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鸣越剧团:修订间差异

来自戏曲百科-神州戏曲网
无编辑摘要
 
第113行: 第113行:


  文革时期,飞鸣剧团一度改名为“向阳越剧团”,1971年正式解散。[https://mp.weixin.qq.com/s/rDUk8rtbTZhiZK88xtA50w]
  文革时期,飞鸣剧团一度改名为“向阳越剧团”,1971年正式解散。[https://mp.weixin.qq.com/s/rDUk8rtbTZhiZK88xtA50w]
 
[[分类:越剧院团]]
{{GroupList
{{GroupList
|class_type=越剧
|class_type=越剧
|is_recomend=0
|is_recomend=0
}}
}}

2023年7月5日 (三) 17:10的最新版本

  飞鸣越剧团,1953年由陆锦娟在上海创建,并任团长。1954年至1955年间,晨光、光明越剧团先后解散,部分主要演员加盟“飞鸣”。1958年7月,剧团交虹口区管理。由陆锦娟、沈爱莲、何笑笑先后任团长,全团在编47人,在当时属于中型越剧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停演。至1971年底正式解体。

剧团简史

  1953年4月19日起,上海店员俱乐部配合宣传婚姻法运动,邀请余彩琴、陆锦娟领导的天明越艺社,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陆锦娟饰演后梁山伯,自四月十九日起至五月十日为止,每天演出夜场,时间七时卅分,星期日加演日场,时间三时正,票价为一千五百元。

  陆锦娟因扮相俊秀、台风高雅、唱腔优美而在演出过程中崭露头角,遂组建飞鸣越剧团(在当时属于中型越剧团),任团长。1953年8月13日,陆锦娟率飞鸣越剧团在苏州市新艺剧院挂牌公演,第一个打炮戏为《牛郎织女》。8月26日,飞鸣越剧团于苏州新艺剧院演出《薛丁山与樊梨花》(后改名为《三请樊梨花》)。此为飞鸣第2个戏。总共在苏州演出十八天,由陆锦娟、筱兰芳、沈爱莲主演。

  1954年8月1日、2日两天,解放、上艺、新光等三家国营剧场由安徽话剧团、云华越剧团、飞鸣越剧团演出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越剧《花木兰》、《彩楼记》等戏剧,对解放军进行慰问。其中《彩楼记》由陆锦娟主演。

  1954年至1955年间,晨光、光明越剧团先后解散,部分主要演员加盟“飞鸣”。当时陆锦娟所在飞鸣越剧团中挂牌的主要演员有:小生陆锦娟,花旦李蓉芳,老生沈爱莲、胡凤英,小丑何笑笑,大花脸吕胜奎等。主要业务人员有编剧盛燮、李惠康、肖维璋、陈芎,导演袁浩,作曲潘祖德(伟异),舞美设计陈必华,技导叶琴芳、孙江林等。全团在编47人。

  1955年春节期间,杭州市开展了一次演好戏运动,飞鸣越剧团在杭州参加演出了《荔枝换绛桃》一剧,陆锦娟主演。

  1955年7至8月,长江沪剧团、少壮越剧团、爱华沪剧团、飞鸣越剧团、黄桂秋京剧队等,在各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巡回演出,剧目为沪剧《海滨激战》、《喜期》;越剧《四进士》、《天仙配》、《荔枝换绛桃》;京剧《三击掌》、《春秋配》等。其中陆锦娟主演《天仙配》、《荔枝换绛桃》。

  1955年8月15日,飞鸣越剧团由陆锦娟、李蓉芳领衔,在文化宫演出(为该处的首次演出)。

  1955年9月16日,飞鸣越剧团由陆锦娟、李蓉芳领衔,沪东俱乐部演出(为该处的首次演出)。

  1956年1月,在全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飞鸣越剧团成为了国营剧团,但自负盈亏。

  1956年,飞鸣越剧团排演《红与黑》,由陆锦娟领衔主演,此剧取材于法国作家斯汤达的同名文学名著,陆锦娟饰演剧中人陈中(即小说中的于连),李蓉芳饰市长夫人。潘祖德任该剧唱腔助理。

