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导入1个版本)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扬剧是江苏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泰州、南京,以及上海、安徽部分地区,发源于扬州,由花鼓戏(俗称“小开口”)和香火戏(俗称“大开口”)吸收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民国初年,花鼓戏与香火戏艺人纷纷组班,应邀到南京、杭州、上海等地演出。民国二十年(1931)“大、小开口”艺人以“维扬戏”(后又称“扬州戏”)名称于上海聚宝楼戏馆共演《十美图》,自此逐步合流。1950年维扬戏由政府定名为扬剧。2006年,扬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件:2201060R643611.jpg|替代=扬剧现代戏《阿莲渡江》|缩略图|'''扬剧现代戏《阿莲渡江》''']]
  扬剧,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


== 角色行当 ==
  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
扬剧主要流行于苏中、苏北、苏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属于地方小戏,但其角色行当齐全,有生、旦、净、丑。各大类别的划分、作用也十分明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扬剧文化中了解其角色行当吧。


在花鼓戏、香火戏并行时期,花鼓戏以旦和丑为主,香火戏则重生角。在花鼓戏中,丑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当时花鼓戏大多在广场演出,开锣均由丑带领小旦跑台子,招徕观众,并在戏中不断地用丑插科打诨。
  2006年5月20日,扬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6。[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3272/]


维扬戏时期仍具“三小”特色,并向京剧学习了角色分行、武打技巧、服装、脸谱等。至此,扬剧的表演艺术体系基本形成,具有生、旦、净、丑各个行当,以丑、旦、生为重。
==历史渊源==


1、丑行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比较突出,有丑演俊扮,也有丑演丑扮;有以动为主的叫武丑,也有以静为主的叫文丑。文丑的特点是都是俊扮小生,而武丑则扮演擅长武艺、敏捷机警、语言幽默的人物,着重翻跳跌扑,动作矫健有力,念白清晰,边做边唱。
===起源===
  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是扬剧的雏形。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小旦与一小丑两个角色表演,后角色有所增加,并穿插以笑活打诨,清康熙年间即有此类花鼓戏的演出,社班在吸取徽班和扬州清曲剧目后,形成比较成熟的花鼓戏,因花鼓戏以丝弦乐器伴奏,唱腔细腻,故俗称"小开口"。扬州香火戏由原农村烧香敬神、香火会演变而来,"香火"即主持香火会活动的男巫:因香火戏以大锣大鼓伴奏,唱腔高亢,故俗称"大开口"。


各种不同身份的丑在表演动作方面也各具特色旦行表演艺术,除继承和发展了花鼓戏中旦的表演艺术传统及其它剧种旦角表演技巧外,较多吸收扬州清唱特色。如《鸿雁传书》、《王月英看灯》、《乔奶奶骂猫》等,都是上场人物和人物动作极少,并以大段唱功为主的剧目。
===发展===
  1911年,扬州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扬州花鼓戏先到杭州大世界演出。


旦:分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
  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扬州香火戏改称维扬文戏,两者语言一致。


小旦扮演青、少年女子,人物繁多,如《算命》中天真活泼的曾姑娘,《陈英卖水》的闺阁小姐刘兰英,《恩仇记》中机智刚强的菊香。这类人物的唱腔,温柔缠绵、秀丽灵巧,有的重做功。
  1931年春,在上海聚宝茶楼以维扬戏名义联合演出《十美冈》,为扬剧发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正旦扮演中年妇女的贤妻良母、贞妇烈女、贵妇人等,念韵白,以唱功为主,表演淳朴细腻,娴静庄重,如《鸿雁传书》的王宝钏,《断桥》的白素贞等。
  1954年,把维扬文戏定名为扬剧。


彩旦又分两支,一是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妇女,兼属丑行。化妆和表演要求夸张,浓装艳抹,行为乖张,如《武松杀嫂》的王婆等。另一种是心直口快、善良、性格爽朗的妇女,如《三搜店》的王快嘴,俊扮,重念白,用扬州方言,通过爽脆的白口表现人物性格,少唱。
==艺术特征==
[[分类:戏曲剧种]]
 
