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建立内容为“【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的新页面)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2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点】
== 历史渊源 ==
[[文件:Cj0225160724.jpg|缩略图|[https://mp.weixin.qq.com/s/sYnFZ7LY_CYdwqoLpnP1Xw 楚剧《杨乃武》演出剧照]]]
  楚剧形成初期,只是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故又俗称"灯戏",后来又逐渐出现了农闲时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最早的楚剧戏班是光绪年间黄陂的艾九爹和张面糊筹组的两个戏班,当时一个戏班只有七八个人,唱腔很少,常演的剧目也不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原来在农村演出的戏班开始进入汉口附近的沙口、水口两镇,在茶园清唱,两年之后(1902年),戏班首先进入了汉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园,开创了楚剧进入城市演出的历史,辛亥革命以后,戏园开始在租界内出现。


声腔特色
  20世纪20年代,楚剧逐渐接受京、汉剧及文明戏的影响,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开始有了分工,唱腔上创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调,剧目也开始变唯出戏为本戏,并采用了一些京剧、汉剧的道具,1923年,在陶占鹏、孝炳炎、沈云陔等知名演员的努力下,楚剧由人卢帮腔改为胡琴伴奏,对打锣腔系剧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楚剧的流行地区迅速扩大,成为了湖北的代表性剧种之一。


唱腔:板腔类唱腔有迓腔、悲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是楚剧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种。其中,男腔粗犷简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质朴刚劲。迓腔的节奏灵活多变,既可叙事,又能抒情,运用广泛,表现力强。悲腔只有女腔,为宫徵交替调式。其曲调凄楚婉转,长于表现悲伤凄凉的情感。仙腔为徵、商交替调式,其曲调或委婉凄楚、如泣如诉,或激烈奔放、悲情满怀,擅长表达激昂悲愤的情绪。应山腔原为北路花鼓的一个腔调,现已成为楚剧的主要唱腔之一。其曲调活泼清新、甜美流畅。四平曲调明快华丽,长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平腔又发展派生出西皮四平,其旋律华丽婉转,适于仙女、公主、及身份高贵的女性演唱。十枝梅原是天沔花鼓戏“单边词”《十枝梅》一剧的专用曲调,以后成为楚剧唱腔的组成部分。其曲调欢快柔和,擅长表现欢快或忧虑的情绪。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原先名称混乱的楚剧以"楚剧进化社"的名义加入了湖北剧学总会,正式定名为楚剧,并应聘进入由共产党员李之龙领导的血花世界演出,获得了在租界外公开演出的合法地位,并在李之龙、陶古鹏、王若愚等人的帮助和推动下,在提高演员素质、剧目质量及开展社会活动、团结艺人、艺术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新中国成立后,楚剧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一系列专业剧团先后成立,楚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小调:楚剧小调十分丰富,据统计有六十余支,曲调风格各异,其中一部分来自湖北各路花鼓,原为一戏一曲,专曲专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小调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小调的表现力,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小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曲填词,每段唱词的句数和句子长短必须按照曲调格式填写,如《十绣调》、《卖杂货》、《麻城调》等;另一类是报字接腔,开头和结尾的曲调比较固定,中间可依唱词的长短分成上下句,报字灵活,近似口语,如《讨学钱》、《卖棉纱》、《纽丝调》等。
== 艺术特征 ==


高腔:高腔曾是流布于湖北襄阳、黄冈、荆州、孝感等地的高腔剧种清戏,但早已绝响于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市楚剧团于1956年对麻城、钟祥一带高腔剧目和曲牌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将其运用于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中的唱腔,从而使其成为楚剧唱腔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腔曲牌丰富,有《红衲袄》、《锁南枝》、《宜春令》、《梧桐雨》、《山坡羊》等一百余首。其曲调优美,节奏平缓,唱词优雅,抒情叙事均可。
=== 唱腔 ===
  板腔类唱腔有迓腔、悲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是楚剧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种。其中,男腔粗犷简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质朴刚劲。迓腔的节奏灵活多变,既可叙事,又能抒情,运用广泛,表现力强。悲腔只有女腔,为宫徵交替调式。其曲调凄楚婉转,长于表现悲伤凄凉的情感。仙腔为徵、商交替调式,其曲调或委婉凄楚、如泣如诉,或激烈奔放、悲情满怀,擅长表达激昂悲愤的情绪。应山腔原为北路花鼓的一个腔调,现已成为楚剧的主要唱腔之一。其曲调活泼清新、甜美流畅。四平曲调明快华丽,长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平腔又发展派生出西皮四平,其旋律华丽婉转,适于仙女、公主、及身份高贵的女性演唱。十枝梅原是天沔花鼓戏“单边词”《十枝梅》一剧的专用曲调,以后成为楚剧唱腔的组成部分。其曲调欢快柔和,擅长表现欢快或忧虑的情绪。


