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戏剧学院:修订间差异
(创建页面,内容为“ 中央戏剧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院校,是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国家确定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和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处所在地,是世界著名艺术院校。 中央戏剧学院的历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至今已…”) |
(→学校地址)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文件:20071114120622205432.jpg|缩略图|中央戏剧学院校旗]] [[文件:13530508902963.jpg|缩略图]] | |||
中央戏剧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院校,是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国家确定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和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处所在地,是世界著名艺术院校。 | 中央戏剧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院校,是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国家确定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和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处所在地,是世界著名艺术院校。 | ||
第5行: | 第7行: | ||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央戏剧学院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继承中华民族美学传统,博采众长,厚基础、重实践,秉承“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致力于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戏剧影视艺术精英人才。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成为闻名中外的艺术家、学者、教授和作家,为中国戏剧影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央戏剧学院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继承中华民族美学传统,博采众长,厚基础、重实践,秉承“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致力于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戏剧影视艺术精英人才。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成为闻名中外的艺术家、学者、教授和作家,为中国戏剧影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 ||
面向未来,中央戏剧学院将牢牢把握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拓宽办学思路,加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世界戏剧教育的多边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质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艺术院校。 | 面向未来,中央戏剧学院将牢牢把握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拓宽办学思路,加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世界戏剧教育的多边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质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艺术院校。[http://www.chntheatre.edu.cn] | ||
== 学院历史 == | ==学院历史== | ||
第168行: | 第170行: | ||
== 开设院系 == | ==开设院系== | ||
第177行: | 第179行: | ||
== | ==学院地址== | ||
中央戏剧学院现有两个校区,东城校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昌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宏福中路4号。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 中央戏剧学院现有两个校区,东城校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昌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宏福中路4号。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 ||
2022年12月21日 (三) 17:21的最新版本
中央戏剧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院校,是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国家确定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和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处所在地,是世界著名艺术院校。
中央戏剧学院的历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至今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1949年12月,中央戏剧学院正式开办,1950年4月2日,召开了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大会,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央戏剧学院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继承中华民族美学传统,博采众长,厚基础、重实践,秉承“求真、创造、至美”的校训,致力于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戏剧影视艺术精英人才。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成为闻名中外的艺术家、学者、教授和作家,为中国戏剧影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面向未来,中央戏剧学院将牢牢把握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拓宽办学思路,加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世界戏剧教育的多边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办学质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艺术院校。[1]
学院历史
鲁迅艺术学院
1938年,为纪念淞沪抗战六周年,延安文艺界联合公演了话剧《血祭上海》,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毛泽东建议以这些人为基础,创立一所艺术学院,这个建议受到延安文艺工作者的欢迎。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联名发表了《创立缘起》,决定以鲁迅先生为名,创立一所艺术学院。为此,成立了由毛泽东、洛浦、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蔡元培、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人及学者参加的校董事会。毛泽东亲自题写了校名——鲁迅艺术学院。
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城内的中央大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鲁迅艺术学院宣告成立。中央任命沙可夫为副院长(院长暂缺),院务委员会由沙可夫、周扬、李伯钊、吕骥、张庚等组成,张庚为戏剧系主任,吕骥为音乐系主任,沃渣为美术系主任。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毛泽东还为鲁迅艺术学院题写了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并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进一步明确了鲁迅艺术学院的发展方向。
1938年8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了实验剧团,由王震之担任主任。第二届招生时增设了文学系,由周扬兼任系主任。