===音乐曲牌===
  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香火戏音乐和扬州清曲、小唱三部分组成。花鼓戏音乐包括种大麦调、磨豆腐调、深亲调、跌怀调等曲调,风格健康淳朴、生动活泼;香火戏音乐包括上字句、十字句、快板、船调、渔调等曲调,高亢粗犷,乡土气息浓郁;扬州清曲和扬州小唱包括满江红、叠落、侉侉调、梳妆台、剪剪花等曲调,行腔优美,典雅细腻,娓娓动听。
 
===伴奏器械===
  扬剧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有主胡、正弓、琵琶、三弦、扬琴、笛、唢呐等乐器,武场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器。扬剧的伴奏轻俏流丽,既规范而又灵活,色彩鲜明,个性独特,在一般剧种中较为少见。
 
===角色行当===
[[文件:0R921393N540.jpg|替代=扬剧《百岁挂帅》剧照|缩略图|扬剧《百岁挂帅》剧照]]
  扬剧主要流行于苏中、苏北、苏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属于地方小戏,但其角色行当齐全,有生、旦、净、丑。各大类别的划分、作用也十分明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扬剧文化中了解其角色行当吧。
 
  在花鼓戏、香火戏并行时期,花鼓戏以旦和丑为主,香火戏则重生角。在花鼓戏中,丑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当时花鼓戏大多在广场演出,开锣均由丑带领小旦跑台子,招徕观众,并在戏中不断地用丑插科打诨。
 
  维扬戏时期仍具“三小”特色,并向京剧学习了角色分行、武打技巧、服装、脸谱等。至此,扬剧的表演艺术体系基本形成,具有生、旦、净、丑各个行当,以丑、旦、生为重。
 
  1、丑行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比较突出,有丑演俊扮,也有丑演丑扮;有以动为主的叫武丑,也有以静为主的叫文丑。文丑的特点是都是俊扮小生,而武丑则扮演擅长武艺、敏捷机警、语言幽默的人物,着重翻跳跌扑,动作矫健有力,念白清晰,边做边唱。
 
  各种不同身份的丑在表演动作方面也各具特色旦行表演艺术,除继承和发展了花鼓戏中旦的表演艺术传统及其它剧种旦角表演技巧外,较多吸收扬州清唱特色。如《鸿雁传书》、《王月英看灯》、《乔奶奶骂猫》等,都是上场人物和人物动作极少,并以大段唱功为主的剧目。
 
  旦:分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
 
  小旦扮演青、少年女子,人物繁多,如《算命》中天真活泼的曾姑娘,《陈英卖水》的闺阁小姐刘兰英,《恩仇记》中机智刚强的菊香。这类人物的唱腔,温柔缠绵、秀丽灵巧,有的重做功。
 
  正旦扮演中年妇女的贤妻良母、贞妇烈女、贵妇人等,念韵白,以唱功为主,表演淳朴细腻,娴静庄重,如《鸿雁传书》的王宝钏,《断桥》的白素贞等。
 
  彩旦又分两支,一是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妇女,兼属丑行。化妆和表演要求夸张,浓装艳抹,行为乖张,如《武松杀嫂》的王婆等。另一种是心直口快、善良、性格爽朗的妇女,如《三搜店》的王快嘴,俊扮,重念白,用扬州方言,通过爽脆的白口表现人物性格,少唱。
 
==分布地区==
  扬剧是最能代表扬州地域风情的民众艺术,分布在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南京、泰州、淮安,以及上海市和安徽省的天长、滁州、来安等邻近江苏的地方。
 
==代表剧目==
  扬剧的传统剧目有四百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玉蜻蜓》、《珍珠塔》、《审土地》、《绣符缘》、《王昭君》、《闹灯记》、《三戏白牡丹》、《命妇宴》、《樵夫与画女》、《鸿雁传书》、《百岁挂帅》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扬剧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思想内涵丰富,能传达出特定地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风尚,具有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研究价值,是中国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传承现状===
  近十多年来,由于受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扬剧观众减少,剧团生存艰难,整个剧种面临生存危机。
 
