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剧:修订间差异
(建立内容为“睦剧是一种清末民初时形成于淳安山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剧目内容大都反映家庭生活,曲调主要是湖广调和三脚调,并伴以…”的新页面) |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睦剧,起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曾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名字——三角戏。这名字初听有些土气,在齿间细细咀嚼一番后,又让人觉得有趣,“三角”戏,是个什么意思? | |||
1951年,对于淳安三角戏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它重生了。更名“睦剧”,成立半职业睦剧实验团,排演经典剧目,外出汇演,下乡巡演……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淳安三角戏以“睦剧”为名开始了它的新生之路。 | |||
[[分类: | |||
2011年,睦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556] | |||
==形成与发展== | |||
[[文件:Mjssdfs.jpg|替代=戏曲演员在村头表演 吴宗其 摄|缩略图|戏曲演员在村头表演 吴宗其 摄]] | |||
睦剧,起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曾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名字——三角戏。这名字初听有些土气,在齿间细细咀嚼一番后,又让人觉得有趣,“三角”戏,是个什么意思? | |||
中国戏曲有其独特的表演体制,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工、艺术形象,戏曲演员会被划分为不同的角色类别,俗称行当。古时,行当的划分十分细致。元人杂剧时代,有三大类八小类;明末清初,昆曲盛行,行当被细分为十二小类;如今,我们常以“生、旦、净、丑”四大类型概括戏曲行当,这是京剧在汉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划分。 | |||
不同于以上几种戏曲,淳安三角戏早期演出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三个角色,三角戏因此而得名。看惯了昆曲京剧的人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三个角色能演出什么戏来?三个角色又如何能促成一种剧种的形成? | |||
将淳安三角戏“放”入民间去理解,一切都能想得通了。 | |||
“三角班,不出皇帝不出官”,这是早期淳安三角戏的特点之一。角色行当少,是演不了大戏的,只能演小戏。大戏有大戏的排场,小戏也有小戏的味道,它的味道便来自于民间百姓的小生活,是人间酸甜苦辣咸的原汁原味。 | |||
那时,淳安三角戏的根还“长”在民间乡村,其演员多半农半艺,它的观众也几乎是在田间地头挥锄头的农民。一辈子守着土地,他们的生活里多的是油盐酱醋,这给三角戏表演提供了很多现实素材,就连磨豆腐、牧牛、种麦这样的农忙劳作,他们也能演得生动有趣。 | |||
1951年,对于淳安三角戏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它重生了。更名“睦剧”,成立半职业睦剧实验团,排演经典剧目,外出汇演,下乡巡演……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淳安三角戏以“睦剧”为名开始了它的新生之路。 | |||
睦剧有了正规的队伍,传承工作也有了方向。睦剧传承人们一方面整理睦剧《牧牛》《南山种麦》等传统剧目、曲调和腔调;另一方面推陈出新,移植改编现代戏和传统大戏,完善程式动作、舞台乐队和服装道具,积极参加汇演。睦剧逐渐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 |||
期间,睦剧团吸收培训了郑百庭、方炳坤、汪晓青等一批艺术骨干,而这些睦剧艺术骨干也不负重望,后来成了传承和发展睦剧的中坚力量。[https://mp.weixin.qq.com/s/vQwAnE6oh_kTCxmCLdKj9g] | |||
[[文件:淳安睦剧展示馆.jpg|替代=淳安睦剧展示馆正式挂牌成立|缩略图|[https://mp.weixin.qq.com/s/VpTM3M2NUDBQn4QcIweNTg 淳安睦剧展示馆正式挂牌成立]]] | |||
1970年,按照淳安县革命委员会有关文件通知,建立了“淳安县文艺宣传队”。 | |||
1973年2月,“淳安县文艺宣传队”改为“淳安睦剧团”,性质为全民所制单位。 | |||