1939年8月,鲁迅艺术学院的校址由北门外迁到延安东郊桥儿沟的天主教堂。
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改名为“鲁迅文艺学院”,延安大学校长吴玉章兼任鲁迅文艺学院院长。
1944年,延安大学改组,鲁迅文艺学院仍保持原有的学院建制。5月,周巍峙率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抗日前方返回延安,编入鲁迅文艺学院。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鲁迅艺术学院组成了三个文艺工作团赴各地开展工作:以陈荒煤为团长,率晋冀鲁豫文工团赴太岳区,成立了晋冀鲁豫北方大学文艺学院;以舒群、沙蒙、田方为正、副团长,率领东北文艺工作团赴东北,活跃在东北解放战争的前线和后方;以艾青为团长,江丰为副团长,率华北文艺工作团赴张家口,编入华北联合大学,恢复联合大学文艺学院。11月,按照党中央的决定,鲁迅文艺学院在周扬、沙可夫的率领下迁离延安赴东北,后因东北战场形势变化,迁校队伍在张家口待命,与华北联合大学会合。
1946年6月,鲁迅文艺学院奉命继续北上,周扬、沙可夫留任华北联合大学领导。在吕骥、张庚的率领下,鲁迅文艺学院于9月到达佳木斯,编为东北大学文艺学院,由肖军任院长。至此,鲁迅艺术学院完成了它在延安的历史使命。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
1939年5月,党中央做出决定,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等四校抽调大批教员和学生组建华北联合大学,奔赴晋察冀边区开展国防教育,在敌后培养大批抗日干部。7月,根据中央的部署,沙可夫和吕骥率领部分人员离开鲁迅艺术学院赴前方组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11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阜平县城南庄的麦场上举行了开学典礼,由成仿吾担任校长,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文艺部招收学员三期,培训地方和部队的剧社近20个,先后共编11个队,训练了1300多名文艺工作者。
1940年10月,中央分局指示文艺部改为“文艺学院”,由沙可夫任院长。文艺学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办短训班为主,因材施教,为抗日战争培养文艺骨干力量。
1942年10月,因战情紧迫,华北联合大学缩编,文艺学院暂时停办,文艺学院的干部都被分配到新的战斗岗位。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鲁迅艺术学院为主的延安文艺界组成了东北文艺工作团和华北文艺工作团。东北文艺工作团赴东北,建立了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等文艺团体;华北文艺工作团则进入张家口,奉命并入华北联合大学,成为文艺学院复校的基础。12月,华北联合大学在张家口恢复,文艺学院复办,下设戏剧、文学、美术、音乐四系。
1948年,华北联合大学搬到河北正定县城,并于8月同晋冀鲁豫边区赶来的北方大学合并组建华北大学。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和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合并组建华北大学三部。[2]
北方大学艺术学院
1945年11月,抗日战争结束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戎子和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向边区政府委员会提出在本边区创办高等学校,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的意见。经过边委会讨论,决定创办新华大学,后定名为“北方大学”。中央任命范文澜为校长。
1946年1月15日,北方大学在河北省邢台市西关成立,设行政、财经、教育、工、医、农等学院。10月,北方大学成立文艺研究室,陈荒煤为主任。同年10月,由邢台迁往山西潞城解放区。
1947年6月,文艺研究室扩建为艺术学院,光未然为主任,设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四个组,赵起扬为戏剧组主任,刘恒之为音乐组主任,光未然兼文学组主任,罗工柳为美术组主任。
1948年5月,学校重返邢台,随后迁往河北正定,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华北大学。光未然带领艺术学院的师生于7月到达河北正定,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会合,共同组建华北大学三部。[2]
华北大学三部
1948年5月9日,党中央决定在华北解放区成立由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和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组建的华北大学。8月24日,华北大学在河北正定举行了开学典礼,毛泽东主席为华北大学题写了校名。华北大学下设一部政治学院,二部教育学院,三部文艺学院,四部研究部、工学院、农学院。三部文艺学院以培养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干部为目标,下设工学团、文艺研究室、文工团及美术工厂、乐器工厂。
1948年12月中旬,华北大学三部大部分师生和文工一团、二团陆续出发奔赴北平前线,在良乡、长辛店等地为当地的解放军和人民群众进行慰问演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三部师生及三个文工团进驻北平国会街,8月中旬迁往棉花胡同。因解放全国需要培养大批干部,党中央指示华北大学要放手招生,敞开门办学,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三部立即开办了文艺干部训练班,设戏剧、音乐、美术三科,招收学生千余人,学制为半年,前期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讲授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学习毛泽东著作;后期以学习专业为主。
1949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华北大学停止招收新生,为组建新式正规大学做准备。8月,原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部分人员北上并入华北大学三部。三部学生因在开国大典时有演出任务,从10月份开始分配,集体调离华北大学。文工一团、二团也同时调出(文工三团后随一部、二部、四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建)。华北大学三部部分文艺干部及文工一团、二团,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进京的师生,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调来的一部分干部,以及原在国统区和香港的一批艺术家,在国立戏剧学院筹备委员会的领导下,参加国立戏剧学院的创建工作。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1935年10月,国立戏剧学校创办于南京薛家巷8号,余上沅担任校长。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直逼南京,学校奉命用巡回演出的方式西迁。为了发挥戏剧宣传抗日的作用,在迁校途中组成战时巡回抗敌演出团,8—10月,演出团在长沙公演抗日剧目。
1938年1月,戏剧学校奉命迁往重庆。
1939年4月,国立戏剧学校迁往江安。
1940年,改称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招生分五年制话剧科、乐剧科及三年制的高职科。
1945年5月,为适应抗战新形势的变化,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再次迁往重庆。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战取得胜利,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回迁南京。
1949年8月,部分师生北上并入华北大学三部,参加中央戏剧学院的创建工作。
建校初期
国立戏剧学院
1949年7月,根据戏剧界代表们的倡院议,中央决定成立戏剧、美术、音乐高等院校。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国立戏剧学院筹备委员会。8月,中央任命欧阳予倩担任国立戏剧学院院长,负责国立戏剧学院筹委会的工作。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北洋政府总理靳云鹏的宅第确定为国立戏剧学院的校址——棉花胡同12号(北京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11月,毛泽东主席为学院题写了校名。[2]
1949年12月,中央戏剧学院正式开办。
中央戏剧学院
1950年04月02日,正式召开了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大会,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
1953年夏季开始,学院各系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为此,学院对专业设置与教学体制做了较大调整,撤销了歌剧系,在原话剧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组建了表演、导演、台词、形体、声乐等教研组。
文革时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组织瘫痪,教学工作全部停止。[2]
