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秦剧艺术剧院: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无编辑摘要
 
第7行: 第7行:


== '''获奖曲目''' ==
== '''获奖曲目''' ==
  近年来创作上演的《八月十五月儿圆》、《锁麟囊》、《敦煌恋》、《大河儿女》、《白花曲》、《思源》、《飞将军李广》、《梨花情》、《忠义千秋》等十余部大型剧目及《探窑》、《断桥》、《四贤册》、《古城会》、《斩姚期》、《伐子都》、《火烧裴元庆》、《锁麟囊·寻亲》、《金沙滩·点将》、《钟馗嫁妹》、《小宴》等数十个折子戏,先后多次荣获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中国秦腔优秀剧目汇演优秀剧目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二等奖、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剧目金奖和9项单项一等奖、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创剧目调演大奖和15项单项一等奖、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一等奖和9项单项金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甘肃省戏剧红梅大奖赛一等奖、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分类:秦腔剧团]]
  近年来创作上演的《八月十五月儿圆》、《锁麟囊》、《敦煌恋》、《大河儿女》、《白花曲》、《思源》、《飞将军李广》、《梨花情》、《忠义千秋》等十余部大型剧目及《探窑》、《断桥》、《四贤册》、《古城会》、《斩姚期》、《伐子都》、《火烧裴元庆》、《锁麟囊·寻亲》、《金沙滩·点将》、《钟馗嫁妹》、《小宴》等数十个折子戏,先后多次荣获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中国秦腔优秀剧目汇演优秀剧目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二等奖、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剧目金奖和9项单项一等奖、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创剧目调演大奖和15项单项一等奖、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一等奖和9项单项金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甘肃省戏剧红梅大奖赛一等奖、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分类:秦腔院团]]

2023年7月26日 (三) 15:29的最新版本

  甘肃秦剧艺术剧院(原甘肃省秦剧团)前身是陕甘宁边区陇东文工团秦剧二队,为甘肃省省级重点文艺院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秦腔”保护单位,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是甘肃省首批转企改制的国有独资专业艺术院团。

剧院简介

  1952年8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甘肃省秦剧团”,为甘肃省省级重点文艺院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秦腔”保护、传承单位。2012年6月转企改制,更名为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剧院现有在职职工85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1人。二人曾先后获得“全省555”拔尖创新人才和“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剧院现有“梅花奖”演员1人。现有正常上演的大型剧目23本,折子戏77个。近五年年均演出200余场次,观众人数年均达150多万人次。[1]

  曾参加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建院七十年来,始终秉承“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突显地域特色、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艺术之路,先后创作上演了《央金卓玛》《白花曲》《飞将军李广》《思源》《大河情》《锁麟囊》《敦煌恋》《八月十五月儿圆》《人往高处走》《蔡文姬》等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并多次在全国会演中获得殊荣。涌现出了沈和中、刘全禄、沈爱莲、穆九苓、张永华、刘茂森、王晓玲、温警学、窦凤琴、谭建勋、苏凤丽等一大批秦腔名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陇原大地,为甘肃秦腔的普及、传承、发展,丰富甘肃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甘肃秦腔艺术的大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剧院曾连续两届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被人社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获奖曲目

  近年来创作上演的《八月十五月儿圆》、《锁麟囊》、《敦煌恋》、《大河儿女》、《白花曲》、《思源》、《飞将军李广》、《梨花情》、《忠义千秋》等十余部大型剧目及《探窑》、《断桥》、《四贤册》、《古城会》、《斩姚期》、《伐子都》、《火烧裴元庆》、《锁麟囊·寻亲》、《金沙滩·点将》、《钟馗嫁妹》、《小宴》等数十个折子戏,先后多次荣获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中国秦腔优秀剧目汇演优秀剧目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二等奖、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剧目金奖和9项单项一等奖、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创剧目调演大奖和15项单项一等奖、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一等奖和9项单项金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甘肃省戏剧红梅大奖赛一等奖、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