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 |||
第286行: | 第286行: | ||
===河南省=== | ===河南省=== | ||
[[河南豫剧院]](包含:河南省豫剧一团、河南省豫剧二团、河南省豫剧三团、省青年团)、[[郑州市豫剧院]] | [[河南豫剧院]](包含:河南省豫剧一团、河南省豫剧二团、河南省豫剧三团、省青年团)、[[郑州市豫剧院]] 、[[商丘市豫剧院]] 、洛阳豫剧院 、[[开封市豫剧院]] 、安阳市豫剧团 、[[濮阳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鹤壁豫剧团 、焦作市豫剧院 、小皇后豫剧团 、三门峡市豫剧团 、 [[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 、周口地区豫剧团 、商水县豫剧团 ,漯河市豫剧团 、驻马店市豫剧团 、信阳市豫剧团 、南阳市豫剧团、泽华金凤凰豫剧团、[[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平煤豫剧团]]等市豫剧团。 | ||
===山东省=== | ===山东省=== | ||
第294行: | 第294行: | ||
===湖北省=== | ===湖北省=== | ||
[[湖北省豫剧团]]、[[武汉市豫剧团]]、襄阳市豫剧院、十堰市豫剧团、老河口市豫剧团等 | |||
===陕西省=== | ===陕西省=== | ||
[[西安市豫剧团]]、狮吼剧团、民众剧社、咸阳市豫剧团、宝鸡市豫剧团等 | |||
===安徽省=== | ===安徽省=== | ||
第326行: | 第326行: | ||
===四川省=== | ===四川省=== | ||
[[四川省豫剧团]] | |||
===青海省=== | ===青海省=== | ||
[[西宁市豫剧团]] | |||
===台湾省=== | ===台湾省=== | ||
[[台湾豫剧团|台湾省豫剧团]] | |||
==豫剧资讯== | ==豫剧资讯== | ||
[[分类:戏曲种类]] |
2023年7月5日 (三) 16:36的最新版本
豫剧(英文:Henan Opera ),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是中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与京剧、黄梅戏、评剧、越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也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国家。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编。[1]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豫剧保护单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21年5月2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申报的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编号为Ⅳ-23。
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全国国有专业剧团163多个,民营剧团2239多个,从业人员10万多人。
起源介绍
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3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豫剧的来源,一说是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迄无定论。
清朝乾隆年间,豫剧已经流行,这一时期的文献如《歧路灯》《杞县志》等有相关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许门两家,蒋门在朱仙镇、许门在清河集,开办科班授业。
道光年间(1821—1850),“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
辛亥革命后 ,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二簧(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20世纪初期,豫剧由乡村进入省会开封演出,逐渐占领了城市的演出市场。 民国时期,女演员崛起,逐渐取得了豫剧行当的主力位置。
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由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成立河南游艺训练班,审编剧目,对数百名演员进行“高台教化”“服务社会”的教育,被名家称为“河南梆剧改革的第一声”。
1930年代,豫剧出现了大批名角,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豫剧向临近省区流动,它向西到达西安,使西安成为重要的演出中心,影响遍及西北各省。向东,在江苏、安徽等地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四好名旦”:马金凤、徐艳琴、阎立品、毛凤麟。这一时期的豫剧表演流派林立,异彩纷呈:常派(常香玉)奔放多姿、陈派(陈素真)典雅细腻、崔派(崔兰田)哀怨深沉、马派(马金凤)明亮清脆、阎派(阎立品)甜美秀丽、桑派(桑振君)俏丽委婉、李派(李斯忠)粗犷浑厚,等等。其中常派影响最大。常香玉的舞台表演风格刚柔相济、质朴清新;她的唱腔吸收了豫东调、河南坠子等艺术营养,舒展奔放、吐字清晰,在豫剧旦行艺术中几乎形成了“无腔不常”的格局。
从清朝末期以来,豫剧逐渐形成四大声腔,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及以沙河流域为中心的沙河调(包括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戏流派”。
艺术特点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开封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主要特征
豫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
