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戏: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3行: 第3行:
  五音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其发生、发展、定型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娱乐性强,易引起观众共鸣。
  五音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其发生、发展、定型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娱乐性强,易引起观众共鸣。


  2006年5月20日,五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6。
  2006年5月20日,五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6。[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298]


== 发展历程 ==
== 发展历程 ==
第65行: 第65行: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获得五音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获得五音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 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2023年联合招生。[https://mp.weixin.qq.com/s/omCRVYqFx-T--560CgTDQg]
  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与[[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2023年联合招生。[https://mp.weixin.qq.com/s/omCRVYqFx-T--560CgTDQg]


== 社会影响 ==
== 社会影响 ==
第72行: 第72行:
  1998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排演的剧目:现代戏《腊八姐》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戏曲类第一名、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1998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排演的剧目:现代戏《腊八姐》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戏曲类第一名、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1986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霍俊萍获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演出月最佳主角奖,1988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86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霍俊萍获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演出月最佳主角奖,1988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 重要活动 ===
=== 重要活动 ===
第91行: 第91行:


   4.受资金的限制,大量的历史记录和资料很难妥善保存,许多在世老艺人的绝活和表演也不能及时摄制下来。如:鲜樱桃的唯一传人、他的儿子邓吉利,已经七十多岁,身体欠佳,再不加强挖掘、继承、保护,恐怕将会遗憾无穷了。   5.面临着即便是传承下来,还要继续发展的问题,就必需投入更大的资金坐下来探讨与研究,使五音戏在挖掘、保护、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完善。 面对种种状况如再不引起重视,不用多久五音戏就很有可能消亡。
   4.受资金的限制,大量的历史记录和资料很难妥善保存,许多在世老艺人的绝活和表演也不能及时摄制下来。如:鲜樱桃的唯一传人、他的儿子邓吉利,已经七十多岁,身体欠佳,再不加强挖掘、继承、保护,恐怕将会遗憾无穷了。   5.面临着即便是传承下来,还要继续发展的问题,就必需投入更大的资金坐下来探讨与研究,使五音戏在挖掘、保护、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完善。 面对种种状况如再不引起重视,不用多久五音戏就很有可能消亡。
[[分类:戏曲剧种]]
{{Opera
|class_type=五音戏
|start_letter=W
}}
[[分类:戏曲种类]]

2023年6月19日 (一) 16:25的最新版本

  五音戏,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五音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称。其发生、发展、定型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娱乐性强,易引起观众共鸣。

  2006年5月20日,五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6。[1]

发展历程

  五音戏的发展,历经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五音戏四个时期。

  秧歌腔是秧歌、花鼓秧歌与山东省章丘历城等地民歌结合的产物,伴奏仅用锣鼓,角色一生一旦,后来逐渐有所增加。有人为其填词或编创故事,使秧歌腔在内容、形式上更加丰富而更具吸引力。

  "周姑子"又称"肘鼓子","肘鼓子"是一种声腔系统,因演唱时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得名,是山东地区和苏北一带地方戏的总称。五音戏与茂腔、柳腔、柳琴戏等山东地方戏曲同属肘鼓子系列,秧歌腔最早也属于"肘鼓子",发展到后来由于"周姑子"的加入,无论是腔调还是表演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姑子"是当地方言对尼姑的称呼,"周姑子戏"便是从此而来的。清光绪年间,青野村的艺人赵宝子(赵国清)学习并改革了"周姑子戏",同村的靳成章和靳成花兄弟拜他为师。后来,靳氏兄弟把戏名定为"周姑子戏"。

  民国初年,周姑子戏在章丘及周边地区已声名远播。20世纪20年代,靳氏兄弟率领戏班赴济南大观园演出,引起轰动。梆子戏班主邓洪山喜欢上了周姑子戏,便与靳氏戏班合并,拜靳氏兄弟为师,就是后来的名角"鲜樱桃"。此时周姑子戏形成了较为独立完整的板腔体系,并借鉴了京剧、昆腔、梆子等剧种的伴奏服装、道具、化妆,形成了专业演出社班,影响不断扩大。

  1935年10月,经原齐鲁大学教授、建国后任文化部文化司司长马彦祥的介绍,邓洪山带领由两个"武场"和两个男演员组成的"五人班",到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将剧种名称最终确定为"五音戏",一直沿用。

文化特征

唱词

  五音戏的唱词极具民间口头文学特点,多使用方言、歇后语、倒装句,语言风格亲切、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词中常使用的方言, 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比如:头午(上午)、晌饭 (午饭)、忙活针线 (忙着做) 、拾拾摄掇的不得安(让人心里不安稳、不踏实)、盘巴起腿来咱拉拉长谈 (跷二郎腿)等等。

唱腔

  板式五音戏源于民歌,通常由一个上句、一个下句的两句体组成,唱腔以板腔体为主, 还有部分的曲牌音乐穿插其中。五音戏主要有悠板、二不应、鸡刨爪、散板四种基本板式, 并由这些基本腔型变化出各种板式,形成了本剧种的特色。