从1976年开始,睦剧再度兴盛,直至1985年,淳安睦剧团先后统戏,剧团的演出水平日益提高。 | |||
1986年10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淳安睦剧团与淳安越剧团合并为“淳安县千岛剧团”,既演睦剧又演越剧。 | |||
1989年,淳安睦剧团撤销后,60多位睦剧艺人自发组织睦剧艺社,整理出版《睦剧戏曲志》《睦剧音乐志》,录制发行《睦剧精曲选》磁带。 | |||
2015年12月31日,淳安睦剧团重新挂牌成立。[https://mp.weixin.qq.com/s/P8odPlj06DTqNcWSCXVctA] | |||
2023年6月10日,淳安睦剧展示馆正式挂牌成立。。[https://mp.weixin.qq.com/s/VpTM3M2NUDBQn4QcIweNTg] | |||
==唱腔== | |||
[[文件:睦剧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何仁德.jpg|替代=睦剧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何仁德|缩略图|睦剧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何仁德]] | |||
睦剧的曲调有100多个,但目前能谱曲的专家扳着指头都数得过来,他们多数在淳安,而且已经上了年纪。睦剧音乐睦剧唱腔分"湖广调"、"三脚调"和"杂调"三大类,抽调共一百余首。 | |||
"湖广调"多用于大戏,属雏形式的板式变化体音乐结构,以[平板]为基础,发展了[头]、[回龙]、[紧 | |||
板]、[煞板],[插句]等板式。[平板]唱词词格为七字或十字对偶句,其音乐属五声音阶宫调式,上句落"2",(偶落"5"),下句落"1";一板一眼(四分之二)或一板三眼(四分之四)。[头]为整段唱腔的首句,是[平板]的变体,其特点是:开首散唱,唱词末尾四字重复时先入板后散唱,旋律出现"4"音,形成临时移宫,最后落在"土"音上。 | |||
[回龙]是[头]的延伸,既可与[头]配成上、下句,又可作为[平板]的结束句;其特点是在唱腔的句逗间常有拖腔。[紧板]是[平板]的紧缩,有板无眼(四分之一)。早期,[平板]与[紧板]都只有上、下两句,后期均发展为四句。[平板]:第一句落"5",第二句落"1",第三句落"2",第四句落"1"'[紧板]:第一句落"5",第二句落"3",第三句落"2",第四句落,"1"。[煞板]是[平板]或[紧板]下句腔的变体?二在腔的句逗间套插锣鼓,句末散唱后,加锣鼓煞住。(插句)是一个落"2"音的上句,:它是[平板]到[紧板]的过渡,也可作为其他板式转[于板]的桥梁。1953年后,在[平板]的基础上,又先后发展了旋律较华丽的[慢板],节奏自由的[散板]、[导板]等新板式,使"湖广调"逐步丰富起来。 | |||
"三脚调"除少数趋向板式变化的唱腔外,大部分仍属民间小调。多用于小戏,共60余首,有时专戏专用(如[种麦调]只用于《南山种麦》,有的数戏通用(如[骂鸡调]既用于《牧牛》,亦用于《访友谭》等剧) "三脚调"中(大、小反惰,)之类唱腔,因词格为十字、七字、五字等对偶句,曲调风格近似而自成一类,与唱词结构不拘一格,衬字很多,各曲调又耳无联系的民歌小调,形成了差别。 | |||
不管是[大小反情]类,还是民歌小调,在过去,艺人们都习惯将其中一些节奏平缓的唱腔统称为[平板],节奏紧促的统称为[急板],词格灵活、叙述性强、并近乎口语的统称为[搭子板],并在板式名称前冠以剧名,或保持原有民歌小调的名称,如[补背褡平板][补背褡搭子板][小反情平板][采桑调][绣花调]等。由于[大、小反情]类的唱腔与"湖广调"有血缘关系,且比"湖广调"柔美,可与"湖广调"相辅相成,故而一直作为睦剧的主要腔调,在大、小戏中广为采用。自睦剧团成立后,它又衍生了[导板],[散板]、[慢板],[哭板]等板式。至于民歌小调,现则仅用作插曲。 | |||
[杂调]多作插曲用,有来自道、释宗教音乐的[伸冤调][请五方]等;有来自婺剧的[滩簧急板]、[欢乐调]和来自徽戏的[乱弹调]、[阴司调]、[二黄急板]等。其中[二簧急板]因与"湖广调"及[大、小反情平板]相近,故可彼此连接使用。 上述三类唱腔,均不分男、女腔;舞台语按当地的六声调值结合中州韵,其字调为: | |||
干唱、偶加后台帮腔;句逗间以锣鼓作"过门"。1953年睦剧团成立后,逐步增添了中、西管弦乐器伴奏,并对男、女分宫及角色分腔作了有益的探讨。 | |||
{| class="wikitable contentsTable" | |||
|调名 | |||
|阴平 | |||
|阳平 | |||
|上声 | |||
|去声 | |||
|阴入 | |||
|阳入 | |||
|- | |||
|例字 | |||
|诗 | |||
|时 | |||
|买 | |||
|卖 | |||
|识 | |||
|舌 | |||
|- | |||
|调值 | |||
|33 | |||
|45 | |||
|51 | |||
|213 | |||
|5 | |||
|12 | |||
|} | |||
==分类== | |||