(1)豫剧生成、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源性。
(2)豫剧构建有着明显的多元性。
(3)豫剧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融化,彰显出包容性。
(4)豫剧剧目、音乐显示出丰富性。而豫剧许多专曲专用的曲牌音乐,又显示出了其程式性。不过在一套程式万千变化和一曲多用的戏曲美学思想关照下,豫剧的许多戏曲程式又可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就又显示出豫剧程式的泛用性。
(5)由于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豫剧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和特色,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
(6)豫剧的文学语言,表演、音乐质朴无华,通俗易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河南文化特征,显示了河南文化特有的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构成了豫剧的简朴性特征。
乐器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粹庭先生节借鉴山东梆子的伴奏乐队,引进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为主弦。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电子琴,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
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
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
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
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流水板类中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白]等。二八板类锣鼓点最为丰富,又分为单鼓条和双鼓条两类。除两者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鼓条类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双鼓条中常用的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另外,河南在节日时都会唱豫剧。
曲牌
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
唱腔流派
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因受其邻近的兄弟剧种山东梆子的唱腔的影响,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因遗留了部分留了秦腔的韵味,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细分大致如下:
祥符调
祥符调发源于封丘,是豫剧的母调。为标准的中州音韵,以开封为中心带地区流行的豫剧,为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祥符调唱词通俗易懂,多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流传小生多用假嗓,老生用真嗓、假嗓等,旦角多用假嗓,丑角多用真嗓和假嗓,净多用疙瘩腔,风格清新典雅、悠扬婉转。代表人物中,旦行有陈素真、马双枝、李景萼、阎立品、桑振君、张岫云、宋桂玲、王秀兰、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张水英等;老生有唐喜成;丑行有牛得草、高兴旺等。
豫东调
豫东调也称之为「东路梆子」、「下路调」,它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豫剧地域流派,因邻接鲁南等县,亦近山东梆子,咬字较重,弦高,故有「高调梆」之称。
豫西调
豫西调(西府调),发源于洛阳。 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真嗓,真嗓后挫下压;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代表人物中,旦行有常香玉、崔兰田、毛兰花、苏兰芳、汤兰香等;老生有三张一周、贾宝须、王遂朝等;武生有王二顺等。
豫北调
在彰德、怀庆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静时,梆声可闻数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调」之称,亦称「大悠梆」。
豫南调
种类繁多,南阳一带,盛行曲子,其它越调、道情及另一种俗名「靠山黉」亦有演出。
沙河调
沙河调(本地梆)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称梆子剧、淮北梆子。代表人物中,老生(红脸)有顾锡轩等;小生有刘法印、张三旺等;武生有曹彦章等;旦行有刘玉梅、安金凤、徐梅兰等。
行当划分
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严,大红脸专演关羽;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主要是武功戏。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出色。大净主要以唱工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旦行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豫剧角色行当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的结构组成。
四生即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
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