  1956年12月至1957年1月,飞鸣越剧团至苏州演出,其中1957年1月1日至5日,上演《凄凉辽宫月》,6日至13日上演《三难新郎》,15日至20日上演《孟姜女》,均由陆锦娟领衔主演。

  此后,飞鸣越剧团相继上演《双珠凤》、《团圆恨》、《风雨旗》、《鲛绡泪》(由南薇导演此剧)等戏,由陆锦娟领衔主演。

  1957年,该剧团男班老艺人陈芎据姚水娟演出本整理改编《啼笑因缘》,将之压缩成单本,4月,由飞鸣越剧团于解放剧场演出该剧。此剧中,李蓉芳饰沈凤喜、陆锦娟饰樊家树。陆锦娟在该剧中表现极为精彩,此剧也因此而轰动一时。

  1957年11月,去外埠巡回演出离沪已半年的飞鸣越剧团从长沙远地来信了解上海的文化学习情况,并在芜湖也自发地进行了一次测验。其中在长沙上演《双狮图》、《凄凉辽宫月》等剧目,均由陆锦娟主演。

  1958年春节,飞鸣越剧团由陆锦娟领衔在解放剧场上演《闹地府》。

  1958年1月14日,上海市文化局宣布将现有新国营剧团、民办公助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划归各区文化局(科)领导和管理的决定,陆锦娟所在之飞鸣越剧团被划归为虹口区管理。是年春,全国整风运动开始,至年底,飞鸣成为除上海越剧院外留存下来的11个越剧团之一。该年,飞鸣越剧团演出了《台湾来的女客》。[16] 陆锦娟在此剧中饰演反派角色。

  1958年4月,飞鸣越剧团的主要演员何笑笑、沈爱莲、李蓉芳、吕胜奎、陆锦娟、周素芳等,为了对青年演员表演艺术进行现场指导,每星期四、六的日场在解放剧场青年组演出《沉香扇》一剧中配演龙套角色。

  1958年3至4月间,飞鸣越剧团再次上演《红与黑》,由陆锦娟领衔主演。

  1958年4月,解放剧场和飞鸣越剧团,为了照顾有幼年子女的家庭妇女看戏,今后在每逢星期三上午九时,开辟“妇幼专场”,第一次演出为16日,剧目是《绿牡丹》,由陆锦娟主演。

  1958年5月前后,飞鸣越剧团在解放剧场由陆锦娟领衔主演《日出》。[20]

  1958年5至6月间,飞鸣越剧团上演《十七年沉冤大白》,胡玉英扮演主角,陆锦娟在剧内饰演警察队长,并专程邀请虹口区公安局警察同志教习学习枪械相关动作,此戏得到了公安部门经手办案的同志和生活实事中的当事人的支持助力,演出非常成功。

  1958年6月8日,飞鸣越剧团主要演员,包括陆锦娟在内,在虹口公园参加上海举行的宣传总路线的活动,进行了表演。

  1958年12月14日,飞鸣越剧团于人民大舞台演出《折红梅》(即红梅阁),由陆锦娟主演。

  1959年春,飞鸣越剧团编写了古装剧《智审泥神》参加上海市文化局举办的上海市戏剧、戏曲会演,受到好评。该剧由盛燮编剧,郑传鉴导演,胡凤英、沈爱莲、李蓉芳、陆锦娟主演。当年5月,飞鸣越剧团被评为上海市文教系统先进集体,以陆锦娟为首的剧团演员组被评为市三八红旗集体。

  飞鸣越剧团从1956年起一直在浙江省各地巡回演出,1959年他们改变了路线,于十一、十二两个月去沪宁线,南京苏州等地演出,剧目有《智审泥神》,《郑成功》等,其中《郑成功》由陆锦娟领衔主演。

  1959年8月,为庆祝建国10周年,飞鸣、青年、出新、青山等越剧团分别演出《智审泥神》、《团圆之后》(即团圆恨)、《红霞》和《神灯》。其中陆锦娟主演《团圆之后》,参演《智审泥神》。