睦剧音乐唱腔属于民间歌舞类型腔系,其主要唱腔是"湖广调"和"三脚调",他们都属于采茶戏。有100多支曲调,可分三类: | |||
一为"三脚调",民歌小调,专戏专用,戏名即曲名,如〔骂鸡调〕、〔种麦平板〕、〔对花调〕等; | |||
一为从湖北一带传来的"湖广调",有"头、平板、紧板、急板、煞板"一套可以互相转接的板式唱腔,常用于折子戏和某些小戏; | |||
另一类是吸取婺剧等其他剧种的某些唱调。睦剧原无管弦伴奏,以"长程"、"短程"等锣鼓经为间奏和过门,后来逐渐配以胡琴、笛子、三弦等乐器。睦剧充满生活气息,载歌载舞,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 |||
早期它有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与民间跳竹马灯相结合,又跳竹马又演戏,称为"三脚戏竹马班";一种是摆脱竹马专事演剧的"常班"。 | |||
==乐队== | |||
睦剧早期乐队由三人组成,分工是:打鼓佬主击檀板(或用竹板仿制的"三块头")、爆鼓(即板鼓,亦有用梆子或竹筒代替)、兼敲扁鼓(扁圆形,木制,两面蒙牛皮,似"书鼓"状,俗称"马鼓");一人敲苏锣,兼铙钹,谓之"双龙头";敲小锣者兼捡场。这三人除各司其职外,还须承担帮腔和答应场外白的任务。建立睦剧团后,乐队才有了发展。睦剧的文场曲牌,都是借用或融化外剧种的,建团后始有新创作。锣鼓经也只有少量是自己传统的,其余都是从京、婺等剧种吸收而来。 | |||
锣鼓经中的汉字代音分别这:乙(檀板声)、角(檀板重击声);大(板鼓声)、的(钹与小锣同击声);来(小锣轻击声);七(钹轻击声);才(钹与小锣同击声);冬(扁鼓单击或与小锣钹、同击声);仓(大锣声击声或与其他响器同击声)。 | |||
传统锣鼓经及其作用如下:[湖广头锣鼓]是[湖广头]功[湖广平板]唱腔的起唱锣鼓;视需要,有时可增加数记出台锣。 | |||
[回龙锣鼓]为|O冬|冬冬冬冬|仓仓|冬仓七冬|仓冬|他?大|才O|,是[回龙]唱腔的起唱锣鼓;剔去扁鼓并简化为|O才|才才才才|仓仓|才仓七才|仓乙大|才O||即成[种麦平板][卖花线][下南京搭子]等唱腔上、下句的间奏。[长程]是[三脚调]中[平板]或[搭子板]的起唱锣鼓。[短程]是[三脚调]中[平板]唱腔上、下句的间奏;[湖广平板]的间奏不用它,只用一记或数记小锣应承。[急(紧)板锣]是所有[紧板]或[急板]唱腔的起唱锣鼓。[九记锣]是多数[紧板]、[急板]上、下句的间奏。[九记锣]是多数[紧板]、[急板]上、下句的间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用于唱腔句逗间的一记、二记、三记等大、小[插木追],颇有特色。 | |||
== 相关院团 == | |||
[[杭州千岛湖睦剧团]]、[[淳安县睦剧团]]。 | |||
[[分类:戏曲种类]] |
2023年7月28日 (五) 13:56的最新版本
睦剧,起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曾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名字——三角戏。这名字初听有些土气,在齿间细细咀嚼一番后,又让人觉得有趣,“三角”戏,是个什么意思?
1951年,对于淳安三角戏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它重生了。更名“睦剧”,成立半职业睦剧实验团,排演经典剧目,外出汇演,下乡巡演……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淳安三角戏以“睦剧”为名开始了它的新生之路。
2011年,睦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形成与发展
睦剧,起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曾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名字——三角戏。这名字初听有些土气,在齿间细细咀嚼一番后,又让人觉得有趣,“三角”戏,是个什么意思?
中国戏曲有其独特的表演体制,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工、艺术形象,戏曲演员会被划分为不同的角色类别,俗称行当。古时,行当的划分十分细致。元人杂剧时代,有三大类八小类;明末清初,昆曲盛行,行当被细分为十二小类;如今,我们常以“生、旦、净、丑”四大类型概括戏曲行当,这是京剧在汉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划分。
不同于以上几种戏曲,淳安三角戏早期演出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三个角色,三角戏因此而得名。看惯了昆曲京剧的人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三个角色能演出什么戏来?三个角色又如何能促成一种剧种的形成?