1970年5月,全院师生员工除老弱病残者外,集体下放到北京军区某部,1973年10月返京。
1973年8月,中央戏剧学院与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导演两个专业合并,组成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剧学院,并执行“左”的教育路线,用所谓“以社会战斗任务组织教学”和“以革命样板戏为主要教材”,否定新中国成立后的戏剧教育成果和戏剧教育成功经验。
跨越发展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院进行了拨乱反正工作,对文艺思想和艺术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举行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讨论会。
1977年,学院开始小规模恢复招生,招收了舞台美术系设计和灯光专业两个班,共40人。
1978年,中央戏剧学院全面恢复正规办学。12月26日,经中央政治局批准,中央戏剧学院正式恢复建制。
1979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成为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之一。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专业点有戏曲历史及理论、戏剧历史及理论、舞台美术研究专业。
1986年,学院增设了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并将布景技术专业扩展为舞台技术管理专业方向。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的“戏剧历史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经文化部批准,学院成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培训中心,负责海外来华留学生的招收和培训。
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学院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增列并调整为戏剧学、戏剧电影文学、导演艺术及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及技术四个硕士二级学科专业点,其中“戏剧学”为博士二级学科专业点。
1995年9月,学院正式招收第一届音乐剧班学生。
1997年,学院确立了戏剧学专业。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全国的硕士、博士学科专业进行合并调整,学院的“戏剧戏曲学”专业被调整为硕士、博士二级学科点。
1999年,学院开设音乐剧表演专业方向。
1999年,学院成立了电视艺术系。
2001年,学院成立了艺术管理系,增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含艺术管理方向和文化行政管理方向。同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2005年撤销。
2000年2月,中央戏剧学院隶属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由文化部划归教育部管理。
2002年,组建了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共有14个专业方向。
2003年,经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学院设戏剧戏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电影电视系增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含影视广告导演和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两个专业方向,舞台美术系增设了电脑美术设计和演出艺术史两个专业方向。
2005年7月,教育部复函《教育部关于中央戏剧学院建设昌平新校区立项的批复》,批准中央戏剧学院新校区在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选址。同年,学院开始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成为中国第一批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之一。[2]
2006年4月,中央戏剧学院正式选址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温都水城为学院新址。
2008年12月,中央戏剧学院新校区正式破土动工。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10月21日,位于北京郑各庄宏福大社区的中央戏剧学院新址迎接自己的第一批新生。
2013年,原隶属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音乐剧专业、京剧专业和歌剧专业,升级独立为音乐剧系、京剧系和歌剧系,并开始招生。
2014年,中央戏剧学院新设立的舞剧系首次招收舞剧表演专业方向学生,实行五年制教育。舞剧表演专业方向由中戏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学生毕业时采取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2015年,中央戏剧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共同开设的首个话剧影视表演本科2+2双学位项目开始招生。培养项目由两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行中、俄双语授课,互认学分,前两年学生将赴俄学习,后两年在中戏学习,成绩合格者将分别获得两校颁发的毕业(学位)证书。
2016年,中央戏剧学院与英国盖德霍尔音乐戏剧学院合作开展表演专业本科1+2+1双学位校际交流项目。培养项目由两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互认学分,学生将在两校各学习两年,成绩合格者将分别获得两校颁发的毕业(学位)证书。
2017年9月,入围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8年1月2日,中央戏剧学院在京宣布,新成立的偶剧系将于2018年首次招生。
2022年起中央戏剧学院招收相声创作表演方向本科生,学制四年,聘请相声名家为主讲教师。[7]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10]
2022年7月14日,中国曲艺家协会与中央戏剧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3]
2022年7月19日,国家大剧院与中央戏剧学院达成战略合作。
开设院系
中央戏剧学院设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音乐剧系、京剧系、歌剧系、舞剧系、偶剧系、戏剧教育系、戏剧管理系、电影电视系、戏剧学系。本科专业设置有:表演专业、曲艺专业、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录音艺术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学专业、音乐剧专业、戏剧教育专业、艺术管理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院具有戏剧与影视学和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学院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央戏剧学院拥有中国唯一的表演专业领域国家级教学团队、唯一的导演专业领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唯一的音乐剧表演教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唯一的戏剧影视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是中国话剧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导演艺术委员会、国际舞台美术联盟、中国舞美学会、国际舞美组织中国中心、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中国舞台美术教育联盟、中国音乐剧协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戏剧文化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国家电影教育国际联盟以及世界舞蹈戏剧教育联盟所在地。
学院地址
中央戏剧学院现有两个校区,东城校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昌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宏福中路4号。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免责声明
神州戏曲百科的词条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如您发现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或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zxqweb@163.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