伴奏乐器
  '''高腔'''曾是流布于湖北襄阳、黄冈、荆州、孝感等地的高腔剧种清戏,但早已绝响于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市楚剧团于1956年对麻城、钟祥一带高腔剧目和曲牌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将其运用于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中的唱腔,从而使其成为楚剧唱腔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腔曲牌丰富,有《红衲袄》、《锁南枝》、《宜春令》、《梧桐雨》、《山坡羊》等一百余首。其曲调优美,节奏平缓,唱词优雅,抒情叙事均可。


楚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
=== 小调 ===
  楚剧小调十分丰富,据统计有六十余支,曲调风格各异,其中一部分来自湖北各路花鼓,原为一戏一曲,专曲专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小调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小调的表现力,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小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曲填词,每段唱词的句数和句子长短必须按照曲调格式填写,如《十绣调》、《卖杂货》、《麻城调》等;另一类是报字接腔,开头和结尾的曲调比较固定,中间可依唱词的长短分成上下句,报字灵活,近似口语,如《讨学钱》、《卖棉纱》、《纽丝调》等。


角色分类
=== 伴奏乐器 ===
  楚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


楚剧的表演艺术是在对子戏的基础上,吸收京剧、汉剧的表演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唱过程逐步发展而成,在角色行当上并无严格的区分。早期演出仅为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小生和胡子生,进入汉口演出后行当角色开始增加,出现正旦、小旦、花旦、老旦、窑旦、小生、老生、丑、花脸诸行当。
=== 脚色 ===
  楚剧的脚色主要分为生、旦、丑三类,其他行当亦由生、旦、丑演员兼演。


【艺术流派】
=== 取材 ===
  楚剧取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很有包容性,吸收了京、汉大戏的剧目,既能演生活小戏、现代戏,又能演宫廷大戏和武戏,表现手段丰富多样。


【楚剧名家】
== 代表剧目 ==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


早期有邹全顺、邱东元、湛春林、湛驼子、熊三元,杨德安等,名声最著有“四喜”:徐寿喜、李德喜、曹建喜、张四喜。楚剧名演员有章炳炎、关啸彬、胡桂香(白莲花)、李金凤、宋洪声、九岁红、熊留胜、沈云陔、高月楼、熊剑啸、陈梅村、李雅樵、萧受珍、高少楼、张巧珍、姜翠兰、张漪、夏家珍、冯远安、朱世慧、蔡顺英、张光明、荣明祥、于盛乐、张一平、彭青莲、刘丹丽、占春尧、张虹、周萍阶等。
== 传承保护 ==


【代表剧目】
=== 传承价值 ===
  楚剧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充分显示了鄂东一带地方文化的特色。