将淳安三角戏“放”入民间去理解,一切都能想得通了。
“三角班,不出皇帝不出官”,这是早期淳安三角戏的特点之一。角色行当少,是演不了大戏的,只能演小戏。大戏有大戏的排场,小戏也有小戏的味道,它的味道便来自于民间百姓的小生活,是人间酸甜苦辣咸的原汁原味。
那时,淳安三角戏的根还“长”在民间乡村,其演员多半农半艺,它的观众也几乎是在田间地头挥锄头的农民。一辈子守着土地,他们的生活里多的是油盐酱醋,这给三角戏表演提供了很多现实素材,就连磨豆腐、牧牛、种麦这样的农忙劳作,他们也能演得生动有趣。
1951年,对于淳安三角戏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它重生了。更名“睦剧”,成立半职业睦剧实验团,排演经典剧目,外出汇演,下乡巡演……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下,淳安三角戏以“睦剧”为名开始了它的新生之路。
睦剧有了正规的队伍,传承工作也有了方向。睦剧传承人们一方面整理睦剧《牧牛》《南山种麦》等传统剧目、曲调和腔调;另一方面推陈出新,移植改编现代戏和传统大戏,完善程式动作、舞台乐队和服装道具,积极参加汇演。睦剧逐渐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期间,睦剧团吸收培训了郑百庭、方炳坤、汪晓青等一批艺术骨干,而这些睦剧艺术骨干也不负重望,后来成了传承和发展睦剧的中坚力量。[2]
1970年,按照淳安县革命委员会有关文件通知,建立了“淳安县文艺宣传队”。
1973年2月,“淳安县文艺宣传队”改为“淳安睦剧团”,性质为全民所制单位。
从1976年开始,睦剧再度兴盛,直至1985年,淳安睦剧团先后统戏,剧团的演出水平日益提高。
1986年10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淳安睦剧团与淳安越剧团合并为“淳安县千岛剧团”,既演睦剧又演越剧。
1989年,淳安睦剧团撤销后,60多位睦剧艺人自发组织睦剧艺社,整理出版《睦剧戏曲志》《睦剧音乐志》,录制发行《睦剧精曲选》磁带。
2015年12月31日,淳安睦剧团重新挂牌成立。[3]
2023年6月10日,淳安睦剧展示馆正式挂牌成立。。[4]
唱腔
睦剧的曲调有100多个,但目前能谱曲的专家扳着指头都数得过来,他们多数在淳安,而且已经上了年纪。睦剧音乐睦剧唱腔分"湖广调"、"三脚调"和"杂调"三大类,抽调共一百余首。
"湖广调"多用于大戏,属雏形式的板式变化体音乐结构,以[平板]为基础,发展了[头]、[回龙]、[紧
板]、[煞板],[插句]等板式。[平板]唱词词格为七字或十字对偶句,其音乐属五声音阶宫调式,上句落"2",(偶落"5"),下句落"1";一板一眼(四分之二)或一板三眼(四分之四)。[头]为整段唱腔的首句,是[平板]的变体,其特点是:开首散唱,唱词末尾四字重复时先入板后散唱,旋律出现"4"音,形成临时移宫,最后落在"土"音上。
[回龙]是[头]的延伸,既可与[头]配成上、下句,又可作为[平板]的结束句;其特点是在唱腔的句逗间常有拖腔。[紧板]是[平板]的紧缩,有板无眼(四分之一)。早期,[平板]与[紧板]都只有上、下两句,后期均发展为四句。[平板]:第一句落"5",第二句落"1",第三句落"2",第四句落"1"'[紧板]:第一句落"5",第二句落"3",第三句落"2",第四句落,"1"。[煞板]是[平板]或[紧板]下句腔的变体?二在腔的句逗间套插锣鼓,句末散唱后,加锣鼓煞住。(插句)是一个落"2"音的上句,:它是[平板]到[紧板]的过渡,也可作为其他板式转[于板]的桥梁。1953年后,在[平板]的基础上,又先后发展了旋律较华丽的[慢板],节奏自由的[散板]、[导板]等新板式,使"湖广调"逐步丰富起来。
"三脚调"除少数趋向板式变化的唱腔外,大部分仍属民间小调。多用于小戏,共60余首,有时专戏专用(如[种麦调]只用于《南山种麦》,有的数戏通用(如[骂鸡调]既用于《牧牛》,亦用于《访友谭》等剧) "三脚调"中(大、小反惰,)之类唱腔,因词格为十字、七字、五字等对偶句,曲调风格近似而自成一类,与唱词结构不拘一格,衬字很多,各曲调又耳无联系的民歌小调,形成了差别。