===传承人物===
  '''李开敏''',女,汉族,1939年生,江苏扬州人。2008年2月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汪琴''',女,汉族,1940年生,江苏扬州人。2008年2月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保护措施===
  扬剧的传承有科班形式的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两种谱系,科班形成的金派、高派与华派并称扬剧三大流派。另有仪征崔氏世系、江都吴氏世系等扬剧的三大流派及各科班、各家族世系都培养出了不少杰出人才,老一辈的有臧雪梅、高秀英、金运贵等,中年一辈的有李开敏、汪琴、姚恭林等,青年一辈的有梅花奖得主徐秀芳、李政成(另获白玉兰奖、文华奖),以及孙爱民、葛瑞莲、赵紫君、王瑞如等。
 
  扬州大力发展戏曲事业,致力于培养优秀青年扬剧演员,通过开设戏曲文化课程、成立大师工作室、并挑选了一批演员送入中国戏曲学院进行系统学习来为扬剧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扬州市扬剧研究所、镇江市艺术剧院获得扬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12年,[[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创作演出的现代剧《青春树》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社会活动===
  2014年3月,新编历史剧《衣冠风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苏沪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交流巡演,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空中剧院进行了全剧实况录像并在央视播放。
 
  2014年10月,扬剧研究所《白蛇传》剧组走出国门,代表江苏省赴韩国全罗北道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
 
  2018年10月16日,扬剧传统经典剧目《百岁挂帅》作为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舞台剧目之一,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青年演员们在江苏南京紫金大戏院演绎。
 
== 相关院团 ==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江苏省扬剧团]]、[[高邮市扬剧团]]、[[江都区扬剧团]]、[[仪征市扬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分类:戏曲种类]]

2023年6月30日 (五) 15:23的最新版本

扬剧现代戏《阿莲渡江》
扬剧现代戏《阿莲渡江》

  扬剧,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

  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

  2006年5月20日,扬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6。[1]

历史渊源

起源

  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是扬剧的雏形。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小旦与一小丑两个角色表演,后角色有所增加,并穿插以笑活打诨,清康熙年间即有此类花鼓戏的演出,社班在吸取徽班和扬州清曲剧目后,形成比较成熟的花鼓戏,因花鼓戏以丝弦乐器伴奏,唱腔细腻,故俗称"小开口"。扬州香火戏由原农村烧香敬神、香火会演变而来,"香火"即主持香火会活动的男巫:因香火戏以大锣大鼓伴奏,唱腔高亢,故俗称"大开口"。

发展

  1911年,扬州香火戏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扬州花鼓戏先到杭州大世界演出。

  1920年,扬州花鼓戏进入上海,扬州香火戏改称维扬文戏,两者语言一致。

  1931年春,在上海聚宝茶楼以维扬戏名义联合演出《十美冈》,为扬剧发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1954年,把维扬文戏定名为扬剧。

艺术特征

音乐曲牌

  扬剧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香火戏音乐和扬州清曲、小唱三部分组成。花鼓戏音乐包括种大麦调、磨豆腐调、深亲调、跌怀调等曲调,风格健康淳朴、生动活泼;香火戏音乐包括上字句、十字句、快板、船调、渔调等曲调,高亢粗犷,乡土气息浓郁;扬州清曲和扬州小唱包括满江红、叠落、侉侉调、梳妆台、剪剪花等曲调,行腔优美,典雅细腻,娓娓动听。

伴奏器械

  扬剧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有主胡、正弓、琵琶、三弦、扬琴、笛、唢呐等乐器,武场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器。扬剧的伴奏轻俏流丽,既规范而又灵活,色彩鲜明,个性独特,在一般剧种中较为少见。

角色行当

扬剧《百岁挂帅》剧照
扬剧《百岁挂帅》剧照

  扬剧主要流行于苏中、苏北、苏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属于地方小戏,但其角色行当齐全,有生、旦、净、丑。各大类别的划分、作用也十分明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扬剧文化中了解其角色行当吧。

  在花鼓戏、香火戏并行时期,花鼓戏以旦和丑为主,香火戏则重生角。在花鼓戏中,丑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当时花鼓戏大多在广场演出,开锣均由丑带领小旦跑台子,招徕观众,并在戏中不断地用丑插科打诨。