楚剧代表剧目《四下河南》、《寻儿记》、《乔麦馍赶寿》、《狸猫换太子》、《九件衣》、《白扇记(乌金记)》、《秦香莲》、《接亲》等。
=== 传承现状 ===
  楚剧面临着剧团锐减、人员老化、经济困难、后继乏人、观众萎缩等诸多困难,对珍贵资料与老一辈艺人技艺的抢救也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开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心扶持。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
=== 传承人物 ===
  熊剑啸,男,汉族,1922年生,湖北武汉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经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和新编现代剧目有《血债血还》、《双教子》、《桃花扇》、《太平天国》、《狱卒平冤》、《穆桂英休夫》、《虎将军》、《娘娘千岁》、《刘介梅》、《追报表》、《不称心的女婿》、《养命的儿子》、《中原突围》、《悠悠柳叶河》、《东方税官》等。
  张光明,女,汉族,1946年3月生,现居湖北省武汉市。2012年12月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其中《葛麻》一剧在1952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奖,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还将该剧摄制成黑白戏曲影片;《刘介梅》于1958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黑白影片;《双教子》于1965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追报表》于197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此外,《赶会》、《吴天寿观书》、《打豆腐》、《白扇记》、《杨绊讨亲》等一批楚剧剧目被拍成资料片。
  荣明祥,男,汉族,1939年12月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2012年12月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楚剧院团】
=== 保护措施 ===
  2013年,孝感楚剧展演获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后,给孝感市各楚剧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湖北省楚剧团|武汉市楚剧团|大悟县楚剧团|广水市楚剧团|云梦县楚剧团|孝南区楚剧团|黄陂区楚剧团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文化部等四部委起草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在7月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是继1951年5月周恩来总理签署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之后能引起戏曲发展重大变革的戏曲政策。
[[分类:戏曲剧种]]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孝感市群众艺术馆(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楚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楚剧院团(2022年统计:18个楚剧团) ==
  [[武汉楚剧院]]、[[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黄陂区楚剧团|武汉市黄陂区楚剧团]]、[[新洲区楚剧团|武汉市新洲区楚剧团]]、武汉市蔡甸区剧团、湖北省实验楚剧团(孝感)、黄石市鄂东南楚剧团、咸宁市通山县楚剧团、咸宁市咸安区楚剧团、安陆市楚剧团、孝昌县楚剧团、应城市楚剧团、浠水县楚剧团、大悟县楚剧团、广水市楚剧团、孝感市云梦楚剧团、大冶市艺术剧院楚剧团、红安县楚剧团。[https://mp.weixin.qq.com/s/m0V9vQRNf6hUOkRu2D074g]
 
== 社会影响 ==
 
=== 荣誉表彰 ===
  1991年5月,《虎》剧参加在扬州举行的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在共设立的12项大奖中获7项大奖,即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音乐配器奖、优秀服装设计奖、优秀青年演员奖。
 
  1991年6月,《虎》剧二度进京,为建党七十周年献礼演出,又一次获圆满成功,并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的亲自接见。
 
  1991年9月26日,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届"文华大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广水市楚剧团《虎将军》剧组荣获4项大奖,位居第一;《虎将军》荣获文华新剧目大奖;编剧宋西庭等荣获文华剧作奖;导演余笑予荣获文华导演奖;演员张太平荣获文华表演奖。
 
=== 重要演出 ===
  2018年11月上旬,应英国阿伯丁大学邀请,楚剧团应邀赶赴英国,演出楚剧大戏《驭马记》。
 
  2018年9月中旬以来,新洲区楚剧团"千校千场"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徐古街各中小学开锣。
 
== 相关资讯 ==
[[分类:戏曲种类]]

2023年3月14日 (二) 11:25的最新版本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楚剧形成初期,只是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故又俗称"灯戏",后来又逐渐出现了农闲时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最早的楚剧戏班是光绪年间黄陂的艾九爹和张面糊筹组的两个戏班,当时一个戏班只有七八个人,唱腔很少,常演的剧目也不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原来在农村演出的戏班开始进入汉口附近的沙口、水口两镇,在茶园清唱,两年之后(1902年),戏班首先进入了汉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园,开创了楚剧进入城市演出的历史,辛亥革命以后,戏园开始在租界内出现。

  20世纪20年代,楚剧逐渐接受京、汉剧及文明戏的影响,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开始有了分工,唱腔上创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调,剧目也开始变唯出戏为本戏,并采用了一些京剧、汉剧的道具,1923年,在陶占鹏、孝炳炎、沈云陔等知名演员的努力下,楚剧由人卢帮腔改为胡琴伴奏,对打锣腔系剧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楚剧的流行地区迅速扩大,成为了湖北的代表性剧种之一。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原先名称混乱的楚剧以"楚剧进化社"的名义加入了湖北剧学总会,正式定名为楚剧,并应聘进入由共产党员李之龙领导的血花世界演出,获得了在租界外公开演出的合法地位,并在李之龙、陶古鹏、王若愚等人的帮助和推动下,在提高演员素质、剧目质量及开展社会活动、团结艺人、艺术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新中国成立后,楚剧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一系列专业剧团先后成立,楚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艺术特征