四花脸即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武戏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旦行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
豫剧流派
早期的豫剧演员在一起合作演戏过程中,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渐被赋予一个雅号,如祥符五朵云、杞县三亭、豫东五杆旗等清末民初组合,而更早期的演员组合已无从查证。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起,中国戏曲界吹起流派风,以表演者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象徵着个人表演风格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剧评家、表演家、剧作家、戏迷们都开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流派”便成为一种习惯用语,影响所及,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老生(即须生、红脸)唐(玉成)派、唐(喜成)派、刘(忠河)派;小生行当黄(儒秀)派、刘(法印)派、王(素君)派;武生行当流派王(二顺)派;净行李(斯忠)派和丑行牛(得草)派、高(兴旺)派等。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有正面意义,其表演特色是豫剧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名家流派
流派名称 | 流派代表 |
---|---|
清朝双门 | 蒋门、许门 |
清末双绝 | 孙延德、许长庆 |
(民国初)三大须生 | 陈玉亭、刘金亭、程玉亭 |
(民国初)五大乾旦 | 李剑云、阎彩云、林黛云、时倩云、贾碧云 |
豫西十八家老国公 | 老生:老盛三、刘喜连、张姐、张庆员,旦行:张小无、列灿柔、老百合、纪喜来、大金城,花脸行:李合群、况膏云、老庆和、鲍公义、李留柱,丑角:老赵奶、唐诚、黄曹城,小生:郑金城 |
(民国)沙河三少 | 李家玉~易湘山~王仲华 |
(民国)四大名旦 | 坤旦:陈素真~王润枝~司凤英~马双枝 |
(民国)豫东五杆旗 | 大花旗:花桂荣,大红旗:唐玉成,杏黄旗:黄儒秀,雪白旗:刘玉梅,小蓝旗:陈素花 |
(民国)三鼎甲 | 1930年代:陈素真、司凤英、常香玉 |
(民国)十八兰 | 组一:毛兰花~崔兰田、王兰琴、郭兰仙、祁兰芳、李兰菊、罗兰梅、汪兰、秦兰花,组二:车兰玉、黄兰祥、范兰荣、司兰荣、张兰宝、冯兰青、刘兰玉、马兰凤、周兰凤 |
(新中国成立之初)四大名旦 | 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 |
(新中国成立后)三鼎甲 | 1950年代:陈素真、常香玉、桑振君
|
大陆个人荣誉称号 | 豫剧皇后:陈素真,豫剧大王:陈素真,民国豫剧小皇后:宋桂玲,人民艺术家:常香玉(逝世后国务院追封) |
台湾个人荣誉称号 | 豫剧皇太后:张岫云豫剧皇后:王海玲,豫剧小天后:萧扬玲 |
六大(名旦)
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
流派
流派名称 | 创始人 | 行当 | 备注 |
---|---|---|---|
唐门 | 唐玉成 | 老生(即红脸) | 唐门,亦称唐派 |
唐派 | 唐喜成 | 老生 | |
刘派 | 刘忠河 | 老生 | |
王派 | 王二顺 | 武生 | 其武生艺术独树一帜,创立豫剧王派武生流派,其兼工老生 |
黄派 | 黄儒秀 | 小生 | |
刘派 | 刘法印 | 小生 | |
赵派 | 赵义庭 | 小生 | |
王派 | 王素君 | 小生 | |
李派 | 李斯忠 | 正净(即大花脸) | |
牛派 | 牛得草 | 丑 | |
高派 | 高兴旺 | 丑 | |
张派 | 张岫云 | 旦 | 台湾地区 |
王派 | 王敬先 | 武旦 | 其武旦艺术在豫剧独树一帜,首创以武旦为主的豫剧流派 |
王派 | 王秀兰 | 旦 | |
宋派 | 宋桂玲 | 旦 | |
吴派 | 吴心平 | 正净(即大花脸) |
豫剧剧团
河南省
河南豫剧院(包含:河南省豫剧一团、河南省豫剧二团、河南省豫剧三团、省青年团)、郑州市豫剧院 、商丘市豫剧院 、洛阳豫剧院 、开封市豫剧院 、安阳市豫剧团 、濮阳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鹤壁豫剧团 、焦作市豫剧院 、小皇后豫剧团 、三门峡市豫剧团 、 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 、周口地区豫剧团 、商水县豫剧团 ,漯河市豫剧团 、驻马店市豫剧团 、信阳市豫剧团 、南阳市豫剧团、泽华金凤凰豫剧团、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平煤豫剧团等市豫剧团。
山东省
济南市豫剧团 、济宁市豫剧团 、微山县湖光豫剧团、 聊城市豫剧院 、菏泽地区豫剧团 、菏泽市单县豫剧团 、蒙阴县百花豫剧团 、曹县豫剧团 、邹城市豫剧团 、兖州市豫剧团 、茌平县豫剧团 、单县豫剧团 、聊城凤凰湖豫剧团 、鱼台县豫剧团等.
湖北省
湖北省豫剧团、武汉市豫剧团、襄阳市豫剧院、十堰市豫剧团、老河口市豫剧团等
陕西省
西安市豫剧团、狮吼剧团、民众剧社、咸阳市豫剧团、宝鸡市豫剧团等
安徽省
亳州市豫剧团、安徽梆子戏团、淮北市豫剧团、濉溪豫剧团、阜阳市豫剧团、阜阳金鹏豫剧团、颍上县豫剧团 、涡阳县豫剧团、涡阳百花豫剧团、太和豫剧团、金凤凰豫剧团、高滔豫剧团、临泉县豫剧、献海豫剧团、合肥豫剧社团、利辛县豫剧团等
河北省
邯郸东风豫剧团、邢台市豫剧团
山西省
运城市豫剧团、长治市豫剧团、绛县豫剧团
江苏省
江苏省梆子剧院、徐州豫剧团
新疆自治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石河子市豫剧团、农九师豫剧团
甘肃省
兰州市豫剧团、甘肃省豫剧团
四川省
青海省
台湾省
豫剧资讯
免责声明
神州戏曲百科的词条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如您发现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或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zxqweb@163.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