不管是[大小反情]类,还是民歌小调,在过去,艺人们都习惯将其中一些节奏平缓的唱腔统称为[平板],节奏紧促的统称为[急板],词格灵活、叙述性强、并近乎口语的统称为[搭子板],并在板式名称前冠以剧名,或保持原有民歌小调的名称,如[补背褡平板][补背褡搭子板][小反情平板][采桑调][绣花调]等。由于[大、小反情]类的唱腔与"湖广调"有血缘关系,且比"湖广调"柔美,可与"湖广调"相辅相成,故而一直作为睦剧的主要腔调,在大、小戏中广为采用。自睦剧团成立后,它又衍生了[导板],[散板]、[慢板],[哭板]等板式。至于民歌小调,现则仅用作插曲。
[杂调]多作插曲用,有来自道、释宗教音乐的[伸冤调][请五方]等;有来自婺剧的[滩簧急板]、[欢乐调]和来自徽戏的[乱弹调]、[阴司调]、[二黄急板]等。其中[二簧急板]因与"湖广调"及[大、小反情平板]相近,故可彼此连接使用。 上述三类唱腔,均不分男、女腔;舞台语按当地的六声调值结合中州韵,其字调为:
干唱、偶加后台帮腔;句逗间以锣鼓作"过门"。1953年睦剧团成立后,逐步增添了中、西管弦乐器伴奏,并对男、女分宫及角色分腔作了有益的探讨。
调名 |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 | 阴入 | 阳入 |
例字 | 诗 | 时 | 买 | 卖 | 识 | 舌 |
调值 | 33 | 45 | 51 | 213 | 5 | 12 |
分类
睦剧音乐唱腔属于民间歌舞类型腔系,其主要唱腔是"湖广调"和"三脚调",他们都属于采茶戏。有100多支曲调,可分三类:
一为"三脚调",民歌小调,专戏专用,戏名即曲名,如〔骂鸡调〕、〔种麦平板〕、〔对花调〕等;
一为从湖北一带传来的"湖广调",有"头、平板、紧板、急板、煞板"一套可以互相转接的板式唱腔,常用于折子戏和某些小戏;
另一类是吸取婺剧等其他剧种的某些唱调。睦剧原无管弦伴奏,以"长程"、"短程"等锣鼓经为间奏和过门,后来逐渐配以胡琴、笛子、三弦等乐器。睦剧充满生活气息,载歌载舞,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早期它有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与民间跳竹马灯相结合,又跳竹马又演戏,称为"三脚戏竹马班";一种是摆脱竹马专事演剧的"常班"。
乐队
睦剧早期乐队由三人组成,分工是:打鼓佬主击檀板(或用竹板仿制的"三块头")、爆鼓(即板鼓,亦有用梆子或竹筒代替)、兼敲扁鼓(扁圆形,木制,两面蒙牛皮,似"书鼓"状,俗称"马鼓");一人敲苏锣,兼铙钹,谓之"双龙头";敲小锣者兼捡场。这三人除各司其职外,还须承担帮腔和答应场外白的任务。建立睦剧团后,乐队才有了发展。睦剧的文场曲牌,都是借用或融化外剧种的,建团后始有新创作。锣鼓经也只有少量是自己传统的,其余都是从京、婺等剧种吸收而来。
锣鼓经中的汉字代音分别这:乙(檀板声)、角(檀板重击声);大(板鼓声)、的(钹与小锣同击声);来(小锣轻击声);七(钹轻击声);才(钹与小锣同击声);冬(扁鼓单击或与小锣钹、同击声);仓(大锣声击声或与其他响器同击声)。
传统锣鼓经及其作用如下:[湖广头锣鼓]是[湖广头]功[湖广平板]唱腔的起唱锣鼓;视需要,有时可增加数记出台锣。
[回龙锣鼓]为|O冬|冬冬冬冬|仓仓|冬仓七冬|仓冬|他?大|才O|,是[回龙]唱腔的起唱锣鼓;剔去扁鼓并简化为|O才|才才才才|仓仓|才仓七才|仓乙大|才O||即成[种麦平板][卖花线][下南京搭子]等唱腔上、下句的间奏。[长程]是[三脚调]中[平板]或[搭子板]的起唱锣鼓。[短程]是[三脚调]中[平板]唱腔上、下句的间奏;[湖广平板]的间奏不用它,只用一记或数记小锣应承。[急(紧)板锣]是所有[紧板]或[急板]唱腔的起唱锣鼓。[九记锣]是多数[紧板]、[急板]上、下句的间奏。[九记锣]是多数[紧板]、[急板]上、下句的间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用于唱腔句逗间的一记、二记、三记等大、小[插木追],颇有特色。
相关院团
免责声明
神州戏曲百科的词条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如您发现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或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szxqweb@163.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