木偶出场做几个简单的动作,没有唱腔,时间很短。
(2)跳魁星、财神等。这个过程根据戏的不同而演,一般没有实质的表演,时间也不长。
(3)打八仙:即演八仙,“打“有“演”之义,一般情况下只有八仙八个角色出现,有时也有王母等其他角色。这些形象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角色,所以有热闹、辟邪、祝福等寓意。各地打八仙的仪式相差不大.表演者还会唱(说)一些带有贺宫、祝福寓意的好话。[3]
免责声明
神州戏曲百科的词条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如您发现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或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zxqweb@163.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