  维扬戏时期仍具“三小”特色,并向京剧学习了角色分行、武打技巧、服装、脸谱等。至此,扬剧的表演艺术体系基本形成,具有生、旦、净、丑各个行当,以丑、旦、生为重。

  1、丑行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比较突出,有丑演俊扮,也有丑演丑扮;有以动为主的叫武丑,也有以静为主的叫文丑。文丑的特点是都是俊扮小生,而武丑则扮演擅长武艺、敏捷机警、语言幽默的人物,着重翻跳跌扑,动作矫健有力,念白清晰,边做边唱。

  各种不同身份的丑在表演动作方面也各具特色旦行表演艺术,除继承和发展了花鼓戏中旦的表演艺术传统及其它剧种旦角表演技巧外,较多吸收扬州清唱特色。如《鸿雁传书》、《王月英看灯》、《乔奶奶骂猫》等,都是上场人物和人物动作极少,并以大段唱功为主的剧目。

  旦:分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

  小旦扮演青、少年女子,人物繁多,如《算命》中天真活泼的曾姑娘,《陈英卖水》的闺阁小姐刘兰英,《恩仇记》中机智刚强的菊香。这类人物的唱腔,温柔缠绵、秀丽灵巧,有的重做功。

  正旦扮演中年妇女的贤妻良母、贞妇烈女、贵妇人等,念韵白,以唱功为主,表演淳朴细腻,娴静庄重,如《鸿雁传书》的王宝钏,《断桥》的白素贞等。

  彩旦又分两支,一是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妇女,兼属丑行。化妆和表演要求夸张,浓装艳抹,行为乖张,如《武松杀嫂》的王婆等。另一种是心直口快、善良、性格爽朗的妇女,如《三搜店》的王快嘴,俊扮,重念白,用扬州方言,通过爽脆的白口表现人物性格,少唱。

分布地区

  扬剧是最能代表扬州地域风情的民众艺术,分布在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南京、泰州、淮安,以及上海市和安徽省的天长、滁州、来安等邻近江苏的地方。

代表剧目

  扬剧的传统剧目有四百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玉蜻蜓》、《珍珠塔》、《审土地》、《绣符缘》、《王昭君》、《闹灯记》、《三戏白牡丹》、《命妇宴》、《樵夫与画女》、《鸿雁传书》、《百岁挂帅》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扬剧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思想内涵丰富,能传达出特定地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风尚,具有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研究价值,是中国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传承现状

  近十多年来,由于受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扬剧观众减少,剧团生存艰难,整个剧种面临生存危机。

传承人物

  李开敏,女,汉族,1939年生,江苏扬州人。2008年2月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汪琴,女,汉族,1940年生,江苏扬州人。2008年2月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保护措施

  扬剧的传承有科班形式的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两种谱系,科班形成的金派、高派与华派并称扬剧三大流派。另有仪征崔氏世系、江都吴氏世系等扬剧的三大流派及各科班、各家族世系都培养出了不少杰出人才,老一辈的有臧雪梅、高秀英、金运贵等,中年一辈的有李开敏、汪琴、姚恭林等,青年一辈的有梅花奖得主徐秀芳、李政成(另获白玉兰奖、文华奖),以及孙爱民、葛瑞莲、赵紫君、王瑞如等。

  扬州大力发展戏曲事业,致力于培养优秀青年扬剧演员,通过开设戏曲文化课程、成立大师工作室、并挑选了一批演员送入中国戏曲学院进行系统学习来为扬剧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扬州市扬剧研究所、镇江市艺术剧院获得扬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12年,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创作演出的现代剧《青春树》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社会活动

  2014年3月,新编历史剧《衣冠风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苏沪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交流巡演,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空中剧院进行了全剧实况录像并在央视播放。

  2014年10月,扬剧研究所《白蛇传》剧组走出国门,代表江苏省赴韩国全罗北道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

  2018年10月16日,扬剧传统经典剧目《百岁挂帅》作为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舞台剧目之一,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青年演员们在江苏南京紫金大戏院演绎。

相关院团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江苏省扬剧团高邮市扬剧团江都区扬剧团仪征市扬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