  1960年10月,国庆期间,飞鸣越剧团演出的历史剧《卧薪尝胆》,宣传春秋战国时代越国人民发愤图强、反抗吴国侵略的故事,陆锦娟饰演勾践。

  1960年,飞鸣越剧团上演《灵堂成亲》,由盛燮编导,陆锦娟领衔主演。

  1961年春节,飞鸣越剧团于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出《墙头马上》。 此为七幕十场传统剧,陆锦娟饰裴少俊,轰动一时。后被多次演出,精心打磨,成为陆锦娟演出的主要剧目之一,有昆曲团前去观摩学习,对陆锦娟饰演的裴少俊作出了较高的评价。

  1961年6月,飞鸣越剧团上演《墙头马上》,由陆锦娟领衔主演。

  1961年8月,飞鸣越剧团再次上演古装戏《灵堂成亲》,陆锦娟饰姜斌,朱依萍饰凤姑。演出很受观众欢迎,在1962年春亦曾演出过,并有不少年轻观众写信给陆锦娟,有读者来信说“你向凤姑小姐只用眼珠这么一转,凤姑小姐就领会你的求爱的动机了,立刻以落帕为名,赠帕为实地一笑而去......你眼神里的戏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觉暗暗敬佩你的艺术才华”。

  1961年秋冬期间,飞鸣越剧团演出于嵊泗列岛东海戏院,剧目有《灵堂成亲》、《墙头马上》、《三请樊梨花》(此为飞鸣越剧团主要演出剧目,有多张戏单存世)等,均由陆锦娟主演,除在菜园演出外,还到马关等地巡回演出,每次演出,座票都销售一空,还要卖出很多“站票”,来满足观众需求。

  1962年春节,飞鸣越剧团在东山戏院再度演出《啼笑因缘》。由李惠康重新编剧,戏从樊家树方面切入,以沈凤喜的人世遭遇作陪衬,着重描写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其失落,突出黑暗社会和反动统治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导演袁浩,作曲潘伟异,舞美设计陈必华,陆锦娟饰演樊家树。该剧在上海丽都(后改贵州)、解放、群众、光华等剧场演出,满座4个多月,极为轰动。

  1962年10月国庆期间,飞鸣越剧团主要演员演出精彩剧目,并于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再次上演《灵堂成亲》。

  1962年11月,上海剧团送戏下乡,飞鸣越剧团前往崇明县庙镇、堡镇等地,著名演员陆锦娟参加了演出。

  1962年12月21日,飞鸣越剧团开始在红都戏院上演根据吴趼人同名小说改编的新戏《恨海》(此戏由陆锦花最早演出)。陆锦娟饰男主角陈伯和,因其成功塑造男主角而被认为削弱了对封建主义揭发批判,故而被批评。此剧于1963年,1964年分别多次上演,均由陆锦娟领衔演出。

  1962年,盛燮根据电影《摩雅傣》改编越剧《琵琶鬼》,又名《摩雅傣》,由陆锦娟领衔演出。

  1963年春节,飞鸣越剧团在东山戏院再次演出《啼笑因缘》,由陆锦娟领衔主演,深受观众欢迎。

  1963年夏,飞鸣越剧团上演《雷锋》,并送戏下乡,由陆锦娟饰演雷锋,因其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雷锋各时期的形象而受到观众好评。

  1963年4月16日起,越剧界陆续上演现代剧,其中飞鸣越剧团演出的是《霓虹灯下的哨兵》。8月间,飞鸣越剧团在丽都剧场上演《霓虹灯下的哨兵》,在这以前,“飞鸣”已先后在三个剧场演过这出。陆锦娟在该剧中出演主角指导员路华。飞鸣越剧团两个月来上演《霓虹灯下的哨兵》,收到了不少青少年观众的来信。来信说:“过去我们看的戏,就是《灵堂成亲》《拦轿闹婚》等等,我们所欣赏的就是演员的美貌和文质彬彬的姿态。可是看了你们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我们被南京路上好八连战士们的共产主义品格感动了。”另一位观众也写道:“你们演得很成功,我想你们一定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的。”飞鸣越剧团还成立了《毛泽东选集》学习小组。

