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扮莲花落: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导入1个版本)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彩扮莲花落,是起源于河北地区的地方小戏,[[评剧]]的前身。曾流行于河北省东部昌黎、滦县、乐亭以及辽宁锦州以西地区,也叫“落子”或“蹦蹦戏”。是在叙事莲花落的基础上过渡为扮演人物的二小戏,所以被称为“彩扮莲花落”。但这一小剧种在河北已不多见,而在辽宁绥中县的民间尚有演出。
  莲花落是评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作为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形式,宋时乞丐行乞时多演唱此调。清·嘉庆后出现了彩扮莲花落,俗称“十不闲”,流传甚广。莲花落艺人大量吸收蹦蹦的曲牌与唱腔,并借鉴其拉场玩艺的形式,将原有长篇说唱故事拆开,改为单折小戏演出,这就是具有简单戏曲形式的拆出阶段。


辽宁彩扮莲花落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辽西地区的“蹦蹦戏”的影响,演唱上重气口、重说白,在唱腔上重干板夺字,风格有别于河北的[[莲花落]]。
==起源==
  宋时乞丐行乞时多演唱此调。清·嘉庆后出现了彩扮莲花落,俗称“十不闲”,流传甚广。


传统剧目有《[[西厢]]》、《[[浔阳楼]]》、《[[孤春打鸟]]》、《[[古城会]]》等。
==演出剧目==
  《小花园》、《王小赶脚》、《大娶亲》、《老妈上京》、《老妈开嗙(pang 自夸、吹牛)》、《双锁山》、《丁香割肉》、《安儿送米》、《秦雪梅吊孝》、《赶善会》、《头二本马思远》、《四卖》、《夫妻顶嘴》、《孙济皋卖水》、《刮地风》、《十里亭》、《刘全进瓜》、《杨二舍化缘》、《老妈妈赴会》等。


早年辽西彩扮莲花落的唱腔基本上是联曲体,但唱词多由七字组成。
==发展==
  莲花落艺人大量吸收蹦蹦的曲牌与唱腔,并借鉴其拉场玩艺的形式,将原有长篇说唱故事拆开,改为单折小戏演出,这就是具有简单戏曲形式的拆出阶段。1908年,评剧鼻祖成兆才等人到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县)演出,一度唱红。


== 戏曲演出 ==
[[分类:戏曲种类]]
{{演出查询/戏曲剧种}}
[[分类:戏曲剧种]]

2023年2月25日 (六) 10:09的最新版本

  莲花落是评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作为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形式,宋时乞丐行乞时多演唱此调。清·嘉庆后出现了彩扮莲花落,俗称“十不闲”,流传甚广。莲花落艺人大量吸收蹦蹦的曲牌与唱腔,并借鉴其拉场玩艺的形式,将原有长篇说唱故事拆开,改为单折小戏演出,这就是具有简单戏曲形式的拆出阶段。

起源

  宋时乞丐行乞时多演唱此调。清·嘉庆后出现了彩扮莲花落,俗称“十不闲”,流传甚广。

演出剧目

  《小花园》、《王小赶脚》、《大娶亲》、《老妈上京》、《老妈开嗙(pang 自夸、吹牛)》、《双锁山》、《丁香割肉》、《安儿送米》、《秦雪梅吊孝》、《赶善会》、《头二本马思远》、《四卖》、《夫妻顶嘴》、《孙济皋卖水》、《刮地风》、《十里亭》、《刘全进瓜》、《杨二舍化缘》、《老妈妈赴会》等。

发展

  莲花落艺人大量吸收蹦蹦的曲牌与唱腔,并借鉴其拉场玩艺的形式,将原有长篇说唱故事拆开,改为单折小戏演出,这就是具有简单戏曲形式的拆出阶段。1908年,评剧鼻祖成兆才等人到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县)演出,一度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