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创建页面,内容为“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是一所集两岸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交流为一体的艺术研究机构。   1986年12月由文化部批准,1987年6月正式成立“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室”;1993年更名为“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   1998年为加强对闽南文化的研究与交流,加挂“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所”的牌子;2009年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2012年12月更名为…”)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是一所集两岸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交流为一体的艺术研究机构。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是一所集两岸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交流为一体的艺术研究机构。


== 简介 ==
  1986年12月由文化部批准,1987年6月正式成立“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室”;1993年更名为“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
  1986年12月由文化部批准,1987年6月正式成立“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室”;1993年更名为“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


第24行: 第25行:


  30多年来,在推动两岸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3年4月,文化部授予我院为“文化部两岸文化研究基地”, 2019年11月文旅部统一更改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http://www.xmtys.com/dwgk/dwjj/]
  30多年来,在推动两岸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3年4月,文化部授予我院为“文化部两岸文化研究基地”, 2019年11月文旅部统一更改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http://www.xmtys.com/dwgk/dwjj/]
 
[[分类:歌仔戏院团]]
{{GroupList
{{GroupList
|class_type=歌仔戏
|class_type=歌仔戏

2023年6月25日 (日) 14:23的最新版本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是一所集两岸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交流为一体的艺术研究机构。

简介

  1986年12月由文化部批准,1987年6月正式成立“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室”;1993年更名为“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

  1998年为加强对闽南文化的研究与交流,加挂“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所”的牌子;2009年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2012年12月更名为“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院)。下设研究室、创作室、资料室、编辑部。

  研究院承担着开展对台文化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交流的重任,举办过被大陆媒体称之为“零的突破”的“首届台湾艺术研讨会”。先后开展了闽台地方戏曲、两岸音乐、两岸舞蹈、闽南方言、闽南语歌曲、闽台民俗等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积极推动两岸表演艺术团体互访交流演出。与台湾共同策划了“首届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并与台湾学界共同倡议建立歌仔戏研究学科和轮流举办歌仔戏学术研讨和演出交流。

  2004年,经文化部同意,“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落户在厦门,至今已办了十五届。内容从海峡两岸民间艺术、扩大到当代话剧、当代舞蹈、实验戏剧、艺术教育、艺术数位化的资源共享、美术展览、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两岸县市文化交流;从闽南文化扩大到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从民间交流扩大到学校青少年交流。艺术节每年的主题不同,探讨的问题也是两岸最关注的文化艺术发展问题。从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承、探讨到文化产业的知识保护,从非遗的记录整理到“数位化”资源共享,“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已成为海峡两岸重要的艺术交流品牌。

  在推动两岸文化学术研究朝着深层次发展的同时,发挥厦门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区域优势和先行先试的作用,积极推动两岸艺术的融合发展。

  2009策划了由两岸共同创作演出的歌仔戏《蝴蝶之恋》,被台湾媒体称之为“两岸戏曲的破冰之旅”,推动台湾团队共同参加中国戏剧节和中国艺术节,并获文华大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同时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的先河。

  2017年两岸合作的《大稻埕》再次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019年5月与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合作的闽台地方戏《阿搭嫂》,入选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业界专家的好评,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称其是“闽台地方戏曲艺术融合发展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冬令营荣获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科研建设“优秀科研实践案例”。

  承担了《歌仔戏史》《高甲戏“傀儡丑”技艺的整理与研究》等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先后出版了《台湾文化概述》《歌仔戏丛书》《高甲戏史》《闽台民间艺术散论》《歌仔戏的创新历程》《鼓乐喧天》《听见厦门历史的声音》《歌仔戏音乐三十年》《两岸同谱蝴蝶恋》《歌仔戏厦门流派代表人物唱腔选》《宋江阵》等80多部研究专著和资料汇编。出版的《闽南文化研究》杂志成为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究者的重要园地。

  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是研究院的一大特色,先后创作了歌剧《阿美姑娘》、南音《南音魂》《金门厦门门对门》《浔阳江头》《长恨歌》《情归何处》《鼓浪曲》、歌仔戏《羯鼓汉箫》《邵江海》《心灯》《蝴蝶之恋》《侨批》、高甲戏《阿搭嫂》《大稻埕》、话剧《日子》《你知道我在》等一大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艺术作品。三度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四度荣获文化部“文华奖”、七度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三度荣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二度荣获中国曲艺奖“牡丹江”,以及 “文华编剧奖”、“文华音乐设计奖”、“文华舞美奖”、“中国戏剧奖·优秀编剧奖”、“中国戏剧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中国戏剧奖·评论奖”等多项个人奖,积极推动厦门艺术的发展。

  30多年来,在推动两岸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3年4月,文化部授予我院为“文化部两岸文化研究基地”, 2019年11月文旅部统一更改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