唱腔

  板腔类唱腔有迓腔、悲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是楚剧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种。其中,男腔粗犷简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质朴刚劲。迓腔的节奏灵活多变,既可叙事,又能抒情,运用广泛,表现力强。悲腔只有女腔,为宫徵交替调式。其曲调凄楚婉转,长于表现悲伤凄凉的情感。仙腔为徵、商交替调式,其曲调或委婉凄楚、如泣如诉,或激烈奔放、悲情满怀,擅长表达激昂悲愤的情绪。应山腔原为北路花鼓的一个腔调,现已成为楚剧的主要唱腔之一。其曲调活泼清新、甜美流畅。四平曲调明快华丽,长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平腔又发展派生出西皮四平,其旋律华丽婉转,适于仙女、公主、及身份高贵的女性演唱。十枝梅原是天沔花鼓戏“单边词”《十枝梅》一剧的专用曲调,以后成为楚剧唱腔的组成部分。其曲调欢快柔和,擅长表现欢快或忧虑的情绪。

  高腔曾是流布于湖北襄阳、黄冈、荆州、孝感等地的高腔剧种清戏,但早已绝响于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市楚剧团于1956年对麻城、钟祥一带高腔剧目和曲牌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将其运用于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中的唱腔,从而使其成为楚剧唱腔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腔曲牌丰富,有《红衲袄》、《锁南枝》、《宜春令》、《梧桐雨》、《山坡羊》等一百余首。其曲调优美,节奏平缓,唱词优雅,抒情叙事均可。

小调

  楚剧小调十分丰富,据统计有六十余支,曲调风格各异,其中一部分来自湖北各路花鼓,原为一戏一曲,专曲专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小调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小调的表现力,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小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曲填词,每段唱词的句数和句子长短必须按照曲调格式填写,如《十绣调》、《卖杂货》、《麻城调》等;另一类是报字接腔,开头和结尾的曲调比较固定,中间可依唱词的长短分成上下句,报字灵活,近似口语,如《讨学钱》、《卖棉纱》、《纽丝调》等。

伴奏乐器

  楚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

脚色

  楚剧的脚色主要分为生、旦、丑三类,其他行当亦由生、旦、丑演员兼演。

取材

  楚剧取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很有包容性,吸收了京、汉大戏的剧目,既能演生活小戏、现代戏,又能演宫廷大戏和武戏,表现手段丰富多样。

代表剧目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楚剧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充分显示了鄂东一带地方文化的特色。

传承现状

  楚剧面临着剧团锐减、人员老化、经济困难、后继乏人、观众萎缩等诸多困难,对珍贵资料与老一辈艺人技艺的抢救也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开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心扶持。

传承人物

  熊剑啸,男,汉族,1922年生,湖北武汉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张光明,女,汉族,1946年3月生,现居湖北省武汉市。2012年12月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荣明祥,男,汉族,1939年12月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2012年12月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保护措施

  2013年,孝感楚剧展演获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后,给孝感市各楚剧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5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文化部等四部委起草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在7月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是继1951年5月周恩来总理签署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之后能引起戏曲发展重大变革的戏曲政策。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孝感市群众艺术馆(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楚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楚剧院团(2022年统计:18个楚剧团)

  武汉楚剧院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武汉市黄陂区楚剧团武汉市新洲区楚剧团、武汉市蔡甸区剧团、湖北省实验楚剧团(孝感)、黄石市鄂东南楚剧团、咸宁市通山县楚剧团、咸宁市咸安区楚剧团、安陆市楚剧团、孝昌县楚剧团、应城市楚剧团、浠水县楚剧团、大悟县楚剧团、广水市楚剧团、孝感市云梦楚剧团、大冶市艺术剧院楚剧团、红安县楚剧团。[1]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91年5月,《虎》剧参加在扬州举行的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在共设立的12项大奖中获7项大奖,即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音乐配器奖、优秀服装设计奖、优秀青年演员奖。

  1991年6月,《虎》剧二度进京,为建党七十周年献礼演出,又一次获圆满成功,并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的亲自接见。

  1991年9月26日,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届"文华大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广水市楚剧团《虎将军》剧组荣获4项大奖,位居第一;《虎将军》荣获文华新剧目大奖;编剧宋西庭等荣获文华剧作奖;导演余笑予荣获文华导演奖;演员张太平荣获文华表演奖。

重要演出

  2018年11月上旬,应英国阿伯丁大学邀请,楚剧团应邀赶赴英国,演出楚剧大戏《驭马记》。

  2018年9月中旬以来,新洲区楚剧团"千校千场"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徐古街各中小学开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