乐器

  五音戏早期只用打击乐伴奏,主要有鼓、板、大锣、小锣、小钱等乐器组成,只使用一套简单的锣鼓经,形式单调、表现力弱。演出有时需要演员兼奏或一人演奏不同乐器。 上场能演戏,下场能打锣,既是演员,又是伴奏人员,拥有了演员和伴奏人员的双重身份。不能适应复杂的大型剧目。后来,五音戏逐渐进入了弦乐伴奏和管弦乐的即兴伴奏阶段。先后加进的是二胡、月琴、小提琴、板胡、中胡、三弦、琵琶、笛、唢呐和高胡等乐器。

角色

  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

代表剧目

  五音戏的传统剧目主要有《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赵美蓉观灯》《王林休妻》《乡里妈妈》《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安安送米》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五音戏唱腔婉转、妩媚,剧目多以家庭伦理道德和当地妇女的生活状态为题材,地方特色浓郁,方言淳朴自然,娱乐性强,易引起观众共鸣,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五音戏作为一种优秀地城文化的代表,它所反映的戏曲文化内容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引领着群众生活的社会导向,人民通过戏曲能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陶冶,体现了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通过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在自娱自乐过程中,受到一种教益,能够从中获得一种鼓舞。因此五音戏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愉悦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五音戏传承着一种传统文化,发挥社会功能作用,以寓教于乐的特殊方式,滋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文化又在改变和影响着人,使人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调整自身,获得更大的发展。

  通过五音戏的表演与传播,使这种文化形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使广大观众和欣赏群体能够通过这种文化形式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展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传承现状

  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急剧变革给五音戏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加之保护措施滞后和资金不足,这一剧种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面临资金、演出市场等问题;民间的零星班社组织规模不大、水平不高、人员参差不齐,多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没什么创新与发展。由于境遇不佳,人才流失也很严重,演员队伍面临断档,创作人才更为稀缺。创作队伍比较薄弱,五音戏的艺术研究也严重滞后。

传承人物

  霍俊萍,女,汉族,1947年生,山东淄博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省淄博市申报。申报项目:五音戏。

  吕凤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省淄博市申报。申报项目:五音戏。

保护措施

  自2006年五音戏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宗旨,开展了一些工作。五音戏国家级传承人霍俊萍先后参加了代表性传承人在北京的展演活动,积极参与校园读本《走进五音戏》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同时大力培养年轻演员。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音戏代表性传承人吕凤琴,多次参加大型晚会演出及"非遗"进校园活动,以增进各界对五音戏的了解和关注。

  五音戏剧院与学校联合开展"五音戏进校园"活动,将《走进五音戏》作为当地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

  2017年12月14日,山东首家现当代戏曲名人专题纪念馆--鲜樱桃纪念馆开馆仪式在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举行。鲜樱桃纪念馆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是传承、保护、发展五音戏艺术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实践基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获得五音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与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2023年联合招生。[2]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98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排演的剧目:现代戏《腊八姐》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戏曲类第一名、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1986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霍俊萍获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演出月最佳主角奖,1988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重要活动

  1954年,淄博市五音剧社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彩楼记》、《王小赶脚》,邓洪山获演员一等奖,明鸿钧获演员二等奖。

  1960年,淄博市五音剧团进京汇报演出《王小赶脚》《拐磨子》《乡里妈妈》《王二姐思夫》及改编的《胭脂》等剧。之后,相继改编演出"聊斋戏"《二子争父》(《墙头记》)《姊妹易嫁》《侠女》,编演现代戏《豆花飘香》《石臼泉》等。

  1985年和1987年,五音剧团两度进京汇报演出。

濒危状态

  五音戏在十年动乱期间被迫解散,险些消亡,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关怀下,通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它起死回生,做了许多挖掘、抢救、继承、保护工作。但现在保护措施的不足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它又处于濒危的状态,具体情况如下:

   1.老艺人相继去世,在世的也年事已高,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传统剧目没有继承下来,必须加紧挖掘,做好抢救、保护工作,否则将永远消失。

   2.受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革,外来文化的冲击等诸多原因,五音戏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原有的设备和装置简陋,已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观众的要求,使观众面逐渐缩小。

   3.独剧独种,目前仅有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一个专业演出院团,不加大扶持保护,稍有不慎,该剧种就有消亡的可能。更何况没有一家艺术院校能培养五音戏的后继人才,随着在职人员年龄的不断增长,面临着后继人员缺乏的局面。现有在编人员七十余名,每年都有流失,每逢排演大型剧目,就更凸显出人材缺乏的问题,引进和培养五音戏后继人才迫在眉睫。

   4.受资金的限制,大量的历史记录和资料很难妥善保存,许多在世老艺人的绝活和表演也不能及时摄制下来。如:鲜樱桃的唯一传人、他的儿子邓吉利,已经七十多岁,身体欠佳,再不加强挖掘、继承、保护,恐怕将会遗憾无穷了。   5.面临着即便是传承下来,还要继续发展的问题,就必需投入更大的资金坐下来探讨与研究,使五音戏在挖掘、保护、继承的基础上更加完善。 面对种种状况如再不引起重视,不用多久五音戏就很有可能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