  1963年10月28日,飞鸣越剧团于上海群众剧场上演《年青的一代》。 在上演前,进行了三次认真排练,每次都作了修改提高。 陆锦娟领衔主演,极具感染力,获得观众好评。上演三天,每天客满,很多街道居民还包了专场来看。 有读者来信称:“当你在舞台上读着血书的时候,我与你一起泣不成声,流下了眼泪。”

  1964年春节,飞鸣越剧团在黄浦剧场上演了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大型现代剧《祝你健康》(又名《千万不要忘记》)。 由陆锦娟领衔主演。 为该处的首次越剧演出。 2月,在市文化局统一安排下,上海戏剧界组织文化工作队送戏下乡。飞鸣越剧团组成了“青浦队”,去金山、嘉定、宝山、青浦县的农村,作为期3个月的巡回演出。7月1日,上海越剧院邀集区县越剧团,座谈自1963年来演出现代剧的情况,准备向市委陈丕显书记汇报。会议由袁雪芬院长主持,合作、少壮、飞鸣、青山、出新等越剧团的负责人出席座谈。

  1964年2月2日,飞鸣越剧团由陆锦娟、李蓉芳领衔,在浦东俱乐部演出(为该处的首次越剧演出)。

  1964年2月,飞鸣越剧团于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再次上演《年青的一代》,陆锦娟饰演区英才主演此剧。

  1964年8月,飞鸣越剧团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开始演出《年青的一代》(陆锦娟主演)、《依莱汗》(即《摩雅傣》,陆锦娟主演)、《水晶洞》、《南海长城》(陆锦娟饰演区英才)。

  1964年10月1日,国庆期间,本市各越剧团均演出现代剧,并在《新民晚报》刊登联合广告。

  1964年9月,飞鸣越剧团上演革命现代戏《豹子湾战斗》,陆锦娟在剧中饰演主要角色连长。此剧在排演阶段,专门请了当地驻军前来辅导,请解放军同志带领演员于“三伏天”进行训练,并挨个纠正动作。在市区演过以后,已带到崇明县的村镇去演出。陆锦娟领衔主演,受到了观众好评,并有观众以此剧为内容投稿至《文汇报》。

  1965年2月,春节期间,上海上演的越剧剧目均为现代剧:飞鸣越剧团由陆锦娟领衔主演《八一风暴》。

  期间,飞鸣越剧团还上演了《拦轿闹婚》、《蝶林遇仙记》、《王十朋》(此剧为飞鸣越剧团常演剧目,有多张戏单存世)、《何文秀》,由陆锦娟领衔主演,其中《王十朋》与《何文秀》,均采用了与芳华越剧团不同的剧本,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65年,飞鸣越剧团于光华剧场演出反映工业战线上比学赶帮的《山花烂熳》,陆锦娟主演。

  1965年7月,飞鸣越剧团上演《南方烈火》,陆锦娟在此剧中担任重要角色。

  1965年11月,飞鸣越剧团在大世界游乐场上演《南方烈火》,由陆锦娟、李蓉芳领衔主演。

  1966年1月,上海各界向解放军取经的慰问团先后满载归来,飞鸣越剧团以陆锦娟为首的演员,向战士学习了刺杀技术后,演出的《琼花》愈加出色。[53]

  1966年3月,飞鸣越剧团上演据同名川剧移植的革命现代剧《嘉陵怒涛》,陆锦娟主演。

  1969年1月,各越剧团体在工、军宣队领导下,搞斗、批、改。上海越剧院和学馆,被集中到交大分部学习。合作、少壮、春泥、青山、出新、东风、飞鸣等区属越剧团,相继下放到崇明县各区五七干校。

  文革时期,飞鸣剧团一度改名为“向阳越剧团”,1971年正式解散。[1]